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三百问》271. “天之道”与“人之道”有何区别?

 舞酒绿林 2023-02-20 发布于广西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一句说了“天之道”与“人之道”的不同,区别的意思如何理解?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损有余而益谦,常以中和为上。'人之道则不然’,人道则与天道反也。'损不足以奉有余’,世俗之人,损贫以奉富,夺弱以益强也。'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言谁能居有余之位,自省爵禄,以奉天下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也。”说人道与天道相反。

王弼注:“言唯能处盈而全虚,损有以补无,和光同尘,荡而均者?唯其道也。”没解释人道。看现代名人学者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谁能把有余奉献天下?只有得道的人才能这样。”(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223页。)跟原文差不多。

南怀瑾说:“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非常公平,像天平一样公平。……人类却不像天那样公平,人们锦上容易添花,更有损人而利己者,所以人道会受惨痛的报应。……学道的人有一个原则,佛家叫'菩萨道’,'有余以奉天下’,把我有余的都舍出来,帮助天下人,多布施给别人,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这种事。”(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356-357页。)解释了天道与人道,但说得不是很准确。

陈鼓应今译:“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人世的行为法则,就不是这样,却要剥夺不足,而用来供奉有余的人。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不足的?这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37页。)“天之道”说成是“自然的规律”,与“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的解释有点别扭。

刘笑敢引论:“'天之道’和'人之道’对举,其意义值得讨论。……'天之道’的原则是要维持一个恰当的平衡状态,对有余者损之,对不足者补之。大自然的生物链就是这种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具体表现。这一原则和一般世俗的习惯恰恰相反。一般人往往趋从世俗价值,对富豪笑脸相迎,对穷人却不屑一顾……'天之道’要维持自然的平衡就要'损有余而补不足’。当然,按照道家的原则,这种损也是自然之损,补也是自然之补,不会是强夺硬取的重新分配。”(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725-726页。)“天之道”说得很清楚,“人之道”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没说明白。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一句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如果问个为什么就值得讨论了。

“天之道”的“道”是老子要说的“非常道”,“人之道”的道是人世间的世俗行为,同是一个道含义不一样。“天之道”是老子描绘的理想社会治理,“人之道”是现实社会状态。“人之道”与“天之道”的行为理念恰恰相反。但“人之道”不包含“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效仿“天之道”的。

人类社会是从私有制的出现,就没有公平、平等、均衡可言,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是罪恶的根源。两千年前,老子就看到了这一点。当时的社会状态已经是剥削穷人(损失不足者)奉养富人(以奉有余)。穷人生活困苦,富人花天酒地。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谁能够将自己有余的东西奉献给天下人呢?唯有得道之人才能做到。

自古以来谁能做到这一点?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即指《礼记·礼运》中所描叙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惜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没有实现他的伟大宏愿。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当代中国提倡“先富带后富”,已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正在从小康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