分享

有盲试EGFR抑制剂成功的病友吗?这种做法可取吗?

 基因药物汇 2023-02-15 发布于北京

大约85%~90%的肺癌分型属于非小细胞肺癌,其中肺腺癌的占比又有约60%~70%,可以说是肺癌当中占比最大的一个群体。在中国的肺腺癌患者当中,又有超过60%属于EGFR突变型。

由于EGFR突变真的很常见,再加上基因检测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错误的概率,所以临床上还真有很多盲试成功的案例。其中有极少数个案,不仅是成功,还实现了多年、长期获益。

一名61岁男性,最初检测结果为EGFR突变阴性,一线培美曲塞+顺铂化疗获益4个周期、铂类双药2个周期后,同样也是在培美曲塞维持治疗时进展。

患者盲试了厄洛替尼+贝伐珠单抗的靶向治疗方案(9个周期后停用贝伐珠单抗,采用厄洛替尼单药方案治疗),获益时间长达6年!至治疗第7年,患者出现了影像学进展,但是没有症状,也没有出现淋巴结转移,因此还在继续用厄洛替尼,一直治疗到了第9年,疗效可以说是非常惊人。

这类成功案例,支撑着很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投身“盲试”的行列。但事实又如何呢?“盲试”究竟可取吗?

1

“盲试”确实可能获益,但概率很小

使用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野生型患者缓解率16.5%,确实有一些患者可能获益;但EGFR敏感突变型(ex19del/L858R)患者的缓解率是74.1%

EGFR野生型患者用EGFR抑制剂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仅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0.4个月;真正能长期获益的是极少数的个例,甚至有可能只是基因检测的“漏网之鱼”。

2

“盲试”会带来大量副作用

大部分EGFR野生型、但使用了EGFR抑制剂的患者,在无法获得理想疗效的同时,靶向治疗的副作用却是一个不少。皮疹、腹泻……对于野生型患者来说,这些副作用甚至可能比EGFR突变的患者更严重。

3

比化疗贵,疗效却不一定比化疗好

省了基因检测的费用,但后续却花更多钱吃了没有疗效的药,这样真的值得吗?

如果是有很大希望存在EGFR突变的患者(例如非高龄、女性、无主动或被动吸烟史的患者),经济条件不支持做大panel的基因检测,也可以做一个比较便宜的小panel检测,覆盖非小细胞肺癌常见且有靶向药物的几种突变。若存在一些“钻石突变”,还有可能有机会参与临床试验,免费用药。

关于这方面,大家可以提交患者病例资料,在专业医学顾问的帮助下选择基因检测方案,或寻找可用的临床试验项目。

*本文内容仅可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用药依据,请在医学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选择治疗方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