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文献 | 学病理】结直肠非肿瘤性息肉分类及病理诊断

 星期天benom3m2 2023-02-20 发布于广东
     结直肠息肉是指所有向结直肠腔内突出的赘生物,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可分为腺瘤及锯齿状病变。腺瘤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 。锯齿状病变分为增生性息肉(HP)、广基锯齿状病变(SSL)、广基锯齿状病变伴异型增生(SSLD)、传统锯齿状腺瘤(TSA)和无法分类的锯齿状腺瘤(SSAU)。非肿瘤性息肉又可分为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及其他类型息肉三类,具体分类如下图所示。
图片
    结直肠非肿瘤性息肉种类繁多、分类杂乱,在病理诊断中常被忽视,同时一些不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容易误诊:如深在性囊性结肠炎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此外,一些息肉病综合征患者还存在许多恶性肿瘤的风险,故对于结直肠非肿瘤性息肉的识别和诊断,也至关重要,而不是一概诊断为“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
一、炎症病变相关性息肉
1、炎性息肉
常见于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时黏膜反应性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病变,也可见于感染性或缺血性肠炎。息肉通常较小,有蒂或无蒂,大多小于2cm。组织学上,表现为被覆正常的黏膜上皮,由富含炎细胞的固有层及扭曲的隐窝构成,可见隐窝扩张、分支、增生,有时可见隐窝脓肿,表面可有糜烂,并可见多少不等的肉芽组织

图片

2、炎性病变后息肉
为炎症消退后的息肉,没有炎性疾病的典型特征,常无法确定原始的炎性疾病。内镜下多为黏膜肥大赘生物或多发性息肉,组织学上表现为增生的、无显著炎症性病变(似正常)的结直肠黏膜,部分息肉间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可伴淋巴滤泡形成。
图片
3、黏膜-黏膜下拉长型息肉(CMSEP)

比较少见,是一种独特的非肿瘤性肠息肉,一直被临床和病理医师忽略诊断。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现有报道推测与机械因素有关,即胃肠道蠕动过程中冗余的黏膜受到蠕动的推进和过度牵引的作用,黏膜下静脉丛显著扩张并导致息肉形成。内镜下表现为特征性的细长蠕虫样鼓槌状蒂部相对狭窄。多见于中老年,乙状结肠和直肠,小肠少见。

组织学表现为息肉表面被覆正常的肠黏膜,腺体结构正常,黏膜下层结缔组织疏松水肿,构成息肉轴心,血管和淋巴管扩张,部分血管壁增厚走行方向与息肉长轴大致平行。部分息肉可出现溃疡或缺血性的继发改变,国内也有1例报道顶部有糜烂的CMSEP呈腺癌改变。

图片

图片
4、黏膜脱垂相关性息肉

是继发于局限性黏膜脱垂而发生的反应性改变,常发生于成年人,多见于远端结肠,与张力性便秘和部分憩室性疾病相关。

一般组织学改变:

①隐窝异常:表现为隐窝增生、拉长、不规则或扩张,隐窝周围被纤细平滑肌束包绕。

②黏膜固有层纤维平滑肌增生;黏膜肌增厚、紊乱,间质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病变。

③上皮反应性改变:表现为锯齿状或黏液缺失,甚至化生。

(1)帽状息肉

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常多发,息肉表面覆盖稠厚的脓性分泌物,镜下表现为特征性的炎性肉芽组织呈“帽子”形态覆盖于息肉表面。

图片
(2)炎症性-穴肛息肉(炎性泄殖腔源性息肉)
发生于肛管移行带的非肿瘤性息肉。肉眼观,多为小的、无蒂性息肉。组织学上息肉的上皮与肛管移行带上皮类似,可呈复杂的绒毛管状生长方式,常伴有“衣领”状的鳞状上皮增生的纤维血管间质所形成的细长的带与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纤维伸入至正常或炎性的固有层内。黏膜常伴糜烂,黏膜下层可见异位的腺体和囊肿,囊肿内可含黏液及炎细胞。
图片
图片
(3)炎性肌腺性息肉

主要发生于中老年男性,以左半结肠为主,镜下特征为部分隐窝扩张明显,腔内有渗出物,固有层炎细胞浸润,来源于黏膜肌层的平滑肌呈树枝状增生,分割腺体似小叶状。形态学可能与Peutz-Jeghers息肉和幼年性息肉混淆,但与Peutz Jeghers息肉不同,炎性肌腺性息肉缺乏绒毛状结构和树枝状平滑肌。而幼年性息肉炎性病变背景更明显,扩张的腺体间为肉芽组织,腺体比较分散,没有明显的小叶状结构。

图片
图片
(4)息肉状囊性结肠炎
常见于青壮年,多为男性,多位于直肠。部分深在性囊性结肠炎大体呈息肉状,表现为黏膜下层出现大小不等的黏液囊肿及黏液池。囊肿内充满黏液,被覆分化良好的矮立方至柱状黏液上皮,细胞无异型性;黏液池也可无上皮被覆;周围间质淋巴浆细胞浸润。上皮有无异型增生是和黏液腺癌最主要的鉴别点。
图片
5、憩室相关的息肉
指在肠憩室或憩室病背景上出现的息肉状病变。
(1)内翻性憩室
系本应向肠壁外疝出的憩室发生翻转,向肠腔内突出形成。内镜下 0.2~2.0 cm 大小,无蒂或有蒂的黏膜息肉样隆起,表面与周围黏膜颜色相同,同时缺乏黏膜‑黏膜下息肉的蠕虫样结构。息肉往往会随着活检钳或内镜下空气注入的轻微压力而消失。镜下诊断线索是息肉内可见平滑肌组织,且固有肌层变薄
(2)息肉样黏膜皱褶脱垂
此型较为常见,为憩室的根部黏膜隆起于邻近的黏膜之上,从上往下看很像息肉。组织学上,病变早期表现为间质充血、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积;严重时表现为间质水肿、纤维化、血栓形成和出现隐窝结构改变;晚期呈叶状形态,表现为黏膜脱垂的典型变化。息肉摘除标本观察可以是典型的黏膜脱垂相关性息肉改变,而活检标本可能只显示正常黏膜,间质炎性病变程度不一。
图片
6、淋巴样息肉

系慢性炎性病变所致的反应性增生。多见于儿童,好发于直肠及末端回肠,常为单个小圆形广基肿物,表面光滑。镜下除了上皮部分增生外,主要是黏膜及黏膜下层淋巴组织增生,其细胞组成及形态似正常淋巴结,但无包膜和淋巴窦

图片
7、血吸虫性息肉
慢性感染病例血吸虫卵钙化,周围间质纤维化,黏膜萎缩或增生,似炎性息肉,少数为增生性息肉样。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
图片
图片
二、错构瘤性息肉
1、幼年性息肉
胃肠道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倾向的错构瘤性息肉,常发生在2-5岁,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体上呈球形、有蒂肿物,表面光滑,多数切面可见小囊。组织学上表现为,隐窝扩张、扭曲,呈囊状,隐窝囊腔内含有黏液,隐窝周围固有层疏松水肿、炎症活跃,常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征相关病例常伴局灶异型增生。
图片
2、Peutz‑Jeghers息肉(PJ息肉)
息肉一般有蒂,大者表面有裂沟或分叶状。组织学特征是:(1黏膜肌增生呈树枝状伸入息肉的中心索,同增生腺体形成绒毛状结构。(2)息肉覆以与发生部位相同的正常上皮。(3)间质没有明显的炎性病变
图片
图片
3、Cowden 综合征相关性息肉
又名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特征是多发性错构瘤,累及三个胚层的任何一个,且易患癌症。发病年龄13-65岁,以大肠多见。典型的胃肠道息肉形态多样,部分类似幼年性息肉,但腺体扩张及间质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轻,有时可有黏膜肌的增生;有的息肉形态似脂肪瘤样和神经节神经瘤样病变。
图片
4、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相关性息肉
又称息肉-色素沉着-脱发-爪甲营养不良综合征。好发于成年人,除胃肠道息肉外,还有脱发、指甲萎缩、皮肤色素沉着和白癫疯等临床症状。特征是在整个胃肠道多发的无蒂息肉,息肉周围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皱襞肥厚。极少数患者内镜下无息肉,仅表现为黏膜充血,呈马赛克样改变。组织学特征似幼年性息肉。与幼年性息肉不同的是,周围黏膜同样有炎性病变及腺体扩张。CCS尔出现增生性息肉、腺瘤或癌。
图片

图片
此外,在临床上的确有少数息肉既不符合炎性病变性息肉或错构瘤性息肉的诊断要求,也达不到增生性息肉的标准,可暂称之为息肉,非特指性,其目的是明确病变为良性而非癌前病变的性质,从而避免临床不必要的过度治疗和随访。而当少数息肉上皮出现异型增生时,应该明确诊断为XXX息肉伴部分上皮腺瘤样增生”,并报告异型增生的级别,以提醒临床及时规范的治疗和随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