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九十四季 一节好课一定是推动学生思维的课

 冯二马的小悟 2023-02-17 发布于山东

听肖培东老师《怀疑与学问》有感

肖培东老师说:一节好课一定是推动学生思维的课,把课上的有意义是让学生自己会学,肖老师《怀疑与学问》这节课正好验证了他的这句话。

我认为肖老师的这节课可以概括为一个“妙”字,这节课“妙”在哪里呢?

一、“妙疑”定观点。

肖老师上来的第一个问题,就在引领学生自己思考。他和同学们说《怀疑与学问》的作者顾颉刚是历史学家,那么历史学家写得文章应该读的快还是读得慢呢?(生:慢)老师先领读前两段,齐读、跟读、生范读(老师纠正错音并让大家写写易错得字)肖老师通过读得方式让孩子们走进文本、认识文本,感知文本。

肖老师问:读完课文,你会选哪句做标题?同学们选出来7个句子,肖老师让大家分析哪一个不可以做标题。

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很好地训练了同学们的深度思维。同学们首先要从整篇文章中进行信息搜索,挑选出适合做标题的几个句子,然后还需要进行对比分析,从最终的7句中选出一句最不适合做题目的句子,选出句子后还要找出依据,这个过程训练了同学们信息筛选能力,对比分析能力,整合批判能力。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这些都是深度思维形成的必备过程。

关于枯燥的议论文教学,我们习惯了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出发,上课时,习惯让学生直接找出论点是什么,然后找出论据,分析论证过程。习惯了结果导向,忽略了学生思维形成的过程。

而肖老师子虽然也是利用这个问题找论点,却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去思考、选择、对比分析,更多地关注了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二、“妙移”学逻辑。

在“妙移”这个环节,肖老师共进行了三个活动:

(1)第一个活动长句变短句,移句子。

肖老师找到了一个长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让同学们把这个长句变成短句,然后思考变出的两个短句放在哪个段落前面比较合适。

第一步:把长句变短句实际上是在提取文章的两个分论点。

第二步:安置两个分论点的位置实际上在学习文章的论证逻辑。

长句变短句,重新安排位置,是让学生思考句与句之间的关系,长句与短句的表达效果。

(2)第二个活动画出文章逻辑结构,移段落。

让同学们自主画出逻辑结构,并思考第6段能放第3段前面可以吗?

变换段落的位置是在让学生思考段落与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学习文章的论证逻辑。

肖老师还让同学们分析本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由关注整段到关注段落内部。

肖老师把整篇文章进行了乾坤大挪移,他问同学们开头两段放到最后可以吗,这是在让同学们体会议论文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2)第三个活动,移词语。

原句: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肖老师让同学们思考“常常”能不能删去,这一活动的设计是让同学们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

在“妙移”这个环节,肖老师通过移句、移段、移词,让同学们学习了议论文论证的逻辑、严谨。增强了同学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三、“妙意”悟精神。

肖老师问:最后一段作者的文字有没有值得怀疑的,例子和观点是否合适?这一问题是在帮助学生学习论据的合理性,又是在引领学生思考本文的核心主旨学问与怀疑的关系。

最后得出结论: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需疑。

这一环节让思考本文的意义,让学生领悟文章的精神。

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肖老师带领孩子们完成了枯燥的议论文学习,孩子们学得很轻松,很投入,真的是一堂妙不可言的课。

妙疑、妙移、妙意。三个活动推动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每一个问题的抛出都是在引领孩子们或辨识、或分析、或比较、或归纳、或概括,引领孩子们的思维走向深刻、灵活、敏捷、批判、创造。

一节好课一定是推动学生思维的课,一节好课一定是让孩子自己会学的课。

备注:这是5月7日听的课,拖拖拉拉到了今天才写反思,这个拖延症必须要改,懒惰真的必须克服

第一次尝试一键排版,好新奇,期待挑战更多不同的领域,加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