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家学说 | 太湖学术特点之浅见

 ss 2023-02-20 发布于湖北

欲知详情:进群!

从《重订伤寒杂病论》到《中医各家学说通论》,其第一节课“万法归宗”这四个字极其震撼,如何将各家之长融于伤寒学,这个模型是个什么模样,和原有的六经如何兼容、如何变化,让人困惑,是否会导致临床处方越来越大?恰逢吴老师授道“如何突破瓶颈论”,一语点醒梦中人。

太湖学术有三层/关境界

第一关:六经模式 (以伤寒三书等为基础)

第二关:医学一统后的用药模式,和第一关套路已经不一样了!

第三关:在第二关基础上的专病研究,专科特色,专药特效。可广可专,可简可繁。

第二关就是吴老师说的那个“一”。如果要突破的话,可以多学习吴老师医案。举例:吴老师治某痛经合并痤疮案,用方:二加龙牡汤合枇杷清肝饮化裁;再如灰指甲案,用方:小柴胡汤合四妙勇安汤化裁,这样的例子在验方中也很多见,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当归地黄等。

第三关,就是在此基础上的辨病模式,加上专科药,以专为特色。如:《中医皮肤病学》第一、二周课,搭的就是这个框架,第三周“皮科六经用药法,65分钟左右的课,讲解的就是专药弹药库(免疫药)的特色。

再加上之前吴老师提到学习迷茫期(瓶颈)的问题,吴老师自述和他的老师学习了三个月左右就破境了。那么可见第二关的套路的运用,和单纯六经用药法是不一样的!要有:(1)病的概念 (2)区别主次矛盾(3)药物的特性,针对性(4)药物的兼容性。
总而言之:三层境界,相似却不同!一—二—三是个渐变的过程,思路和模式是不同的,但不离六经,以六经为基础!缩经汤就是第三层境界,《温病条辨》也是。

太湖的学术核心在哪里?

窃以为有三大宏观部分:

1、疾病模型,也就是物质基础,是什么呢?就是那个“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的“一”,“一生三,三生万物”。

“一”从道隐而来,显化为太湖的疾病模型,这个模型,给他起个名就叫做“一”、“一模型”,或者叫作伤寒学。既可以看做是太湖学术的底层逻辑,也可以认为是顶层设计。

这个“一模型”是以六经辨病位为主干,融合了:三焦辨病模型,此模型优势在于对湿热病,对杂病的病势分析;包含了卫气营血,四分辨病模型,此模型优势在于机体对炎症不同阶段的应答表现;包含了古四象法,一气周流,斡旋升降;包含了五行立极、脏腑辨病模型,此模型优势在于对慢病杂症的病机认知。

“一模型”是将这些疾病模型统一、归纳到六经阶元系统当中去,并且一一对应其标型。有阶元、有标型,高覆盖率才是高端疾病模型!且寒温、古今、内外、中西一统!八大学派皆在其中!这个模型与我们医学知识深度、广度成正比,古往今来,目前的中医学术体系当中,只有太湖达到这样的高度。

那说了半天,这个模型是什么呢?就是上面说的这个,其模型细节部分,当我们学习了太湖的生理、病理、免疫、伤寒、湿热、温病、伏邪等基础课,这个细节部分自然就在大脑中出来了,所以基础课非常的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知道有这个疾病模型的概念,不局限于汉代仲景的六经内容,才能在学习中添砖加瓦,一点一点把模型丰满汇通起来。也就是吴老师说的,“离汉代六经,又不离六经”。

2、心法。有了模型还得有心法,有模型后,不会用的大有人在,就是在使用这个模型的时候,你得有个宗旨,这个宗旨不是以症状的缓解消失为目标,不是仅仅盯着当下,也就是说不仅仅是“辨证论治”,而是“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

简单的说,就是要知道这个病患,是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为主要矛盾,还是体质证型为主要矛盾?如果是后者,那么当这个患者到诊室后,能不能一眼看出来,是六经哪种体质、甚至是哪种标型?能不能判断出,如果是外感,区别是伏邪、还是新感?内伤是卒病还是痼疾?病位、病势、病性是什么?有无曾经误治导致?是气化导致形质,还是形质导致的气化?神志有否受损?这个病从哪来、往那去?等等,从而得出核心病机与精准方药。
这个看起来内容很多,但是有个福利,就是逼着我们把阶元、标型记住,等到熟练后,分析也就是瞬间的事,熟能生巧。那心法怎么使用呢?与用法一起用!

3、用法,使用疾病模型方法,“五法六经”是也。标本法、聚类法、平脉法、抓独法与截断法。其中标本法最为核心,原因在于:“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六经的生理病理皆由此出,六经本质蕴含其内。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心法的用法,其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前面提到太湖学术有三层境界,没有心法的用法,是达不到第三层境界的。必须重视在“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的心法指导下,对“五法六经”的汇通使用,硬件+软件+操作。

此外,还有一个和法----

小则和阴阳,大则和天下。从和法看处方,非常清晰:如与化肝煎相“和”的少阳火燥之人(脑补患者画像);如验方宣清降浊汤,与之相“和”的是消化道的那种热(脑补患者画像)。成图后,对处方、对人会更清晰,未来接诊也会更快、更方便。

“阴阳和之,是谓圣度”,以道统方,以方应象,一切善知识,皆可为我们所用。包括方证,把处方形象化,生动化,能用这张处方去和/治的人,他是什么样子的?以象应像,以方应人。彼阴我阳、彼阳我阴、彼寒我热、彼热我寒、彼寒热虚实错杂,则我或分治或合治!

其分治者,如:《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仲景之法也。

其合治者,如回阳退火汤:附子干姜甘草+大黄黄连黄芩+芍药丹皮细辛。药虽九味,却含了9个方:(1)甘草干姜汤(2)四逆汤(3)肾气丸(4)调胃承气汤(5)大黄附子汤(6)附子泻心汤(7)泻心汤(8)黄芩汤(9)芍药甘草汤。

这就是和法的魅力,各家之学中有道的影子,特别是《和法新解》《龙木略要》《医学一统》,学习的时候要注意把它抓出来、用出去!

以上浅薄体会、不过是太湖学术之万一,谬误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六合精英1班开班在即,我们期待您的加入,共探各家一统的奥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