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菊花除了下火,还有八大妙用!

 云语禅心 2023-02-16 发布于河南

菊花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历代诗词名家留下了无数赏菊、爱菊的佳句: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3、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4、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但是菊花除了观赏,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文章图片1

炮制:

9~11月当花盛开时采集。白菊花系将花枝折下,捆成小把,倒挂阴干,然后剪下花头;滁菊花系摘取头状花序,经硫黄熏过,晒至六成干时,用筛子筛,使头状花序成圆球形,再晒干;贡菊系摘下头状花序,上蒸笼蒸过,晒干;黄菊则用炭火烘干。炮制:取拣净的菊花,置锅内炒至焦褐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即得。炒制:选择完整菊花,文火炒至花瓣边缘微黑色为度。

文章图片2

按性状不同分为白菊花、滁菊花、贡菊花、杭菊花四种。按产地不同分怀菊、亳菊、川菊、祁菊、贡菊、杭菊、滁菊、黄菊、济菊、平江菊、茶菊等。按加工方法不同又分为烘菊、蒸菊、晒菊等。均分为1~3等,以身干、色白(黄)、花朵完整不散瓣、香气浓郁、无杂质者为佳。以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

文章图片3

归经:

归肺、肝经。

功效: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主治:

1.风热感冒,发热头痛 本品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长于疏散风热,故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桑叶、连翘、薄荷、桔梗等同用,如《温病条辨》桑菊饮。

2.风邪上扰,头痛目眩 本品辛、微寒,疏散风热效佳,故可用于风热上攻,头痛不止,口干烦热者,常配石膏、防风、蔓荆子、羌活等,疏风散热,如《重订严氏济生方》菊花散;或与羌活、独活、旋覆花等配伍,可用于治疗风邪外袭,面目浮肿,头目昏眩,甚则呕吐之症,如《宣明论方》菊叶汤(又名菊花散)。

3.目赤昏花,翳膜内障,瞳仁紧小,睑眩赤烂 本品功善疏风清热,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肝火上攻以及肝肾阴虚所致的目赤肿痛,目暗不明,视物昏花,翳膜附睛等病证。若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羞明流泪,隐涩难开,或暴赤眼痛,或攀睛胬肉痒痛者,一般均可配伍白蒺藜、木贼、蝉蜕等清肝明目药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菊花散。

4.眩晕惊风 本品入肝经,功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故与石决明、珍珠母、牛膝等同用,可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配羚羊角、钩藤、白芍等同用,可用治痉厥抽搐肝风实证,如《通俗伤寒论》羚羊钩藤汤。

文章图片4

5.油风脱发 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风热之邪乘虚而入,致生油风,毛发成片脱落,皮肤光亮,痒如虫行者,当首先疏风清热,使邪去正复,可以本品配海艾、薄荷、防风、藁本、藿香等同用,如《外科正宗》海艾汤;若素体血热,加之风热上扰,头发干燥脱落者,亦可与侧柏叶、川芎、桑白皮、旱莲草等配伍,共奏凉血清热,疏风止痒之效,如《御药院方》洗发菊花散。

6.头面游风、风癣 本品质轻上浮,有良好的疏风作用,故可用于正气不足,风邪乘虚而入,郁于肌肤,窜于腠理。而为头面游风者,当配细辛、附子、干姜、人参、防风、防己等同用,共奏扶正祛风之功,如《医部全录》菊花散;亦可用于肺胃风热上壅,面生风癣,初如㾦癗,时作痛痒者,可与白附子、白芷、绿豆等同用,疏风清热,祛风止痒,如《医宗金鉴》消风玉容散。

文章图片5

7.风痰上扰,头昏目眩 本品入肝经,功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故可用于风痰上扰,头昏目眩,见物飞动,猝然晕倒者,常以本品配天麻、钩藤、茯神、川芎、半夏、陈皮等同用,共奏息风化痰之效,如《重订通俗伤寒论》麻菊二陈汤。

8.疔疮肿毒 本品甘寒益阴,清热解毒,尤善解疔毒,故可用治疔疮肿毒,常配金银花、生甘草等同用,如《医学心悟》菊花甘草汤以菊花、甘草等分,各120g,水煎服,治疗疔疮;或配当归、生地、白芍、川芎、知母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用于石榴疽,症见色红焮肿,坚硬疼痛,破翻如榴,寒热如疟者,如《医宗金鉴》菊花清燥汤。

用法:

煎服,5~10g。或泡茶,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

凡阳虚或头痛而恶寒者,均忌用。《本草汇言》曰:“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

文章图片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