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抗倭之名,护僮子裸身打铁球的传统习俗

 夏天杂志 2023-02-17 发布于福建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群众起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从此,包括封建迷信在内的“反动人物”都开始渐次消停了。后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施拨乱反正,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宗教信仰也得到尊重与复兴。于是,各地又恢复开展抬菩萨出游的传统习俗。紧接着进入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在国内得以重视,而许多传统习俗随之华丽转身,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包括坐刀轿打铁球巡游闹元宵民俗活动,其中,涵江区白塘镇前村和荔城区黄石镇下江头的“打铁球”习俗,都被列为莆田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也算是异于一方,弥足珍贵。

       不过,据网上公开信息显示,涵江镇前打铁球习俗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因倭寇入侵,官方武备松弛,海防失守,造成外患。镇前民众为了鼓舞抗倭斗争,一方面借助神的威力另一方面号召乡亲修武练兵随时准备保家卫国。如此说来,这镇前“打铁球”还与抗倭有关,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此外,莆田民俗专家还就镇前“打铁球”这一项目进行总结认为:实际上“镇前打铁球”项目是一种元宵节俗庆活动,与纪念抗倭历史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民俗学和历史学、军事学研究价值。果然是专家之语,不同凡响啊!

     事实上,倭寇祸莆,仅嘉靖年间,前后达十年之间,且在林墩附近筑有巢穴,如果镇前“打铁球”之类可以抗倭,何至于让倭寇诱陷兴化府城,使城内血流成河呢?如果镇前“打铁球”之类可以抗倭,又何劳戚继光三次率领“戚家军”入莆剿倭,成就其赫赫战功呢?谁知,数百年后,倭患平定既久,连僮子裸身打铁球也为抗倭立下功劳,真是奇哉怪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