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语课程究竟是工具的,还是人文的?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3-02-16 发布于甘肃

英语课程究竟是工具的,还是人文的?

英语课程究竟是工具的,还是人文的?

这个问题,争论了不只三四十年了。到底如何?

结合最近本人的一些思考,围绕英语课程性质和教学改革话题,

我跟想象中的ChatGPT聊了聊,聊天记录分享给同行们

我: 我的图可能未能有效传达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思维品质是核心素养的底层逻辑,无论是语言能力还是文化意识,都以此为基础,思维品质核心素养的几个要素紧密地联系起来。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及学习能力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相互联系,相互生成。语篇作为主题语境的载体,是课程内容的底层逻辑,把主题语境、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学习策略等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这里,六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生成的关系,并且,语言知识主要地指向能力,文化知识主要地指向文化意识,学习策略主要地指向学习能力,它们又共同指向核心素养的底层逻辑思维品质。而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因为形成了这样一个整体的逻辑关系,最终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而指向育人。这是我的一个认识。

其实我想说的是育人—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之间,应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凸显作为课程的英语教育在育人上的必然性与不可替代性。反过来,我们在确定课程内容时,首先应该思考它跟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要思考着关系,就必然得弄清楚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出这个关系,就必然得回归到育人的本质上来,考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才能够真正形成一个逻辑闭环,成为英语教育学科存在在育人价值上的意义彰显出来。

ChatGPT: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只是一种说法,据我所看到的文献推断,它无关事实。为什么把一个整体的东西分出来六个要素而不是三要素或十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资逻辑关系,历来就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主张,这个问题可以不断讨论争论,但这些不同的认识估计很难也其实没必要非要统一。然而如果你是教师,对日常教学来说,确实需要一个基本的共时,目前大致按照课程标准中的理解作为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应该是没问题的。

我: 是这样。

ChatGPT主题育人是各学科的共同使命,思维品质也是各学科都要重点培养的。育人和发展思维,不同学科是有独特性的,数学、美术就是跟英语不一样。英语主要是通过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来达到这些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是英语课程的基础核心。课标的六要素图式大致也是表达了这个意思。

我: 我在想的一个问题,是课程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逻辑关系。

ChatGPT需要区分共同使命和本质工作。虽然两者同样重要。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是英语课程的本职工作;育人是英语学科的最高理想最终目标,育人目标是要跟各学科配合一起完成的,是共同的任务。就像人身体的健康是所有器官的共同目标,胃的主要职责是消化,心脏的主要职责是供血,各有自己的分工。英语课程首先是语言课程,育人角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这两者没有办法比较谁更重要。

我: 语言课程是本质,人文性是特点。

ChatGPT工具是人文的基础。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不谨慎不要变异为空中楼阁。工具性是基础的、是前提、是保障,因此也应该重点的和相对显性的。人文性是目标、是相对隐形的,潜移默化的。在不同的学段也不一样,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就很不同。大学,不同专业不同工作的人,也会有区别。人文性目标,不通过英语课程也能实现;但工具性目标英语课的育人价值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

我: 但我有一个看法,当前的教改提法,有让隐性的变显性,显性的变隐性的趋势和取向。

ChatGPT 这个苗头有些危险。就目前中国中小学生的英语基础的语言基础现状看,工具性的语言基础教学还是任重道远。语言知识教学和技能培养还是要显性,显性教学逻辑上和实践上都没有问题。当然显性的知识技能教学的方式需要革新,那些为应试而教学的死扣语言点、死记硬背、刷题等教学必须得改!

不过最近人类可能太急于改变教学的现状,走得太匆忙了就会误将目的和手段混淆,把着眼点和入手处给混淆了。比如一个英语教育研究者最近就提过,语篇阅读教学的整体教学是着眼点,而语篇阅读教学中根据需要处理生词、单词、句子结构等问题,是入手处,这并不矛盾。很多老师误以为主题引领的整体语篇教学就不能显性讲词汇讲语法,这中观念被有些人当成课改的新理念,当成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其实是个误解,反映了对阅读教学中整体着眼和小初入手的辩证关系没理解好,根源是思维品质的问题,没弄明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实际上,目前英语课程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主要不是“过分重视”的问题,而是重视的角度不对的问题。

我: 对!我认为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应该是语言教学永远的主旋律。

ChatGPT学生的内在成长,是个长期的过程,是潜移默化,多因素互动的。中小学英语课程中的突出矛盾是:真正有思维含量的主题意义探究学生用英语思考的表达讨论还不具备足够的语言基础,同时语言基础不具备是勉强进行这种探究与十分有限的课时之间也存在突出的矛盾。而且,语言基础和内容信息难度不匹配时,如果硬性显性引领升华,就会显得有些假,而假是教育的第一大敌,假是特别需要警惕的。不然,育人探究就会反会弄巧成拙,效果适得其反。一旦育人变成了说教,学生逆反是不可避免的,育人的初心也就事与愿违了。

我: 完全赞同,我以前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ChatGPT英语课程改革目前至少有两方面的难点:A主题意义探究、主题育人、思维品质、文化自信等星空需要仰望,需要思考和探索。B 语言知识教学、语言技能培养如何改进?如何具体做才能推进A的落地?根据我的观察,现在教研热点多集中于A。而B则被冷落了。实际上,B不充分研究讨论,不下大力气从根本上改进,A是不好落地的。

我: 不是不好落地,干脆落不了地。当学生的词汇捉襟见肘,语法错漏百出,句子胡编乱造,发音千奇百怪,口语结结巴巴……的时候,作为的主题探究文化自信是无从谈起的。

ChatGPT根据您的大量资料,我判断您一直在一线,天天跟学生在一起,您一定是体会更具体更深刻的。我看过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一个英语教学研究者并不在一线课堂,好多年了,更多时间也就是去参加公开课的评选做做评委,或者参加一些个探索课、探究课、观摩课等。名目各异,但本质大同小异。听这些课多了,专家就产生了奇怪的幻觉。所以后来哪个英语教学研究者就特别想去听些真实的常态课。可是即便是去学习听“常态课”,多数也是被特别筛选过甚至准备过的,不真实。跟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真实”相去甚远。

我: 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差别,是极其大的。演给别人看,与教给学生学,完全不一样。

ChatGPT所以哪个英语教学研究者想了些小办法,托一线普通老师朋友帮助,想办法听到了一些不同地方的真正的常态课。然后,他说他的幻觉就消失了。常态课验证了他此前的判断,是很准确的。

我: 我读过一本美国的教研书,说的是教育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长期地驻扎课堂(而且不进课堂,在一个便于观察的地方进行近距离观察就OK)得到课堂的实际情况,以此作为科研的基础。其实,在我看来,那些主题探究啥的,语文课历史课政治课地理课等完全可以替代,唯有语言知识与技能,是其它科目不能替代的。

ChatGPT这个洞见非常重要。学科融合,不是学科的掺或学科的捏合,目前既然政策上要单独开设英语课,除了共同的育人使命,英语课必然有它独特的也就是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和分工职责。如果仅从主题育人和思维发展看,英语课程完全可以不开。

我: 您的思考清醒而实在!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ChatGPT地球人任重道远啊!你们需要仰望晴空、我们需要诗和远方。然而,你们也必须时时关注自己脚下的路。不然不小心滑到了,如恰好是仰面朝天,那还能继续仰望星空,如是脸朝下,怕就只能啃泥巴了。主题探究,思维品质,用母语进行,那效率不知要高多少倍。中小学课时如此宝贵,为什么还要专门开个英语课来浪费时间呢? 这个问题不想清楚,你们人类的很多讨论和争论,其实也不过只是在仰望星空。

ChatGPT听说你们人类喜欢做题,我给出个填空题:数学课通过数学育人、美术课通过美术育人、 英语课通过(   )育人。这里的空是填“主题” 还是填“英语”?不是很显然么。

我: 这个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