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战线的战斗仍在继续。 波塔图尔切夫是苏军坦克第4师师长,他是莫斯科地区一个农民的儿子,曾在沙皇军队中当过下士,后来参加了红军,并逐渐擢升为将军。 该师驻扎在比亚韦斯托克,是苏军中央战线关键防御位置上的主力,拥有355辆坦克和30辆装甲侦察车,坦克中包括21辆T-34和10辆配备了152毫米主炮,重达68吨的KV型坦克。 师属炮兵团还有24门122毫米和152毫米口径的大炮,一个舟桥营携带着搭设60码长浮桥的器材,可供60吨的坦克通行。 1941年的夏季,德军装甲师中,没一个有如此精良的装备,古德里安的整个装甲集群辖有五个装甲师和三个半摩托化师,总共只有850辆坦克。 ![]() 德军坦克部队 但从另一方面说,没一个德军装甲师被指挥得如此糟糕,也没有一个装甲师像波塔图尔切夫的坦克第4师那样被无谓地牺牲掉。 6月22日零点,机械化第6军军长哈茨基列维奇少将把他召去,但他一直等着,因为军长自己也被第10集团军司令戈卢别夫少将找去了。 凌晨2点,哈茨基列维奇回来对他说'德国和苏联开战了。’ '那我们的命令是什么?’ 波塔图尔切夫问道,他说'我们必须等待。’” 战争已迫在眉睫,他们等了两个小时,直到清晨5点,第10集团军的第一道命令下达了。“警报!进入既设阵地!” 既设阵地?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说应该按照多次演习过的那样发起反击? 对坦克第4师来说,“既设阵地”位于比亚韦斯托克东面广袤的森林中,该师应该隐蔽在里面并等待。 但是,波塔图尔切夫的两个坦克团和一个步兵旅前进了没多久,军部又下达了新的指令:坦克和步兵要分头行动。步兵奉命据守纳雷夫河渡口,坦克团则必须挡住德军从格罗德诺方向而来的推进。 一个坦克师被拆散,零零碎碎地加以使用,而不是作为一个整体,从正面或侧翼对敌发起反击。 苏军部队在边境地区的崩溃,也许,波塔图尔切夫及其部队的命运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他们先是遭到了德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打击,但并未损失太多的坦克,波塔图尔切夫到达了指定位置,但接下来的事情,使他犯了错误,推进中的德军装甲先头部队并未对他发起攻击,而是从他身边绕过,把他的部队切断。 波塔图尔切夫试图避免被围歼,但他辖下的各个坦克连陷入了一片混乱,结果被德军装甲部队逮住,一个接一个地予以歼灭,步兵旅也遭遇了相同的命运。 截止6月29日,坦克第7和第8团残余的几辆坦克,白天躲藏起来,夜间,它们隆隆地朝着比亚沃维耶扎森林驶去,广袤的原始森林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6月30人,波塔图尔切夫将军和他的几名军官离开了他们的部下,他们打算徒步赶往明斯克,然后再设法转到斯摩棱斯克。 波塔图尔切夫走得双脚作痛,另外,他也不想让人看见一个浑身脏透的将军在路上步履蹒跚,于是,他在一个农庄搞了些便衣换上。 不过,他还是在明斯克附近被德国人查获,并被关入了战俘营,在比亚沃维耶扎的森林中,德军与该师的残部进行了激战,整个德国都知道这片可怕的原始森林,这是欧洲仅存的一片。 茂密的比亚沃维耶扎森林意味着埋伏,这是位于德军后方和侧翼的一个天然要塞,这里有一个名叫“旧别廖佐夫”的村子,还有一个更好记的名字—莫赫纳塔村。 苏军的哥萨克骑兵队伍驰骋过开阔地,他们准备冲过德军第508步兵团的前沿阵地,迫切希望隐蔽到森林中去。马蹄“嘚嘚”作响,军刀闪着寒光。“乌拉!乌拉!”他们距离村子已不到100码。 随即,德军第292炮兵团第2营用直瞄火力,粉碎了这一进攻。 来自符腾堡的第78步兵师奉命进入比亚沃维耶扎这片绿色地带,扫荡森林,将苏军驱赶至第17步兵师设立在森林北部的拦截线。 苏军是森林作战的老手,相比之下,当时的德军部队,对波兰东部和俄国西部这种渺无人烟的沼泽森林中的困难作战形式缺乏经验。 德国陆军对森林作战的训练一直稍逊一筹,因为德国林业委员会一直用警惕的目光盯着他们的树林和种植园,军队对其加以使用时,必须非常谨慎。 至于原始森林,德国军队根本就没有训练的打算,而苏军早已对这种类型的战斗非常熟悉。 他们与德军步兵不同,不会在森林的前端或边缘占据阵地,而总是深入其中,最好是在沼泽地后方,而在环形阵地后,他们总是保持着战术预备队。 对这种森林作战,苏联红军更喜欢采用近距离的短兵相接,就像他们接受过的训练那样。 这些苏军的防御阵地有一个特点,他们的散兵坑无法从前方被发现,其射界朝向后方,这样做的目的,是等敌人从旁边经过后,他们便从背后开枪射击。 而德军士兵会为自己清理出一条射界,必要时会砍掉大批树木,当然,这种做法意味着他们很容易被从空中发现。 相比之下,苏军把灌木丛切割至齐腰高,向前方和两侧创建射界,这使他们获得了良好的隐蔽,同时也得到了清晰的射界。 在没有掌握这种战斗技巧前,德军士兵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他们在比亚沃维耶扎森林中,学到了代价高昂的教训。 6月29日,德军第78步兵师分成三队出发了,第215步兵团居右,第195步兵团在左,第238步兵团位于后方,构成梯次配置。 在波佩列沃村附近,他们与敌人发生了接触,这里的苏军部队是波塔图尔切夫被打散的坦克第4师的最后一股,再加上另外三股来自其他师、旅和炮兵支队的残部,现在重新构成了一个新的团,由雅辛上校出色地带领着。 这是一场短兵相接的白刃战,双方士兵用手榴弹、手枪和刺刀缠斗在一起,炮兵无法参与,因为敌我双方混杂得太过紧密,唯一可用的只有迫击炮。 6月29日下午,第215步兵团第3营,成功地从侧翼和后方对苏军发起了攻击,苏军士兵四散奔逃。雅辛上校战死在用树干制成的路障旁,波佩列沃再次沉寂下来。 第二天,第78步兵师的行动更加谨慎,步兵连在向推进前,先由炮兵对每一片森林进行炮击。 “步兵以排为单位,一个接一个地进入!”白色信号弹代表这里是德军部队;红色信号弹意味着苏军发起了进攻;绿色信号弹的意思是炮火前伸;而蓝色信号弹则表示苏军的坦克。 尽管是在森林中,苏军还是部署了一些单独的坦克,以便为步兵提供支援。 ![]() 森林中被德军击毁的苏军t-34坦克 到了晚上,第78步兵师终于通过了比亚沃维耶扎这片森林,苏军丢下了600具尸体,德军的几个团抓获了1140名俘虏。 还有大约有3000名苏军士兵,被推向第17步兵师的拦截线,比亚沃维耶扎森林两天的战斗中,第78步兵师阵亡了114人,另有125人负伤。 第197步兵师将师部设立在比亚沃维耶扎的一座波兰古城堡中,该师辖内的几个团,奉命清理这片森林中最后一些残存的苏军,他们仍在几个地方坚守,这意味着将会对德军战线后方,有着长期的威胁。 第29摩托化步兵师和“大德意志”步兵团,在森林东部的斯洛尼姆地区,继续封闭着包围了苏军几个集团军的大口袋。 这一针对敌人突围的企图,使他们卷入到激战中,第4和第9集团军麾下的各个师尚未赶到,以歼灭包围圈内的苏军部队。 的确,他们已加快速度,沿着糟糕的道路进行强行军,身上沾满了汗水和尘土。但在他们赶到前,第29摩步师、霍特的第18摩步师以及第19装甲师必须牢牢地封闭住包围圈。 这几个师急于摆脱“监狱看守”的任务,迫不及待地想挥师东进,直扑他们的重要战略目标—斯摩棱斯克。 “我们必须根除这些苏军不断突围的企图,我们得把他们赶出树林。”第29摩步师的作训处长弗朗茨中校对师长冯·博尔滕施坦恩少将建议道。 任务交给了托马斯上校,以他指挥的,来自图林根的第71摩步团为主,地图他已经过仔细研究,行动计划也已制定。 此刻,“托马斯”战斗群动身进入泽利维扬卡地区的树林,该战斗群由第10装甲师的一部、反坦克兵、第71摩步团的两个营、两个炮兵支队和工兵组成。 他们组成了两个楔形队伍,师长跟着他们一同行动,直到这时,他们才发现了他们必须对付的是苏军第4集团军中一股相当强大的力量,他们正集结在泽利维扬卡,此刻,正试图向东杀开一条血路,突出包围圈。 苏军打算向别列津纳河突围,希望能在那里守住新的阵地——叶廖缅科防线,这是他们通过电台获得的指令。 德军“清剿队”的兵力相差得太远,苏军的指挥官和政委非常果敢,他们没有受第一场战斗失败后随之而来的恐慌的影响,在他们的带领下,苏军士兵打得极为坚强,他们切断了托马斯的战斗群,坦克朝着德军第71摩步团第1营的后方冲去,试图重新夺回通往泽利瓦的铁路桥。 紧急情况下,德军第29摩步师的参谋人员也参加战斗,他们端着卡宾枪和冲锋枪趴在散兵坑里,弗朗茨中校还指挥德军士兵用反坦克炮仓促构建了一道路障。 ![]() 德军反坦克炮兵部队 苏军被挡住了,德军的其他步兵师赶到,现在,第29摩托化步兵师可以转身向北,冲向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新目标。 别列津纳河,字面上的意思是“白桦树河”,它是第聂伯河的一条右岸支流,在俄国的历史上享有盛名。 1812年11月,撤离莫斯科的拿破仑,正是在这里遭受到惨重的损失,他的大军就此走上了穷途末路。 无疑,1941年6月29日的夜晚,叶廖缅科在明斯克地区接掌西方面军的指挥权时,肯定也想起了这一历史先例,他下达了他的第一道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别列津纳河渡口,必须将德国人挡在对岸。” 叶廖缅科下达这一命令时,尚未意识到苏军在中央战线上遭受损失的程度,他以为可以投入战斗的师已经不复存在,他赖以依靠的防御阵地早已被放弃。 他想将德国人挡在别列津纳河,可古德里安麾下的装甲师所接到的进军令,却已经提及了第聂伯河,叶廖年科寄予希望的那些部队已遭遇没顶之灾,例如波塔图尔切夫的坦克第4师。 6月29日晚,内林率领的第18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已抵达明斯克,霍特装甲集群的一部(第20装甲师)已于6月28日夺取了该城。 ![]() 快速行进的德军摩托化部队 第18装甲师奉命从南面经过明斯克,沿公路直扑别列津纳河上的鲍里索夫,并在那里建立桥头堡。 6月30日清晨,内林带着部队出发了,前方的新道路,路况很好,这令坦克车长们感到高兴。 但此刻,该师遭到了来自苏军加强防御阵地的顽强抵抗,显然,叶廖缅科的命令已经传达下来:要么守住,要么死!他需要时间来构建一道新的防线。 内林决心要胜过叶廖缅科,就在师主力与敌军激战时,内林组织起一支突击队交由特格少校,这支突击队由第18装甲团第2营组成,搭乘在坦克上的,是团属摩托车营的士兵,还有些侦察营的人,另外,跟随该突击队一同行动的还有泰歇尔特少校的炮兵营。 7月1日中午前,特格少校到达了鲍里索夫,城内的苏军措手不及,但还是进行了激烈的抵抗。 投入战斗的是鲍里索夫坦克训练学院的学员和士官,这是一支劲旅,他们完全明白别列津纳河上桥梁的重要性,所以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令人奇怪的是,桥梁还没有被炸掉。 德军突击队遭受了严重的伤亡,叶廖缅科将所能调集起来的部队全部投入到鲍里索夫地区的战斗中,但是此刻,德军第18装甲师的主力赶到了。 中午过后不久,第52摩步团的两个营,在坦克的支援下,向苏军设在西岸的桥头堡发起了攻击,该团的第10连设法突破了敌人的防御。 率领第1排的是布卡奇克中士,他冲到桥边,干掉了苏军设在斜坡上的两个机枪阵地,他的肩头也中了一枪,但他顾不上这些,带着部下冲过桥去。 桥对岸,苏军中尉还没来得及按下引爆器,他的爆破班便成了德军士兵的俘虏。 特格少校的坦克和摩托车营,跟着劳贝的高射炮连,一同渡过了别列津纳河,第2连的88毫米高射炮守卫着桥梁,防止苏军发起攻击。 第二天早上,天色刚刚放亮,苏军几个精锐营便搭乘着卡车,他们沿着公路朝鲍里索夫扑来,试图消灭德军的桥头堡。 第2连多尔少尉指挥他的88炮连将苏军的卡车击毁,面对苏军的狙击手、突击队以及坦克,德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才守住了这座重要的桥梁。 这条自拿破仑侵俄战争起就重要无比的河流已被德军占领,通往第聂伯河的道路已经敞开,在南面80公里处,莫德尔将军的第3装甲师也已在博布鲁伊斯克渡过了别列津纳河,而男爵冯·施韦彭堡将军辖下的第4装甲师也在南面渡过了该河,并朝着莫吉廖夫冲去。 叶廖缅科输掉了别列津纳河上的这场赛跑,第二天,苏联国防部长铁木辛哥元帅亲自担任西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成了他的副手。 然而,7月2至3日的夜间,德军在鲍里索夫与博布鲁伊斯克之间的关键地段,再次渡过了别列津纳河。 第10装甲师辖下的第69和第86摩步团抢在拂晓前,在别列津诺建立起一个桥头堡,并牢牢地守住了它,尽管他们身后的木桥燃起了熊熊大火。 就在同一天,1941年7月3日,德国发起东线战事后的第12天,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总的说来,除了微不足道的残部外,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的敌军现在可以被视作已遭歼灭。“北方”集团军群的战线上,敌人的12~15个师同样可被视为已被全歼。“南方”集团军群的战线上,敌人也遭受到持续而又沉重的打击,现在基本已被瓦解。因此可以说,粉碎西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前方的苏军部队的任务已经完成。也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苏联的战争在最初的两周内便已获得了胜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场战争已经结束。 德军的长驱直入以及苏联红军惊人的损失同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一个从中欧角度考虑问题的军官来说,这番话,一定是认为敌人已经彻底崩溃。 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陆军元帅冯·博克于7月8日发布的每日训令,更加让所有人为之兴奋: 对比亚韦斯托克和明斯克的两场围歼战已经结束。集团军群对付的是俄国人32个步兵师、8个装甲师、6个摩托化或机械化旅以及3个骑兵师组成的四个集团军。这其中,22个步兵师、7个装甲师、6个摩托化或机械化旅以及3个骑兵师已被歼灭。 即便是那些成功逃离包围圈的敌军部队,其战斗力也已被严重削弱。敌人的伤亡异常惨重。截至昨日,俘虏和战利品的总数已达到以下数字: 287704人被俘,其中包括数名师长和军长;2585辆坦克被摧毁或缴获,其中包括一些超重型坦克;1449门火炮和242架飞机被缴获。这个数字还要加上不计其数的轻武器、弹药以及各种车辆,另外还有大批食物和燃料储备。 现在,我们必须对这一胜利加以利用。 但斯大林和他的元帅们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对他们来说,以其1938年的领土来看,苏联比德意志第三帝国大四十八倍。苏联有一亿九千万人口,约有一千六百万符合兵役年龄的人可被动员起来。在乌拉尔山脉后已经建立起巨大的军工产业。 即便在俄国西部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后,征召一千万士兵也不是什么难事。 现在,苏联需要的是一点点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