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习笔记

 牧云虎 2023-02-16 发布于安徽

牧云虎

提纲:

  形成时代: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

  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都有显著发展。
  1、医疗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

  公元前21世纪:有疾首、疾耳、疾目等不同部位分为16种疾病。

  殷商时期:发明的酒和汤药。运用“毒药”治病。

  西周时期:对部分疾病确立了专门的病名。

  春秋时期:针灸和药物也是医生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战国时期:扁鹊等专业医生出现。

  2、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快速发展,诸子风气、百家争鸣,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众多学术流派,奠定了文化基础。

  3、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天文、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及冶炼酿造技术也有诸多创新,如天文学知识和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医学模式的形成,气象学、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融入中医学病因学说和治则理论,农学知识和中医药物学的产生和发展等。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新秦两汉时期相继出现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分别从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辨证、治则治法以及药物学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成书年代一般认为从春秋战国开始,可能至汉代才完整。全书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共收集文章162篇,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相、经络、病因病机、针、法治、泽及、针灸汤益等。总结了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学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2、《难经》:共有81个问答,故又称《八十一难》,相传系秦越人所作。以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和治法等,并对三焦和命门学说、奇经八脉理论以及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疗原则有所创见,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等方面有重大发展,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3、《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张医学家张仲景在《黄帝内经》《难经》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我国第一部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专著。该书对外感疾病用六经辨证,对内伤杂病用脏腑辨证,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和理、法、方、药的运用原则。该书经近代医家王叔和编纂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4、《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书中收有药品365种。系统的总结了汉代及汉以前药物学理论知识。该书根据养生、治疗和有毒无毒,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根据功效分为寒、凉、温、热四性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并提出单行、相须、相适、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的“七情和合”等药物配伍理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