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虚空济 2023-02-15 发布于山东

  里仁第四③-④

③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④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原本的时候《论语》是不分每一篇,每一条的,是我们后人把他分开的,所以这两句话,我们要连在一起讲,会更好地理解,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我们开篇讲到,何为仁者,没有偏私的,没有分别的,不带个人感情的色彩,不带个人的喜好和情绪,这个时候才能称为仁者。

唯有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就是喜欢一个人,恶,就是厌恶,讨厌一个人。为什么说只有仁者才能懂得喜好一个人和厌恶一个人呢?因为仁者是不偏私的,没有感情色彩的,没有个人的喜好掺杂在其中。

所以这个时候看的不是外在,不是因为这个人的性格,我喜不喜欢,不是因为这个人的长相,不是因为这个人的高矮,不是因为这个人有多大的能力,不是因为这个人的富贵或者贫穷,不看这些外在的,而去看他的内在,这个人的心念是不是仁的,这个人是不是合道的,这个人是不是有德行的,这个人的思维是不是有偏差的,当我们自己是一个仁者,才能看到他人的不仁,才能看到他人的不德,才能看到他人的不道和不善,如果我们自己不是一个仁者,我们也看不到他人是不仁、不善、不道、不德的,看不懂,看不清楚。

这个时候就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感情色彩来对待他人,这个人做的事情是有利于我的,这个人做的事情是恭维我的,这个人是对我好的,我们就喜欢这个人,这个人伤害了我的利益,这个人说的话我不顺耳,这个人让我看着不舒服,我就开始厌恶一个人。

所以这是仁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只有我们内在是有仁德的人,才能公正的喜好一个人,一件事情。才能厌恶一个人,某件事情,而厌恶是不偏私的。

为什么要和一下句一起理解呢?

我们再来延伸,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真正立志要去修仁的人,无恶也,没有恶事,没有恶行,这是对于自己的要求,和自己自然而然所达到的状态,那么第二,看不到自己厌恶的人,看不到别人不好的事情,没有厌恶,没有恶,可是明明又告诉我们,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为什么接下来又讲,如果真正志于仁的人,没有厌恶的人,看不到他人做的恶事,这里的区别就出来了,首先仁者是没有偏私的,没有偏私,没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就没有厌恶的人,或者事,可是又告诉我们,要恶人的,要讨厌一个人的,为何讨厌一个人,因为这个人可能没有礼,可能不善,可能不仁,可能做的事情没有德行,厌恶他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在帮助他修正自己,而不是为了讨厌而讨厌,而不是指责和批评。

我们举个例子,说教育孩子,没有仁德的父母,教育孩子,通常怎么教育,你看你怎么就是不长记性,你看你怎么就是学不会呢?你看都是批评的指责,有仁爱之心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发现其中的问题,比如说,这个孩子不爱学习,可能是没有自制的能力,我要帮助他提升自制的能力,而不是为指责而指责,为了批评而批评,是帮助他去成长和提升。我们看待自己的员工,也是一样的,我们看到了他的问题,不是因为他的外在,而是因为他内在的某种缺失,内在的某种不足,我们看到以后,是要指正给他,让他不断地去修正和完善自己。

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这是我们在八佾篇,所学到的内容,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各不相同,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是发现问题,发现不足,让他去修正,让他去提升。

所以这是仁者的爱人,和恶人的方式,而我们普通人的爱人和恶人,都是凭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论断,我们只是在指责和批评,是在厌恶和嫌弃,而一个真正立志于去修内在的仁德之人,我们是帮助他人修正,没有我们自己讨厌的人,没有我们自己厌恶的事情,不会有个人的偏私和感情色彩,就会就事论事。

所以我们在《论语》当中,看到孔夫子,有很多就事论事的事情,比如说提到管仲 ,说他是一个有仁德的人,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说因为管仲的仁德,我们才不会沦为夷狄,才有了文化的传承,但是同时也说到,管仲是不知礼,是不节俭的,内在的修为还是不够,孔子评价自己的弟子,也是一样的,做得好的地方就是好,做得不够的地方,我就会把它讲出来。

我们学《论语》当中,提过冉有,孔子的弟子,季氏的家臣,他有多处在批评冉有,说他没有勇气,不去阻止季氏旅于泰山,去泰山祭祀,可是同时,他又说冉有是有从政之才,可以治理千室之邑,因为冉有帮助季氏敛财。

所以孔子对自己的弟子讲,你们可以鸣鼓而攻之,他不是我的弟子,但同时,冉有又随着孔子周游列国,在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到了六十八岁的时候,依然是冉有,劝说季氏,接孔子回自己的故土鲁国,回到鲁国以后,冉有又一直帮助孔夫子去教学,冉有在孔夫子的指导下,也不断地让自己趋于仁德。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仁者和圣贤的人和我们的区别。

我们只看外在,只看这个人顺不顺眼,他说的话我舒不舒服,只看他对我有没有利益,可是仁者不是这样的,不会因为你给了我好处,我就恭维于你,不会因为你对我有小恩小惠,我就大加赞赏,不是这些外在的,不会因为你长得美,我就对你不一样,不会因为你长得丑,我就对你嫌弃,都是看你内在是否缺失,看你对待某一件事情上,是否中正,是否有不足。

比如说我们去回看历史,一个君王,一位皇帝,当问到某一个人的时候,通常都会找一个德高望重之人去问,为什么?因为这个人说话,他是公正的,不会因为他是否得罪过我,我就说对他不好的言语,也不会因为谁曾给过我小恩小惠,我就会去推崇和赞赏于他,为何要问德高望重之人?通常德高望重的人,他是仁者,说话都是公正的。

你看我们在一个家族当中,是不是如此,当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总想问,家族之中德高望重的人,因为这个人看问题很中正,他没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你看我们在企业当中,是不是一样的,通常我们咨询一个事情,或者问某一个人能不能堪大用,这个时候我们要问什么样的人?要问一个有德行的人,有智慧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他看问题比较中正,不会有个人的偏私行为在其中。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我们这个时候再来看这句话,我们对这句话,有一个理解,就是仁者可以中正,公正地去爱人,去恶人,讨厌一个人,喜欢一个人,没有任何自己个人的利益和感情色彩在其中。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如果一个立志去提升自己的人,立志于去求仁的人,无恶也,首先自己的行为,无恶行,无恶言,无恶念,没有这些恶的东西,因为力求于仁,不停地去追求自己的仁爱之心,仁德之行,怎么会去做恶事呢?内心永远都是光明坦荡的,里仁为美。看到这个世界都是美好的,自己的言行都是美好的。

那么第二点,不会厌恶每一个人,所以叫无恶也。不会讨厌每一件事情,所以叫无恶也。不会因为他人说的话,我觉得不中听,而产生烦恼和怨恨,所以说无恶也。看不到那些不好的事情,即使是厌恶某一个人,也是为了帮助他,不断地去提升和完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