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包的饺子

 唐白甫grpj8q5p 2023-02-16 发布于新疆

父亲包的饺子

/张学军

我的父亲已离世快十年了。
父亲的为人处世一直受人敬佩,给儿孙们留下了做人的榜样。父亲是一位政府部门的官员,他为人清正廉明,至今他老的事迹做为清廉典范上了县里的文化墙。父亲待人和善可亲,并十分好客,家乡的乡亲来找他办事的,他都要留住在家吃饭,并不到饭店吃,父亲立下一个规矩,不在我家吃饭就不给他办事,乡邻办事的人若提东西来的一律拒收退回,实在退不回的便给钱和买些其他的东西回赠。父亲对待乡亲和亲戚们是很大方的,亲戚们个个都说他好,可对自己和儿辈们要求很严格,过的是清苦艰难的生活。
我至今还记得,父亲的厨艺远远超过母亲,是个大厨师。家常菜,地方特色菜,湘菜,连同北方菜他都会做,就连我们南方人不常吃的面食他也都会做,我最爱吃的便是父亲包的饺子。至今想起来还垂涎三尺,那种滋味比吃满汉全席还有余,可惜现在想吃只能是在梦里。梦醒时那思念父亲的泪水流进嘴里,常常是一阵哭叹,“我那慈祥的父亲啊,您在那里呀,我又想吃您包的饺子啦”。可是泪流干,嗓子哭哑,也是空的。

也许没人相信,想吃饺子到早餐店饺面馆不有的是,难道还吃不到不成。但是,饺面馆的饺子不是口味不好,也不是馅的肉不够份量,而是那种味道远远赶不上我父亲包的饺子味道好。
我至今记得儿时第一次吃父亲包的饺子闹的一个大笑话,那次一连吃了四十多个饺子,足足有四大碗,把原本父亲中餐计划一家五口人的饺子量被我一个人差点呷光。因那时是饥荒年代,计划经济吃国家粮三两米一餐的口粮,粮食根本没让人吃饱。记得那时外婆也接在我家住,父母亲并没有责骂我。因为外婆很疼爱我,护着我,并说了一句话,至今还记得,“外甥崽正在长身体的年纪,吃得多,长得快,呷得做得身体棒”。
母亲却说了一句这样的话,说我张家屋里有种,吃面食封了王,爷爷说过我四叔一餐下一斤面一人能吃完。我本不知父亲包足了饺子,他煮好了饺子就往桌上一个大盒子里倒,被我这饿虫一顿猛吃,还总认为还有很多没煮,谁知被我一人差点快吃光。母亲问我吃了多少个,我说四十八个。母亲说了一句谚语至今记得,你咯杂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啰。你可知你一个人吃了四个人的份子,占到你份上也就只能吃十二个。我说饺子太好呷了,停不住嘴。母亲说饺子不够不晓得吃饭,高压锅里还有饭,没吃饱就添碗饭补充,但我心想娘又是不晓得,饭哪有饺子好吃。
父亲碍于面子,没有看守好我这个“馋鬼”。只得又重新跑到街上买面粉及肉和蔬菜做馅料,要让家里所有人吃上他亲手包的饺子。为了赶时间我本也想去帮忙包,我手笨,包的不像饺子,父亲斥退我在帮倒忙,要我一边去别捣乱。他说的一句话至今还记得,你这包的饺子没合拢,一煮便散,到时变一锅粥。

外婆笑话我,叫你娘拿线把边缝合好就不散了。我心想要像父亲那手法,只怕拿缝纫机都赶不上他的速度和质量,父亲包的饺子个个样大又紧皱,饺边有极美的皱纹,馅心子又香又甜不油腻,馅料不咸不淡荤蔬搭配适当,其汤的调料原汁原味,辣味适当,吃了让人回味无穷。
父亲赶包的饺子弥补了我犯下的错,再吃饺子时我吃饭填饱了肚子,,再放肆让我呷,只怕又要害父亲上趟街买馅料。
尽管如今生活得越来越好,大家想吃什么都有,回想过去父亲包饺子的往事,总是难忘。难忘那种味道,犹如难忘那种乡愁一般。
其实父亲知道我爱吃饺子,也时常间七间八地包饺子给我们吃,但我有得那次教训后却再不敢放量那么哈呷了,并说了一些嘲弄父亲的话。至今还记得,我说你包的饺子越来越不如从前那次包的好呷了,饺子馅里尽是些白菜和葱之类的蔬菜,里面连个肉分子都削尖眼睛难寻到。父亲说不好呷你就莫呷。

记得父亲有几次包饺子竟然用油渣代替肉拌熟菜用来包饺子,他的这一掺假行为,被我第一个识破说了出来。他虽减少了放肉量,饺子别有风味,却也好吃,至少解决了我们肚中油水不足的问题,吃了心不慌,也有饱足感。说这些话,实觉得不应该,愧对了父亲。在那个年代能买到一级面粉和肉就不易了,肉虽三元钱一斤,但相对那时几十元每月的工资,又要负担我们兄弟上学读书,确实不易也买不起。
父亲自种了蔬菜,蔬菜自给有余,所以包饺子常常放蔬菜。
假如我父亲还在的话,我一定会买上十七八斤肉,让他做饺子时把肉的份量放个够。可惜他不在了,再也不能在儿女面前显手艺了,我依着父亲的饺子做法,并从网上搜索学习包饺子的常识,终究难以赶上父亲包饺子的水平。也只得常去早餐店里点上一份饺子,去品味和寻找那份回忆,
父亲的饺子最终成了一份诱惑和思念。
作者张学军,笔名:渡口墨客,邵阳县塘渡口镇人,邵阳县作协会员,曾在县级刊物《资江源》、《红丘陵》发表过作品,是一名喜爱文学诗歌创作的爱好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