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辅行诀的基础入门问题解答2022.02.07

 庆哥哥呀 2023-02-19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图片

网友问题:

交流思考《辅行诀》:首先,它与《伤寒杂病论》同源,是一部伟大的中医经典著作。近几年来,愚购买了衣老前辈及众师的系列专著:学中思思中悟,反复对比《伤寒杂病论》,受益匪浅。其中二旦四神(或六神)方大开眼界,令人茅塞顿开……但愚同时也有不少困惑与疑问:

1.历史上确有该书,但多是“后人”回忆、补遗才得以传播,是否原汁原味地还原了该书?

2.25味药精是否回忆准确完整?五行互含太深奥,记住《汤源经法图》的原理与这25味五行互含的中药不难。但疾病有时是错综复杂的,不仅只是虚或实,临床中“虚实夹杂”的现象不少,还有夹湿或夹瘀或夹痰等等现象。如何选择相应的五行(五味)中药来加减?永远在这25味药精中来找?如果不是,那么,25味药精之外中药那么多,有的中药兼有好几种味(道),如何确定它属哪一行(五行)?如果无法确定是哪一“行”,那么,按照《辅行诀》五行交化的配伍大原则,我们进行“加减”时是否会打破原“基础方”的补泻平衡?

3.在众师的“辅行诀”系列专著中,其中,在五脏大小补泻汤中,如果按五行五味补泻原则来解读,在25味药精中可谓是天衣无缝。但我们继续思考和看,既然《伤寒杂病论》与《辅行诀》同来源于《汤液经法》,那么“辅”的五行补泻理论应该也能解读“伤”中绝大部分方剂,最起码也能解读杂部部分《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大家细看看,能解读吗?

4.我们仅拿“群方之魁”的桂枝汤(小阳旦汤)来说,在“伤”的大阳病(包括太阴病)篇中屡见(以及系列变化方),大家都知道它的神效……可谓是天下第一神方。如果仅按“辅”中的五行补泻的配伍原则来分析,它却只能算是一个以补肝虚(其次是补脾,牵涉到了一点肺)为主的方【桂枝(木中木),白芍(金中土)、生姜(木中土)、大枣(土中火)、炙甘草(土中木)】,这个“解读”能展现桂枝汤的“雄风”吗?同理其它很多经典名方的功效,也很难仅用五行补泻理论“解读”得通和全,甚至还会面目全非……

图片
解答
  1. 问题一,辅行诀是以补泄举例,还有贼微等邪方。辅行诀是根据《汤液经》写的摘要本,回忆本基本复原了辅行诀原貌,但不代表就是《汤液经》原貌。

  2. 问题二,衣老师通过努力,已经实现了25味药精第一层次的统一,比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互含位次准确,但另有更高层次的统一。临床以25味药为基础,肯定包括25味之外的药。虚实夹杂、湿、血等瘀结,实际情况非常多,不会纯粹的按方生病。位次归属,属于桐君采药录体系,即方术体系的明五常部分,有机会再展开。

  3. 问题三,辅行诀配伍的数学规矩只有很少几个,伤寒论配伍的数学规矩就多了,但都在配伍规矩之中,即方术体系的演配伍部分。

  4. 用数学方法精准证明桂枝汤组成配伍的唯一性必然性,及条文的准确性,这才是追求真理的态度。你举例的方法,当然是看不出桂枝汤的精妙处,桂枝汤也不是小补肝汤的格式,也不是补脾方,是扶阳与滋阴并存方。解答此部分需要用到方术体系的复六经部分,详细的数学格式,以后展开。通桂枝汤,伤寒过半矣。



简单的说,从伤寒外感角度看,辅行诀的补泄只是一小部分规矩,伤寒论的配伍规矩是辅行诀的超集。辅行诀也不等于汤液经,只是子集。辅行诀除外感方,只是7个格式方,即小补方是一个规矩,小泻方是一个规矩。如果纸张紧张,写在竹简上,只需要写7个方子即可囊括。辅行诀对示例部分,已经通过穷举方法,把其他方子也一一列明。

事实上,辅行诀、伤寒论,都只是举例式的给出经方,掌握经方配伍规矩和六经辨证实质,可以自己演化出无穷多的经方,而一一尝试虽偶有符合经方规则的情况,但大多数会落入验方、时方范畴。

图片补充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