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姓】入赣传奇

 广东黄汉光 2023-02-19 发布于广东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华人自古有寻根认祖的情结,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伟大民族必定有着伟大的文化,而姓氏正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自古至今关于姓氏有太多的传说和故事。姓氏是家族血缘的象征,给人以强烈的归属感和家族荣誉感,以致在外乡遇到同一个姓氏的人都分外亲切。可姓氏的形成和发展是怎样的?百家姓的传奇又是如何在江西演绎的呢?

作为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黄姓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那么,这个姓氏是怎样进入江西的呢?又是如何在江西流传和延续到200万人之众呢?

江西黄氏来自湖北

据金溪县《江坊黄氏宗谱》和金溪县《溪头黄氏宗谱》记载,舜帝57年(公元前2257年),黄帝之八世孙惠连(号南陆),受封黄姓,在封地建黄国(今河南潢川),历时1609年。至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之后,子孙奔逃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等地,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黄歇就是跨过鸭绿江逃到新罗(今朝鲜)的黄国子孙。

黄姓得以重新聚集的关键人物便是黄歇。公元前298年,黄歇由新罗迁居到楚国后受封为相,人称“春申君”。随后,流离各地的黄姓族人也纷纷向楚国靠拢,聚集在江夏地区(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于是江夏便成为黄氏家族的一个主要繁衍中心,黄姓堂号“江夏堂”便由此而来。这支黄姓宗族世居江夏,至东汉时,有以孝闻名天下的黄香,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列三公,名震宇内,时人誉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因此,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黄姓华人,都认定自己的祖先来自江夏,尊东汉尚书令(即宰相)黄香为大始祖。

魏晋至隋唐时期,社会动荡,民族迁徙,黄氏开始了第二次大的分流,众多黄姓族人向东南迁徙拓展,有的踏出国门,移居海外,“江夏黄”自此分流,江西的黄姓也由此而来。

入赣黄氏的中转站

据公安部统计,黄姓在全国姓氏中排第七位,人口有3200多万,其中江西的黄姓人口有人,在江西约有两百万人,姓氏中排第五位。

距今1800多年前,就有黄氏族人活跃在南昌这块宝地上。公元164年,黄香的曾孙黄琬倾慕徐公(徐孺子)贤德高风,偕同不少乡绅一起带着家人来到南昌,落脚在洗马池,这也是有记载以来最早来到南昌的黄姓族人,其后代迁移散布于江西庐陵(今吉安、抚州、宜春地区)、丰城及信州(今上饶地区)等地。

经过考证,入赣黄氏绝大多数都由南昌杏花村中转。据丰城家谱记载,距今1200多年前,金华始祖黄保义长子黄萦由金华迁豫章洗马池杏花村居住,成为杏花村始祖。

元代皇庆年间(公元1312~1313年),丰城伯善、仲美二公思念祖地“复来于此”,与经学名士陈仲易为邻,并以家藏图书文献互相研讨,一时间杏花村崇尚文化学术风气,颇有“百家争鸣”盛象。明洪武年间,由二公后人德文,继业在此地构建一屋,楣匾书杏(花村),杏花村便在南昌各地口碑盛传,当时屋藏诗文数百卷,黄氏子孙日读于此,对当时南昌的文化学术交流水平提高和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后,迁徙至赣的黄氏宗亲多先来到杏花村,再迁入江西各地或外地开基创业。杏花村成为迁入江西的黄氏族人的中转站,而江西也最终成为福建、浙江、湖南、四川、重庆等黄氏族人的中转站。在黄氏大迁徙的历史上,其发源地在河南潢川(古黄国),中心地为湖北江夏,江西则是黄氏宗亲迁徙途中的发散地。

迁居江西的七大宗派

江西黄氏有10余支宗派,其中主要有分宁、丰城、盱江、南丰双井、安义罗田、沙港和信州7大宗派,绝大多数都是江夏黄的后代。

分宁黄氏来自金华,是宋元时期黄姓中最优秀的一支,为金华五大族之一。分宁黄氏的始祖黄玘,是黄香的第二十七代孙。五代南唐末年,黄玘因子黄瞻迎养徙居分宁,到第七世宋代大文豪黄庭坚时,江西黄氏达到鼎盛时期。

丰城古代属于豫章郡下的一个县。丰城黄氏始祖黄瑕(另一始祖由南昌迁去),为江夏黄香的第二十七代,为避战乱,五代时从浦阳迁至丰城沇江。丰城黄氏是曾辉煌一时,史载有“九子十尚书”的佳话。

与金华、邵武两黄都有很深的渊源的盱江黄氏,是在唐代中期兴起的。盱江位于今南城县东南。盱江黄氏的始祖黄孟僯原籍江夏安陆,是江夏黄香第十六代孙。唐玄宗天宝丙戌年(公元746年),黄孟僯以七十岁高龄考中进士,不久,他在奉命南巡的途中病逝于盱江,后葬于盱江麻姑山。为了守护祖先的坟陵,黄孟僯的子孙落籍盱江,盱江黄氏由此形成。

邵武黄氏始祖黄峭山是黄香之后很重要的一支,江西许多地区的黄姓子孙也属其支派。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他的第二十个儿子井公遵父命举家由福建邵武禾坪,迁至南丰县龙池乡二十七都双井头,缔造了南丰双井黄氏。

另一大支为安义罗田黄氏。江夏黄香第十六代孙克昌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为避乱由蕲罗迁至安义县石鼻镇约五里许,亦称“罗田”,其后裔昌盛,有“小小安义县,大大罗田黄”之说。

沙港黄氏,也是江夏入赣的重要一支,始祖黄俊伯自唐代迁徙江西以来,人才兴旺,有“一门五进士”美名,现后裔主要聚居在江西都昌、九江、彭泽等县市。

至于信州黄氏,则由黄琬曾孙广公东晋时躲避战祸迁居上饶开创。

这些黄氏宗派,有的传入闽粤,有的传入浙江金华、浦江等地,各自成为当地黄氏的重要一支。在江西填湖广时,又有许多回迁至湖南、湖北,再后又传入四川。据考证,湖南省的黄姓始祖便是江西人。

黄庭坚缔造分宁旺族

江西黄氏史上分量最重的一支是分宁黄氏,它因宋代诗词、书法界的翘楚黄庭坚而闻名于世。

分宁双井地属修水县,作为金华五大族之一的分宁黄氏,继开基始祖黄玘以来,屡有光显门楣之人。第五代时,同族兄弟十三人中,竟有十人成为进士,时誉为“十龙”分宁黄氏至此辉煌荣显一时,而至黄庭坚时分宁黄氏达到极盛,两宋时分宁黄氏共有52人中进士。

据文献、族谱记载,黄庭坚出自分宁黄氏第5代黄湜之后。黄庭坚自幼受父亲和舅父的熏陶,深得黄氏家学渊源,他虽在宦海浮沉,仕途坎坷,却在书法与诗歌创作上有着杰出成就,是宋代最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之一,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同被誉为“书法四大家”。

黄庭坚不仅书法自成一家,还创造了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宋诗钞·山谷诗钞〉序》称赞黄庭坚的诗“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为宋诗家宗祖,江西诗派皆师承之”。黄庭坚去世后,被赐谥号“文节”,史称“黄文节公”。后人学习黄庭坚的诗文风格,并形成风格相似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黄庭坚死后,分宁黄氏从此衰落,但却人丁兴旺,至今居于修水的分宁黄氏子孙,已传至黄庭坚的第三十六、三十七代孙。由分宁黄氏分派出来的支系,不计其数。后世对于黄庭坚诗文、书法的研究,也是我国北宋时代文史研究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如今江西黄氏的研究也大多从黄庭坚出发。

历经沧桑的江西总祠

在江西黄姓的发展历史中,不得不提到一座祠堂,那就是江西黄氏总祠。据考证,原坐落在南昌市中山路段黄家巷江西黄氏总祠(现渊明南路、渊明北路交会处附近),建于清代乾隆丙子年间(公元1756年),经崇仁、南昌、丰城等地十多位黄族前辈首议筹集巨款,在杏花村祖地兴工建造宗祠,占地7.25亩,主房面积近5000平方米,拥有气势磅礴的大楼群,为当时南昌五大建筑之一。

江西新建地区《黄氏祠谱》记录了建祠的目的:“一以春秋湮祀德共报祖宗功德之隆,一以考试临期且堪为子孙寄住之便”。可见,建宗祠有缅怀祖先,联络黄氏宗亲亲谊,以及为本族后裔考生免费提供食宿学习之便。几百年来,江西黄氏总祠为江西的文化教育发展、人才选拔做出了不小贡献。

不幸的是,1938年日寇入侵南昌城,黄氏总祠被飞机炸去大部分,所剩部分又被日寇占用为兵工修理站。抗战胜利后,黄氏总祠进行了返修,解放后又被征用充公,后又被企业接管,最终难逃拆迁,如今变成了酒家、居民房等建筑。

延续百年的祭祖团拜活动

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特有的祭祖朝拜方式。解放初期,家谱、宗谱被视为“封建遗毒”,很多祭祖修谱的活动一度被迫中止。如今人们重新审视姓氏宗谱的意义,它蕴含着大量人文历史资料及丰富的风土人情,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亟待发掘的一部分,随着江西的经济发展,各地的祭祖活动也逐渐热闹了起来,并在新时代赋予了积极的意义。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黄氏宗亲还会聚集在瑶湖,拜庙、划龙舟,家家户户拿出自己酿的酒给大家品尝,以纪念封神榜中的四大天王之一——黄飞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