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更多的热情,更多的理性——听《观察物体(二)》有感

 刘语0_1 2023-02-19 发布于山东

上周参加学校的“每师一课”活动,听了一节人教版四下的《观察物体(二)》。四年级数学备课组很用心,对课有自己的思考,课前准备很充分,不同的几何(组合)体及其三视图卡片在黑板上贴得“挨挨挤挤”,这个词语来自一节语文课,非常形象。
我以前对这节课思考得不多,一般会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呈现方式来上,如果讲课老师也是如此,活动注定会在波澜不惊中结束。可喜的是,执教老师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像平静的湖面上落下了石子,激起一圈圈的涟漪,经久不散,引发我们探究的兴致。
一起来感受一下:
1.出示一张图片,正着看、倒着看呈现不同的效果(注:课件应呈现变换的过程,明确这是同样的一幅画),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结果会有不同”。
2.出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分别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通过交流明确观察方法。
3.画一画:将两个正方体横着拼成一个长方体,把从前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画在方格纸上。
师:如果竖着拼呢?
4.引导发现: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5.师:如果再增加一个正方体呢?
①拼一拼。
②说一说:从前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
③画一画:选其中一种,把从前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画在方格纸上。
6.引导发现:不同的物体,从同一角度去观察,看到的平面图形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7.根据三视图,摆出几何组合体。
8.以《题西林壁》作为全课的结束,十分应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但对应了这节课,也为我们的研讨活动提供了启迪。同样的一节课,如果按照自己习惯且舒适的方式一遍遍地去上,出不了纰漏但毫无新意,圆润中少了些棱角。希望老师们能够多一个视角、多一些思考、多一种选择,多一些个性化的对课的解读与实践,可能课会上得参差不齐,但却生气盎然。
任何创新性的设计都值得点赞,说明对课堂充满敬畏,如俞正强老师所说,“愿将每一节课作为礼物呈现给孩子”。没有成长的自觉,没有到深水区试水的勇气,便没有超越自己的勇气与能动性,这就是我题目中提到的“更多的热情”——即便课上得不完美,却有更多的可能性。
“更多的热情”与“更多的理性”是成长中数学老师的一体两面,因为对这节课思考得少,就无法明确给出好与坏的评价,所以我抛出了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1.人教版教材中二上、四下、五下中都涉及到“观察物体”的内容,它们的结构关系是怎样的?
2.四下教材的例题与练习中的几何体都用到了4个或4个以上的正方体,而研讨课新授部分用到的正方体的个数是1~3(或许由于时间分配的问题,4个的还没来得及展示),这肯定是有问题的,环节应该如何调整?或者说时间应如何重新分配?
3.教材中为什么是从4个正方体拼成的几何体开始探究的?
4.为什么是从前面、左面、上面看,而不用从后面、右面、下面看?
5.在某个方向上看到的几个小正方形不在同一平面上的情况,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何在?应如何矫正?
带着以上问题,我翻阅了三个年级的教材,脑海中基本建构起了“观察物体”内容的知识网络。

三部分内容循序渐进,二上练习题中出现了辨认由3个正方体拼成的几何体三视图的题目,四上练习题中有从视图到几何组合体的题目,是从二维图形到三维图形的转换,都在为后续学习做准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猜测、分析、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是三部分共同的教学目标。
四上《观察物体》从4个正方体拼成的几何体开始探究,我想是因为学生有相应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储备,学生能够胜任“看、说、想、画”等探究活动。研讨课例中观察1~2个正方体(组合体)的活动应该去掉,思维含量偏低,“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有的相同、有的不同”也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直接从3个正方体开始拼摆、观察、想象、描述,回顾观察物体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的几何体,得到的形状可能相同。至于为什么只强调“三视图”,也不能一带而过,要在活动中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从左面看完后,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从右面看,会是什么样子呢”,并实际验证,从而体会到“在同一维度的两个方向看到的形状本质上是一样的”。接着再增加一个正方体,整合教材中的两个例题,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观察过程,落实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的目标,使学生切实认识到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的几何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对于在某个方向上看到的几个小正方形不在同一平面上的情况,可以让学生想象拍照的过程,虽然物体(几何组合体)的一些面不在同一平面上,经过眼睛“拍照”后,它们就在一个平面(相纸)上了,引导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加工、想象。从视图到几何组合体的题目,是逆向思维的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建议放在练习课上进行。
在上述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增加数学的思辨,通过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如“从前面看到的图形一样,用3 个正方体还能怎么拼”“这两个图形形状不同,为什么从前(左)面看到的是一样的呢”……
对课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无非是提供一种可能,提供继续思考、研究的的契机。研讨永无止境,不变的是“更多的热情,更多的理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