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蒙教育】幼儿食育

 老沔城人 2023-02-17 发布于湖北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启蒙教育】

幼儿食育


关于幼儿园开展食育的必要性

渑池县实验幼儿园 张景珍

    【摘要】

    食育是关于“吃”的教育,是通过饮食观念、营养、饮食安全、饮食文化等知识教育,结合幼儿认识多种多样的烹饪、栽种等实践教育过程,让幼儿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具备选择“食”的能力,培养幼儿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发展意识,理解和传承食文化知识,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3~6岁是良好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给予恰当的养成教育,培养好的饮食习惯,幼儿膳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原始需求,实施均衡膳食是保障健康体魄的必然需要,食育是推进均衡膳食实施的前提。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做好学龄前儿童的营养配餐,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养成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幼儿园的重要职责。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因此,幼儿园为幼儿开展食育势在必得。

    一,关于幼儿园开展食育的必要性

    1.德育、智育、体育一直是最受关注的三大核心,却很少有人关注食育,家长对幼儿膳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家长开始挖空心思为幼儿调节膳食,甚至在某些家庭中出现了滥用补品的现象。一个新兴词汇出现在人们视野中,那就是“食育”,即对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是从幼儿时期开始,给予食品相关知识的教导,并将这种教育延伸到身体力行中去,同时,将健康的饮食习惯延续终生。食育是针对幼儿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和错误饮食观念对人们健康带来的不利的危害而提出的,换言之,饮食已不再是简单的饱腹本能,而是可以影响人们健康乃至生活质量的一个大要素。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是一个要点。

    2.学龄前儿童正处于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给予他们健康的“食育”可谓迫在眉睫。幼教工作者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食育形式,把错误观念扼杀在摇篮中,把正确的认知观灌输进脑海里,让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信仰。为此,我们率先对幼儿实施“食育”,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当面对咿呀学语的幼儿,单纯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课堂真刀实抢的实操,在体验中渗透食育理念,让幼儿从幼儿期初识食品营养、食材生长过程、食品安全、中国的食育文化,简单地掌握一些烹饪技巧,潜移默化地知晓进餐不仅仅是为了“保温饱”,更多地应该是为了“保健康”。使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掌握一些简单的生存之道,能在食品安全、营养、美味面前,首先是选食品是安全的,其次是选食品是否有营养的,最后才考虑食品是否美味。

    二,幼儿园食育实施的方法

    1.从食育知识、食育手工、食育艺术、食育行为、食育礼仪、食育情感六个方面对幼儿开展食育实践教育。从理论上和实践中探索幼儿食育进入课堂的方式、教学内容,积累丰富的课堂教学案例、精品课实录。逐步精细化地规范幼儿“食育”,让幼儿认识食物的来源、营养价值、安全性;学会在不同场合下进餐应注意的餐桌礼仪;学会控制对美食的诱惑,并感受食物的造型美;感知食物,学会简单的食物烹饪常识和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生存之道,传承中国的食文化。

    2.通过食育环境的创设,让幼儿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全方位地感知食物的美,进而激起幼儿对食品相关知识的求知欲。如在环境布置中渗透食品安全知识、简单的食物营养知识、节日饮食文化,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金字塔》做成卡通图片,创新成儿歌让幼儿熟记。开展丰富多彩的“膳食营养与安全”教育实践活动,以“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为主导,开辟“种植区角”“宝贝餐厅”作为“食育”实践课基地,幼儿们在“种植区角”依时开耕、依时播种,精心培育自己亲自参与种植的蔬菜。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宝贝餐厅”区域角,开展“我来做厨师”“食材营养知多少”等游戏,从中了解食物的来源、安全性、营养价值等相关知识。在活动中,幼儿们一边积极思考、动手操作,一边感受着浓浓的饮食气息,使营养健康、食品安全教育与模拟实践相结合;亲身参与和同伴评价相结合、个人探究与合作分享相结合;有效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提升,在这种农耕文化的熏陶教育下,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膳食习惯、知道食品安全系列常识,提升饮食文化水平。激发对食物的感恩之心和传承传统饮食文化的责任感.

    食育是依赖幼儿身心健康的人,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健康的食物,健康的食物与健康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不可分割。幼儿是社会的未来,如果他们理解了食物的核心意义,未来的社会才会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开展食育势在必得。


幼儿园开展食育的必要性与实践策略

渑池县实验幼儿园 王志琪

    幼儿食育的直接目的是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间接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能力,如日常生活能力、保持健康的能力、独立处事的能力、感恩的能力、爱的能力等,同时促进其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幼儿园有关食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幼儿进行的健康教育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我国幼儿普遍存在不良饮食行为

    0~6岁是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8岁前,如果没有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丰富的味觉能力以及良好的用餐礼节,长大后很难改正。究其原因,小时候经常吃的食物会在大脑皮层食物中枢形成兴奋优势,决定了其长大后会优先选择吃那些会让自己兴奋的食物,就像吃面食的北方人长大后到了南方也会优先选择吃面食一样。

    二,幼儿易受不良营养信息误导

    在食育方面,我国幼儿所接受的家庭和幼儿园的积极影响太少,电视、网络广告则存在大量不良营养信息,容易误导幼儿,影响他们的饮食选择和饮食偏好。有研究表明,婴幼儿就餐时,90%以上的家长都要对孩子加以提醒,家长本身的饮食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但一半以上的家长并不能有效解决幼儿饮食中出现的问题。

    由此可知,虽然家长具有饮食营养教育的观念,却并不知道如何对孩子的饮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另有研究表明,有的幼儿园虽然也会对幼儿进行一定的食育,但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的占比较小,且活动组织形式单一,幼儿缺少亲身体验。

    三,配备儿童营养师,为幼儿的膳食与营养把关

    要开展食育,让幼儿学会健康饮食,需要有专业人员的支持,因此幼儿园需要配备儿童营养师。当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并没有配备儿童营养师,该职位有六成以上都是由保健医生兼职的。

    一般而言,保健医生大多毕业于医学、护理等专业,并不具备专业的营养知识和能力。儿童营养师的职责是多方面的:监督和检查食品安全卫生;为幼儿制定科学的膳食计划并监督执行;定期检测幼儿的营养指标、生长发育状况,评定幼儿营养的实施效果;对营养不良或过剩的幼儿进行治疗与改善;对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炊事员、幼儿家长开展营养知识培训和咨询。

    所以,无论知识和能力还是精力,保健医生都无法代行儿童营养师的职责,亟需由专业的儿童营养师来行使专业的职责。

    四,鼓励教师通过环境创设、区角活动、主题活动等形式对幼儿开展食育

    首先,幼儿园的环境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教师可在环境创设时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食”相关的元素,如在活动室里摆放一些农作物的盆栽,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生长与变化,或通过值日生的形式对其进行照料;可以张贴一些健康食品和不健康食品的图片,让幼儿了解并学会区分。

    其次,幼儿园的“区角活动”可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因此,幼儿园教师可通过开设“红茶坊”“果蔬坊”“小吃街”“厨房”等区角,帮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模拟真实生活进行实际操作,从而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和能力。

    最后,可将食育与五大领域的教育融合起来开展主题活动。幼儿的学习是综合性的,食育和五大领域的教育可以相互渗透。例如,大班“有用的植物”这一主题可细分为“绿色菜篮子”“种子”“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能保健和治病的植物”等多个子主题,在不同子主题下可以开展不同的活动,内容可涉及五大领域。

    五,巧妙利用餐点时间进行食育

    餐点前,教师可用游戏或儿歌的形式对幼儿开展食育。例如,将饮食习惯或饮食礼仪创编成儿歌或手指游戏,在餐前和幼儿玩一玩;可将当天的食材做成卡片,和幼儿一起玩玩食物大探险的游戏。例如,让幼儿对各种食材进行分类(可按营养成分、颜色或品种等进行分类),促使其通过游戏了解各种食材的特点。

    用餐时间是教师进行饮食随机教育的最佳时机。饮食随机教育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的两类。直接的饮食随机教育是教师根据当下情形引导和干预幼儿的饮食行为,包括传递营养知识、纠正不良饮食行为、鼓励节约粮食等。间接的饮食随机教育是通过营造一定的饮食环境或氛围对幼儿产生潜在的影响,如把一个爱吃饭且不挑食的幼儿安排到一个不爱吃蔬菜的幼儿旁边,以期改变不爱吃蔬菜幼儿的饮食选择及偏好,因为幼儿的饮食偏好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且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影响。

    六,开展农艺和烹饪活动,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来源及制作过程

    有研究表明,在对儿童进行营养教育的时候,组织儿童开展种植活动,可让他们获得亲身体验,这会让原本只接受营养知识教育而不直接参与活动的儿童,在营养知识的获得以及食物偏好的转变方面有更明显的提升与改善。城市幼儿接触食材的机会一般不多,更不了解食材是怎么来的。

    通过农艺活动,可让幼儿了解食材的来历,在体验种植的乐趣的同时加深对食物来源的了解,进而增加对食物的情感。此外,种植活动会涉及松土、浇水、搭架子等活动,这有利于幼儿经验的积累和动手能力、爱的能力等的培养。这进一步说明,食育可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七,家园合作,共同开展食育

    幼儿园在开展食育时要充分考虑家庭对幼儿形成饮食习惯的重要作用,要将家庭教育因素考虑进来,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开展食育。幼儿园可请儿童营养师对家长进行营养知识方面的指导,以帮助家长科学搭配幼儿的膳食,避免产生营养失衡问题。

    教师也应关注家长的喂养方式,倡导家长在进餐时以身作则(如不边吃边看电视或玩手机),对幼儿的不良饮食行为进行耐心引导,反对威逼利诱式的喂食方式等。教师还应倡导家长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食育,如带幼儿去菜场买菜、让幼儿帮忙做饭等。

    总之,在食育上,幼儿园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但只有家园合作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幼儿园膳食营养健康教育认识实践探究

    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就是身体健康。而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参与锻炼,同时,也需要向儿童普及膳食营养健康的知识。为此,文章将幼儿园膳食营养健康教育作为研究重点,展开详细地分析与讨论。

    一,对幼儿园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的认识

    1.具备科学合理的膳食计划

    不管是幼儿园的保健教师还是家长,都一定要对营养健康知识进行必要地学习,进而合理地制定出膳食计划。因为粮食、水果、蔬菜与肉类等对于人体的功效十分显著,站在营养成分吸收方面进行思考,所吸收的营养成分和事物成分比例存在紧密联系。因此,应当对幼儿身体消化与吸收的特点来为其制定出丰富且科学化的膳食计划。与此同时,膳食搭配应当根据季节变化改变。其中,在冬季期间,应当适当地增加脂肪量,为幼儿提供所需的热能。而在夏季期间,应当选择清淡食物。对于烹调方法而言,需要注重幼儿的消化能力以及进食的心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食物的色、形、味等方面,进而不断激发幼儿食欲。这样一来,可以不断提升营养价值,确保营养摄入更加均衡。

    2.具备科学合理的膳食制度

    要想保证幼儿每天的营养素摄入充足,就需要按照幼儿消化系统特点来为其制定膳食制度。其中,主要有进餐的时间、次数和每餐的热量分配等。幼儿每天需要安排三餐,同时,在上午和下午应当安排一次点心,每一餐中间的间隔时间为4个小时。然而,日托制幼儿园很难合理分配早餐与晚餐,所以,必须要加大家长宣传工作的力度。

    因为幼儿肠胃十分娇嫩,应当少吃多餐。只有具备科学合理的膳食制度,才能够确保幼儿胃肠道功能的正常,使其更好地吸收营养,培养幼儿进餐的良好习惯。

    3.具备良好饮食习惯

    所谓良好的饮食习惯,需要保证饮食的定时与定量,不能挑食与偏食,需要细嚼慢咽,尽量少吃零食。另外,在饭前与饭后不能够进行剧烈运动,在进餐过程中要安静。

    导致幼儿营养不充足的主要原因就是偏食,因此,一定要对偏食的习惯进行严格预防与纠正。其中,幼儿偏食通常都是受外在因素影响,可能是家长偏食或者是膳食相对单调。

    为确保幼儿对事物充分消化,需要教育其在进食过程中细嚼慢咽。这样可以减少饭量,促进幼儿牙齿运动,强化唾液腺消化的功能,避免发生肥胖症,还能够对头部的血液循环予以有效改善。

    二,幼儿园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的实践途径

    1.基于幼儿年龄特点组织健康活动

    以幼儿园小班为例,针对幼儿对于水果的喜爱,可以组织开展《好吃的水果》这一活动,不仅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同时,与幼儿的生活存在紧密地联系。

    对于中班幼儿来讲,根据其自身的探究欲望,可以展开《黄豆的一家》这一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正确地引导,对黄豆和多种豆制品进行认知,使其了解豆制品对身体的积极作用。在整个过程当中,应当引导幼儿和家长对豆类或者是豆制品进行收集,进而深入掌握豆类营养,了解摄入豆制品对身体的好处。与此同时,应当引导幼儿观看制作豆浆的过程,引导其吃豆制品。除此之外,还应当对幼儿进行引导,通过豆类种植来观察并记录豆类生长变化,进而全面培养幼儿责任心。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因为其生活经验相对丰富,且求知欲望不断增强,所以,可以开展《奇妙餐具》等主题活动,不仅能够学习知识,同时,还有益于身体健康。在此过程中,幼儿可以学习到不同国家餐具存在的差异,正确地使用刀和叉。

    2.开展幼儿可以参与操作的活动

    对于中班的《蔬菜王国》教学中,可以选择蔬菜拼盘或者是采摘黄瓜、四季豆等活动,这些都是幼儿可以参与其中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与比较,幼儿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对蔬菜所含有的营养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了解。

    对于大班的《膳食文化》教学,可以设计情境活动。将教师布置成为西餐厅,而幼儿需要着正式服装,要求教师扮演服务员。在这种氛围当中,幼儿能够学会刀和叉的正确使用方法。与此同时,还能够掌握餐具摆放位置的含义,对西餐最基本的礼仪进行充分了解。

    在此基础上,可以对自然或者是社区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幼儿不断提高对于食材的兴趣,进而深入了解并认知食物名称和颜色等方面的知识。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幼儿会对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了解食物和人体健康之前的关系,正确地选择食物,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

    只有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够更健康地成长。基于此,需要正确引导幼儿养成膳食习惯,同时,也要对卫生习惯进行全面培养,而这也是幼儿园教师最基础的工作内容。

    但是,营养健康教育只依靠幼儿园教师是不行的,同样需要有家长的参与。第一,通过家园联系栏来向家长传递健康营养知识,使家长膳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对其膳食行为进行指导,通过家长来影响幼儿。第二,对幼儿园环境进行充分利用,展示出营养健康课程,确保家长对幼儿园健康课程内容的深入了解,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引导。第三,对家长资源进行引导。可以将家长邀请到课堂中,并为幼儿进行演示。这种家园共育的方式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积极开展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不仅能够使幼儿的健康认识更加深入,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改善幼儿健康的态度,对幼儿的健康行为进行有效培养,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通过对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与实践途径分析,可以发现,膳食营养健康教育也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为此,积极开展与幼儿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活动,创建膳食营养健康教育体制,能够实现幼儿身心素质的有效提升。


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食育

    一,幼儿一日活动中食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构建和谐的食育体系,实现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时期是幼儿知识启蒙、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幼儿会无意识地模仿家长、教师的言行。此时,教师如果通过设计高效的食育方案,并结合幼儿园各个活动区域来深度落实,则能够让幼儿在参与幼儿园区域互动的过程中,全面系统地认知食物,了解食物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幼儿通过接受食育,来养成节约食物、杜绝浪费的良好生活习惯。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课外实践活动课带领幼儿种植胡萝卜,并定期对胡萝卜进行管护,让幼儿参与胡萝卜从种子逐步成长为一颗胡萝卜的全过程,并在收获胡萝卜后将其加工成食物。这样既能够让幼儿全面系统地参与胡萝卜生长的全过程,也有助于幼儿感。

    (二)能够丰富幼儿园的教育素材

    幼儿园教育是让幼儿通过参与生活化教育活动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即幼儿作为一个个性化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育方法应是灵活多变的。同时,幼儿园一日活动是幼儿一天中参与的全部活动,是幼儿一日的全部成长经历,在其中设计融入幼儿一日活动的食育,能够让幼儿从自身实际接触到的生活入手,快速融入幼儿园食育活动中。例如,教师针对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可以设计食育主题活动,鼓励幼儿大胆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幼儿良好的动手能力,如开展“小小厨艺师”食育活动,帮助幼儿积极参与到“七彩面食”“百变食材”互动活动中。这样既能够让幼儿认识到我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够快速培养幼儿合理膳食的习惯及乐于参与幼儿园食育活动的兴趣。

    (三)能够激活幼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兴趣,培养其尊重自然、感恩敬畏的心理

    幼儿的知识面较狭窄,其自身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十分有限。教师可以通过食育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对食物来源的认知,对大自然的敬畏及对生命科学的认识。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快速集中自身注意力,充分融入幼儿园各区域活动中。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来设计趣味性食育活动,让幼儿在文化学习、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强化自身对文化的感知力。例如,教师根据我国二十四节气歌,可以在不同的节气为幼儿设计趣味性教育活动,鼓励幼儿探索不同节气所代表的不同含义,使幼儿全面参与到节气活动中,如在“雨水”节气里带领幼儿“种瓜点豆”,并根据“雨水”这一节气的由来给幼儿讲述二十四节气与食物之 间的联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融入幼儿一日活动的食育策略

    (一)班本课程,激起食育探索的火花

    “健康生活,从娃娃抓起”。教师可以从“食育班本化课程”实施入手,采用课程故事的形式,展现幼儿与食育课程碰撞的火花。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新闻报道引发了幼儿的好奇与追思:袁隆平老爷爷他是谁?为什么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很伤心、难过?幼儿在查找资料后,得知袁爷爷原来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他不仅给予了我们食之根本,还向我们传递了科学的力量。在致敬袁爷爷的同时,“水稻是怎么种出来?种水稻容易吗?”等一系列的问题悄悄地在幼儿的心中萌发。于是,教师组织幼儿开启了“种植水稻之旅”,幼儿在自己的“小田地”里开垦、种植、育秧、插秧……结果总以失败告终。但是,这并没有打击幼儿的积极性,他们吸取了水稻种植中失败的教训。教师以我国二十四节气为抓手“因食而育”,让幼儿了解每个节气与播种、成长、收获食物间的联系,并加深其对节气相关食物、习俗的理解。在小班,教师发现很多幼儿不爱吃胡萝卜。那有什么办法让他们爱上吃胡萝卜呢?活动就这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开了……立足于幼儿,从班级实况出发,教师创造机会,让幼儿有机会走进大自然,体验种萝卜、拔萝卜,观察萝卜的生长过程。通过一系列感知、体验、探究和表现活动,幼儿在认识胡萝卜后真正爱上了胡萝卜,愿意吃胡萝卜,也养成了合理膳食的习惯。
 
    (二)亲近自然,构建食育多彩生活底色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个人如果没有亲身去劳动,连基本的五谷都分辨不清楚,这句话用来形容现在的幼儿一点也不为过。因此,《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积极倡导:“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大自然就是一本活教材,教师分别在幼儿园的走廊和小农场开辟了种植园地,使幼儿有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他们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运用已有经验“因食而育”,自己设计方案,动手改造,根据自己的意愿播种希望。幼儿在播种、观察、养护、采摘、收获这样一个持续的过程中感知到生命成长的不易,以及收获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还在夏季带领幼儿走进农田,与自然对话。烈日炎炎下,幼儿与农民伯伯一同收割稻谷,共同见证大米研磨加工的过程,真切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懂得了尊重劳动成果。

    (三)丰富游戏,创新食育多元教育形式

    幼儿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游戏化,食育也不例外。在室内,教师充分利用空间,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区域,提供自主操作的材料。例如,教师在建构区设计食物模型式教育活动,让幼儿根据食物的实际大小、形状来自主搭建食物模型;在美工区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勾画、泥塑、拼贴等各式创作,表达自己对食物的理解,以食物为介质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对话;在科学区,教师为幼儿提供紫甘蓝、马铃薯、面粉、醋、小苏打等常见食材,如“紫甘蓝遇到什么会变色呢?”“馒头是怎么做出来的?”……在听、闻、观察、触摸中,幼儿调动五感,激发了对食物探索的兴趣,在探索中体验了食之有趣、有用。不止于此,食育还贯穿于户外“乐瞳”游戏中。如在拾趣园中“老莆仙”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幼儿分工不一,有的幼儿负责招呼摆放餐具,有的幼儿负责筛选清洗食材,还有的幼儿负责烹饪……中国是具有千年传承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而其中在用餐上更是非常讲究,如餐具摆放、用餐文明礼仪等方面。摆放餐具时应先将餐盘放于中间,筷子应放在筷架上,两侧对等且朝上对正……这些虽说都是小事,但是“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当然,烹饪组也没闲着,他们将自己种下的豆子进行筛选、清洗、研磨、熬煮,变成了热腾腾的豆浆,有些分给了在座的“小客人”,有些则在家长厨师的帮助下制成了水嫩嫩的豆腐。“豆腐有哪些吃法呢?”在收集、讨论中,幼儿发出了不可思议的感叹:“小小豆子不仅可以研磨成我们爱喝的豆浆,还可以制成豆花、豆腐,可拌、炸、炒、焖、蒸……太神奇了!”幼儿通过实践与体验,可以接触传统文化,感受其丰富寓意。

    (四)贴近生活,创建生活化食育课程

    “生活即教育”,丰富生动的生活情境是促使幼儿持续参与的“调味剂”。首先,教师分别在教室的角落与走廊设置了“宝贝当家”“我爱厨房”等情景,这里有幼儿自己种植的食物材料,如黄瓜、豆子、茄子、胡萝卜、小葱……他们在采摘、洗切、炒煮的过程中,对其形、色、味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在用餐时,幼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展“美好餐桌”大行动。大家可以分成不同小组,一组负责布置餐桌,二组负责协助教师盛饭,三组做小小监督员,负责监督吃饭挑食、浪费的现象。幼儿只有从日常的活动中体会和感受食物真实、直接地作用于我们的生活时,才能自发地从内心重视和珍惜食物,才能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因此,在每天的生活分餐环节,教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制订了更加多元化的食育方案。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可为小班幼儿营造轻松的取餐用餐氛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爱吃的食物,在选择的同时感受到不同食物间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各种糕点、水果、蔬菜等食物的认识。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则可融入数量概念,让幼儿在自主取餐时通过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启蒙知识学习的乐趣;而针对大班幼儿,教 师可设置“小小值日生”,除了负责点数、分发点心,还兼顾督查本桌幼儿的进餐文明礼仪等,通过轮值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坚持不易及节食重行的可贵。同时,教师还在班级设置“光盘行动”打卡、“嘘!小声点”等板块,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促使幼儿节食重行习惯的养成。

    (五)传承文化,增加食育文化底蕴

    食物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中,不同的传统节日都有各自的特色饮食和故事,如在端午节,教师可以告诉幼儿粽子包含了后代对屈原的无限怀念;在中秋节,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月饼的来历、含义;在元宵节,教师可以告诉幼儿五颜六色的元宵象征着团圆、幸福、安康,让幼儿在品尝中华传统美食的同时接受节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亲情教育及食育,共同将传统饮食文化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与饮食文化息息相关,而通过传统文化给幼儿传递饮食文化,有助于幼儿从趣味互动、文化场景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来丰富幼儿食育内容,并鼓励幼儿大胆参与互动,切实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六)家长助力,构架家园一体食育桥梁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两个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发挥充分的功效。”在生活中,部分家长盲目溺爱幼儿,为了让幼儿多吃点就过分满足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如边玩手机边吃饭、家长跟着幼儿在后面追跑着喂饭、用零食哄骗等,导致幼儿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对此,在开展食育时,教师可以积极调动家长积极性,如在端午节、中秋节、元旦来临之际,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与幼儿一同包粽子、搓汤圆、做红团等。 他们一同分工、一同合作、一同享受美食,其乐融融。教师还可以与幼儿一同制订“21天习惯养成”计划,并利用家长交流平台进行“光盘行动”“合理配餐”打卡,从幼儿园辐射到家庭,共同规范幼儿行为,让幼儿不挑食、不偏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样才能够让家庭与幼儿园达成教育共识,把食育拓展到家庭教育中,让幼儿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接受食育来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结语】

    事事皆教育,时时皆育人。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食育,不仅滋养着儿童的身体,帮助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更滋养着儿童的成长,激励着更多的幼儿亲近自然,关爱生命,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