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你面对苦难的态度,决定了你的人生境界

 毛竹君_ 2023-02-18 发布于河北

贾樟柯导演的这部纪录片在一次机缘巧合下观看了,主要从文人的角度,讲述中国自1949年来一路的成长发展史。从一位91岁的老爷爷开始讲起,以一位14岁的少年结尾。中间穿插了3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作为纪录片最重要的讲述者,他们以亲身经历,讲述关于家,成长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纪录片的基调很平淡,看不下去的人中途退场,看进去的人会看哭。尤其是在看到梁鸿讲述母亲的时候,泪水就情不自禁的溢满眼眶。

70年代的梁鸿出身河南农村,因为中风,母亲常年躺在病床上,而家里的3个女儿每天上学前都会跟妈妈说一句仪式感的话:“妈妈我上学去了。”而母亲那种想关心又鞭长莫及的绝望就会化作眼泪凝望着在孩子身上,而作为女儿的梁鸿想救赎妈妈却也无能为力,最终母亲去世,但母亲也成了梁鸿永远过不去的阴影。

而他的父亲在母亲去世后又经历再婚,梁鸿跟父亲和继母之间也经历了各种矛盾,曾经在母亲去世以后,梁鸿觉得自己不爱父亲,可是在她后来的写作过程中,是父亲陪伴他实地走访了很多地方,在与父亲重新相处的过程中,爱才在梁鸿和父亲之间重新链接起来。

而梁鸿也在多年后和继母,父亲达成了和解。

梁鸿的姐姐因为母亲早逝后,为家里付出了很多,长姐如母为家里付出了很多,一个月赚12块钱,拿出10块寄回家养活一家人,正是因为姐姐在为家里遮风挡雨,梁鸿才可以在她身后避雨。

多年后梁鸿姐姐在读父亲与他来往的信件时,仍然哭得泣不成声。那一刻我觉得信纸就是时光机,她让当事人可以穿越回曾经和父亲的种种过往,有些东西,只要坚守就可以永久吧!

而60年代的余华同样在文学路上坎坷,但他谈到挫折是谈笑风生的态度,用幽默自嘲化解悲惨。父母医生,从小住太平间的经历让余华见惯了生死,所以苦难对他来说可以调侃。

他当了5年牙医,不觉得苦,只是用无聊来形容自己的从医生涯,他想写作,但是门外汉四处碰壁,不断被退稿,退稿从墙外扔到自家院子里来,他也习以为常,并继续努力,终于被伯乐发现。

去北京一次改稿经历后,人生开始有转机,从不断被退稿到主动有人约稿,到写出《活着》成名他其实也相当不容易,但乐观的悲观主义精神,让可以从容应对命运的刁难,才可以写出那么苦的《活着》吧。

而50年代贾平凹,儿时生存环境更艰苦,他经历过饭吃不饱,喝粥都要抢的忍饥挨饿,喜欢读书读不到要偷书的可怜,明明学习好却只能被迫当农民挣工分的贫穷,父亲人生唯一一次流泪的心酸以及"终身的痛苦"被染上乙肝时,也只是轻描淡写,像是在讲述一个局外人的故事那样淡定从容,可能这就是一种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活透了的超然吧!

他教育热衷于写诗的女儿的一段话很有意思,说写诗不反对,先过好生活,别把生活也诗化了。大家都知道贾浅浅写的屎尿屁诗在网上争议很大,但父亲的话看似是批判,其实是一种对女儿的爱护以及勉励。

同样是讲述苦难和挫折,70年代的梁鸿哭得不能自已,60年代的余华可以谈笑风生,而50年代的贾平凹可以冷眼旁观。

梁鸿说有些东西一辈子都过不去,我觉得她可能只是没有活到能过得去的年纪,也许再过10年,她可以像余华那样乐观面对,再过20年她可以像贾平凹一样淡定从容。

总之,时间会让我们经历更多,也会让心性沉淀下来。那些你以为过不去的坎儿都会被岁月化解最终消逝。

最后梁鸿14岁的儿子,做了一个自我介绍,句式是:我叫----我的家乡来自----我的梦想是----

然后他从小在城市长大对妈妈的家乡缺乏了解,以至于连家乡话都忘了,妈妈梁鸿又重复教他用河南话重新自我介绍了一遍。这其实隐喻了文化的断链以及传承,重复强调梦想是为了向未来一代呼吁,不要忘记初心,也要心怀梦想。

最喜欢余华结尾说的一句话:小时候读书一直以为海是蓝色的,而现实中海却是浑黄的,于是就想要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

很文艺的片名,从故乡到他乡,从过去到未来,我们来人间一趟,都要穿着肉体这件皮囊,去经历注定的波澜旅程,要有所向往又不忘记初心,要有最遥远的梦想,也要扎根于朴素的生活,那片蔚蓝不一定会抵达,但重要的是不要停下来…但换句话说只要你继续朝着心中的光走,恩典定会光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