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四十

 温馨微语 2023-02-16 发布于江苏

·/·

今天接着读《中次一经》第一座山——甘枣之山。

【原文】

中山经薄山之首①,曰甘枣之山②。共水出焉③,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木④。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叶⑤,黄华而荚实⑥,名曰箨⑦,可以已瞢⑧。有兽焉,其状如[虫犬(左右)]鼠而文题⑨,其名曰㔮⑩,食之已瘿

【注释】

①薄山:山系名。一说指蒲山,位于今山西南部的中条山脉中。②甘枣之山:甘枣山。一说指今山西芮城县;一说在今山西永济市南。③共水:水名。一说指今山西芮城县东北的朱石河。④杻(niǔ):檍树。⑤本:草木的根干。⑥荚:豆科植物的长形果实,亦指狭长无隔膜的其他草木的果实。⑦箨(tuò):草名。⑧已:治愈。瞢(ménɡ):目不明。⑨[虫犬(左右)]huī)鼠:大型的灰色鼠。题:额头。⑩[堇能(左右)]nài):兽名,指马来熊,也叫狗熊、太阳熊。瘿:长在颈上的瘤子。

【翻译】

中山经薄山山系的首座山,名叫甘枣山。共水发源于甘枣山,向西流入黄河。山上生长着很多杻树,山下长着一种草,这种草的茎干与葵的相似,叶子如杏叶,开黄色的花,结荚果,这种草名叫箨,它能治疗眼睛昏花的病。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与[【虫犬(左右)】鼠相似,额头上有花纹,这种兽名叫【堇能(左右)】,吃了它的肉能治疗颈部长大瘤子的病症。

再读书笔记

为确定甘枣之山的大致位置范围,有必要先确定中次一经描述的大致位置范围。我们不妨先通读一下《中次一经》:
1、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叶,黄华而荚实,名曰箨,可以已瞢。有兽焉,其状如[虫犬(左右)]鼠而文题,其名曰[堇能(左右)],食之已瘿。
2、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其上多橿,多[木厉(左右)]木,是木也,方茎而员叶,黄华而毛,其实如拣,服之不忘。
3、又东十五里,曰渠猪之山,其上多竹。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是多豪鱼,状如鲔,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癣。
4、又东三十五里,曰葱聋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垩,黑、青、黄垩。
5、又东十五里,曰涹山,其上多赤铜,其阴多铁。
6、又东七十里,曰脱扈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葵叶而赤华,荚实,实如棕荚,名曰植楮,可以已癙,食之不眯。
7、又东二十里,曰金星之山,多天婴,其状如龙骨,可以已痤。
8、又东七十里,曰泰威之山。其中有谷,曰枭谷,其中多铁。
9、又东十五里,曰橿谷之山,其中多赤铜。
10、又东百二十里,曰吴林之山,其中多葌草。
11、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其叶如葵而赤茎,其秀如禾,服之不忧。劳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是多飞鱼,其状如鲋鱼,食之已痔衕。
12、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穀。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养之可以已忧。
13、又北五十二里,曰合谷之山,是多薝棘。
14、又北三十五里,曰阴山,多砺石、文石。少水出焉,其中多雕棠,其叶如榆叶而方,其实如赤菽,食之已聋。
15、又东北四百里,曰鼓镫之山,多赤铜。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
凡薄山之首,自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冢也,其祠礼:毛,太牢之具,县以吉玉。其余十三山者,毛用一羊,县婴用桑封,瘗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锐其上,而中穿之加金。”
大多数专家研究《山海经》后都指出:《山海经》中的河是专指黄河的,其它河流在《山海经》中一律称作某水;《中次一经》中第十二山霍山指的是今太岳山;郭璞版《山海经·中次一经》是从北山二经中脱落出来的,是北山二经的前半部分。
我们再回过头来综观此经十五山知:其中第一山甘枣之山,共水西流注于河;第三山渠猪之山,渠猪之水南流注于河。这说明此山系既位于黄河以东又位于黄河以北,因此薄山山系的起始端非今之中条山莫属了。其中第十一山牛首之山劳水西流注于潏水。此劳水与潏水即临汾市尧都区境内之涝河与洰河(这将在讲牛首山时详解)会合后向西注入汾河。这样就来到了中条山与太岳山的过渡地带。第十四山阴山,少水出焉。而少水大多数古籍都指向今沁水,沁水正好发源于太岳山。
我们再看经文描述的方向与从中条山到太岳山的方向是否一致。经中从第一山到第十山方向都是一直向东行,从第十一山至十五山方向却是一直向北的,与从中条山到太岳山的方向正好一致。
这样,我们就确定了《中次一经》所描述的地理范围薄山山系就是今中条山到太岳山的整个范围。因此,甘枣之山应是今中条山最西端的某山峰。
甘枣之山到底定位在哪里呢?经文中有明确的交待:“共水出焉,西流注于河。”综观中条山发源的河流,能向西流入黄河的,也只有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风陵渡镇的安家涧才符合这一条件。
【知识链接】《运城的小河——安家涧》《水经注》有记载,当时的名字是束水,也叫雷水或者雷泽。有两个源头,分别以舜帝的两个女儿命名。一个叫妫水,一个叫汭水。妫水源于中条山席家洼,流经柏坡、刺疙瘩、板上村、马家巷、七里;汭水源于中条山官道,流经黄乐疙瘩、寺岭村、上阳、哇里、韩家。两水在安家村汇流,之后,流经姚源,小侯,田上,阳贤村,谭郭村,新堡子村。所谓共水,是否在暗示其上游有两个主要源头,然后合二为一呢?
既然共水是安家涧,那么甘枣之山就是沿安家涧河源头上溯之中条山最西端的的位置,其海拔1200多米。只可惜在卫星地图上也没体现它的名字。站在此山巅向西望去,只见共水(今安家涧河)向西滚滚流去。
考察者将此山命名为甘枣之山,说明此山盛产甘枣——蜜枣,这种枣子实在是太甜了,太诱人了。这也是此山的重要特点之一。我们百度一下“芮城县百科”其中写道“芮城县……矿产有金、镁、铜、磷、煤、石油、大理石、石灰石、紫砂石、白云石、石英砂等。土特产主要有芝麻糖、无核蜜枣、麻片、酱菜、泡泡油糕。名胜古迹主要有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西侯渡遗址、大禹渡。”而现今芮城县带有“枣”字的地名实在是太多了。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将甘枣山定位在安家涧水源头是正确的。至于甘枣山能已瞢的“萚”草和能已瘿的“㔮”兽或许到实地或到西候渡遗址去考察真能找到点线索。
综上:“共水”应是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风陵渡镇的安家涧河。“甘枣之山”应是沿安家涧河源头上溯到中条山最西端高约1200多米的山峰。

作者简介

李斌,籍贯湖南,19731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单位公职人员,爱好诗词写作。善于发现身边感动的瞬间。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往期链接·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九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八

李斌:诗两首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七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六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五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四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三

李斌:满江红·观二十大胜利召开电视直播有感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