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冬来临之际,便会落叶保命的植物,一般都属温热性,其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而在秋冬依然枝叶繁茂,甚至会开花结果的,一般都属寒凉性植物,具有清热滋阴作用。 常见的温热病,在伤寒论里主要归属在太阳病的变症篇。也就是说,之所以有温热病的出现,是因为病在伤寒的阶段不得法(没治好),才演变过来的。由此也可以联想到,后人为什么要把《温病条辨》开篇第一方的桂枝汤删除,而用麻杏甘石汤作为开篇第一方。因为如果用温热性的桂枝汤作为温病学的开篇方,那它后面的所有寒凉之方,与桂枝汤的思路就很难联系起来了。因此,后世的人在整理《温病条辨》的时候,认为桂枝汤出现在里面是错误的,又或者为了让学者读起来显得更加专注,于是就把桂枝汤给拿掉了。 好了,下面我们谈太阳病篇里出现变症的几条热病用方。 一、热在胸膈 主症捉心烦,用栀子豉汤。心烦热燥+呕,本方加生姜; 心烦热燥+中气不足,本方加炙甘草; 心烦热燥+腹满,本方加厚扑、枳实; 心烦热燥+腹痛下利,本方加干姜。 二、热在肺 主症捉咳、喘,用麻杏甘石汤。 三、热在胃 主症捉口渴,用白虎汤。 四、热在肠 主症捉下利(臭),用葛根芩连汤。 以上四方,必须要确定是“热证”为前提,再捉其主症,然后对号自行选方。 好了,今天聊到此。 冬去春到,注意保暖。 |
|
来自: 昵称6582038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