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煌经方 | 2022国际经方大会学习连载(七十四)

 忆流沙555 2023-02-20 发布于辽宁

2022-10-15

升降散方证探索及临床运用

00:17
图片

自我介绍 //

大家好,今天的题目是《升降散方证探索与临床应用》。我叫林詺钧,是黄煌老师2015级的博士生。现在毕业了,回到香港工作。曾在香港浸会大学做过技术导师,现在主要还是回到临床工作。

01.

源流与沿革

图片

对升降散很多人应该都比较熟悉,它在温病中用得比较多。我们探索一下升降散的溯源,能找到最早的有另外两个方名,一个叫五痹散,另外一个是僵黄丸。

五痹散和僵黄丸两方中其实只有僵蚕和大黄两味药,而这两味药正是升降散的核心药对。同时会发现,它们分别又有另外一个名字,御药院方和内府仙方。

1

五痹散(《御药院方》卷九)

处方:白僵蚕(直者去头,微炒)1两,大黄(生)1两。

功效:咽喉肿闭不通。

用法:每服5钱,生姜自然汁3分,温蜜水7分调匀,细细服。

五痹散出自《御药院方》第九卷,以宋金元三朝的御药院制成方为基础,进行了校勘、改错、补遗。至元四年(1267)刻板成书。该书收集的多是宋金元三代的宫廷秘方。

也就是说这个方子最早可追溯到宋代,那时就已经被收到朝廷的秘方里并予以使用,所以能较全面地反映当时宫廷用药的经验。

治疗功效非常简单,就是咽喉肿痹不通。僵蚕跟大黄以比例1:1的分量制成散剂,用姜汁和蜂蜜温水调服。

2

僵黄丸(别名:内府仙方)

处方:白僵蚕40克,大黄80克。

功能:主治大头病及喉闭。

用法用量:为末,姜汁和,丸弹子大,井水化下(易老)。

摘录1613年《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七。

3

加味僵黄丸(即内府仙方)

处方:大黄酒蒸160克,蝉蜕26克,姜黄10克功能:治大头瘟、虾蟆、鸬鹚等瘟。

用法用量:为末,姜汁糊和匀,每37.5克作十丸,大人一丸,小儿半丸,蜜水调下,立愈(回春)。

摘录1613年《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七。

找到的这个版本是从韩国《东医宝鉴》那边引过来的,估计书中药的剂量已经换算回来,按一两约为37.5克计算。

它有两个方子:一个是《易老方》,即僵蚕40克,大黄80克。治疗范围非常相似,有咽喉痹,又加了大头病,即大头瘟。在这个处方中未提蜜水调服,而是写“井水化下”。

加味僵黄丸方中比较奇怪的一点是,把僵蚕去掉了,加了蝉蜕和姜黄。但是用量比例差别很大,按一两为37.5克来换算的话,160克的大黄约是四两,姜黄是两钱半,蝉蜕是七钱。治疗范围也有大头瘟、虾蟆瘟、鸬鹚瘟等。用法一样是打成末,姜汁糊为丸。

服用方法也更为细致,区别了大人与小儿的服药剂量。括号中有“回春”两字,说明这个加味僵黄丸有可能引用的是《万病回春》,在僵姜丸之后补充了另一个版本。但是跟龚廷贤的《万病回春》比较,在处方用药上略有不同。

4

升降散

内府仙方《万病回春·瘟疫门》明代1587年

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瘟病。

僵蚕(二两)姜黄(二钱半)蝉蜕(二钱半)大黄(四两)

上共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大人服一丸,小儿半丸,蜜水调服,立愈。

治疗范围基本差不多,但方中药的剂量有变化,大黄四两,僵蚕二两,两药的比例有变化。其他药味剂量以及服用法与上述几方相仿。

升降散有不少别名,赔赈散、温证解毒散,如用蜜制又名太极丸。

来源也多,有《二分析义》《伤暑全书》《伤寒温疫条辨》等。

方中主药大黄与僵蚕的用量比例是2:1,蝉蜕改成一钱,姜黄就更少了,只有三分,这个比例又有点接近《东医宝鉴》的加味僵黄丸中蝉蜕与姜黄的比例。

在应用和服法方面做了比较多的补充。

应用主治:除了头面肿大、咽喉肿痛等这些官窍的疾病,还有谵语狂乱、不省人事等精神方面的疾病。另有大头瘟、蛤蟆瘟、丹毒、麻风等。使用面扩大了,对于在人身体各个部分的表现讲得更为全面些。包括了胃肠道的问题,比如腹痛、呕吐、吐泻不出,胸膈满闷,烦热等。还有皮肤病,出血、发斑、丹毒等。

服用方法上分得更细致了,病轻病重服用剂量和方式各有不同。之前是姜汁调匀,这张方用黄酒调。估计因为用了姜黄,所以去掉了姜汁。

以上是我们找到的有关升降散来源的文献。

张文选先生在《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这本书里,总结了升降散的方证,尤其补充了舌与脉。

舌的特点非常典型,舌尖红、起芒刺,与猩红热草莓舌相似。确实跟其主证治疗咽肿、咽痹、脖子肿、大头这种头面、颜面部的炎症是比较相关的,所以他就引用这个舌象作为参考。

精神方面补充了心烦急躁、夜寐不安、心中愦愦然等。也就是说抓住这几点,张文选先生认为是可以用升降散的。

02.

药物功效与药理作用

图片

这个方子本身不是特别大,只有四个药。我们重点来看它的功效和其药理作用。

功效与大家在中药学习时的理解一样,重点在于药理作用。比如,大黄泻下、利胆,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个泻下药的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止血活血双向的作用,对于血管性降血脂的作用,同时也有抑菌抗炎。这些作用对大头瘟、丹痧、丹毒这种感染性疾病,起到比较好的作用。

重点看一下僵蚕和蝉蜕这两个药,尤其突出共同的作用。一个是止痉,按照现在的药理来看,它都有抗惊厥,包括镇静或者说镇咳的作用,也有抗肌肉痉挛的作用。比如说在咽喉部,尤针对喉肿、咽痹,喉头部位因为炎性肿胀会导致呼吸困难,在这种急性的热病、传染病是比较危急的一种表现。而这两个药是比较快地能够接触的这种咽部,包括气管道平滑肌痉挛,使呼吸得以通畅,所以起到镇静、抗惊厥、解除痉挛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抗血凝的作用。结合大黄降血、抗炎的作用,对局部的炎性、肿胀、充血都有一定的效果。这两个药本身也有抗炎跟抑菌的作用,确实也发现有抗肿瘤的作用。

在加味僵黄丸或升降散中,姜黄用量比例是最低的,而且在《伤寒瘟疫条辨》中15个方子中用量也很小,所以一般来讲,我个人有时不用姜黄。大黄的使用剂量视病人热度而定。僵蚕与蝉蜕这两个药,在那15个方子里面基本上都有用过。

03.

类方归属与比较

图片

按照黄煌老师的类方思想,我会将僵黄丸、升降散归到大黄类方。

以最简单组合(两味药)对比,大黄与其他一味药的组合有大黄甘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及僵黄丸。同样只有两味药,比例也比较接近,大黄甘草汤是4:1,大黄黄连泻心汤是2:1,僵黄丸也是2:1。

三张方都有大黄,但另外一味(即配伍)不一样,那么主治特点就会有不同。比如说:大黄甘草汤治疗食入即吐,消化道顶住,然后有呕吐的现象,所以配合甘草防止呕吐,因为甘草本身有锁水的作用。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心下部位的痞硬,包括局部温度升高的热痞,还包括三黄泻心汤证的出血征象。

大黄跟僵蚕就是我们说的抗痉挛作用,主要就对于咽部的闭锁、肿胀和炎症,所以它有解除痉挛、咽喉紧等呼吸气促的作用,对特别是颜面的炎症就比较重要。因为配伍不同,所以突出了不同方剂其核心治疗及功效的不同。

04.

升降散(姜黄丸)核心方证总结

图片

咽喉及头面官窍、腺体炎症表现:红肿热痛(漫肿无红无热者慎用);精神表现:头昏胀、心烦急躁、夜寐不安,严重者谵语。腹诊及消化道表现:可有心下抵抗,脐热或上腹热,胸院满闷,腹痛呕吐,便秘或湿热泄;可伴随出血征象,或皮肤出疹发斑;舌红起刺;脉滑实有力。

张文选《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升降散方证:舌红起刺、脉弦滑细数、心烦急躁、夜寐不安、心中愤愤然。

05.

临床合方使用

图片

我个人临床使用,常用合方。

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这个合方用得最多。因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本身对于一些躁动不安、睡眠不好,包括脑痫(癫痫)、肌肉抽动等,与僵蚕、蝉蜕抗肌肉痉挛的作用是比较搭的。

临床上也与柴胡桂枝汤、解郁汤、酸枣仁汤、越婢加半夏汤等合用,但不只限于这几个方子。

06.

案例

图片

6.1 Covid-19发热案

这是网诊案例。

初诊:2022年2月27日(2022年2月底3月初是香港疫情传播最严重的时候)

患者:男性,21岁,身高185cm,体重75kg。

主诉:发烧近一周,体温39度。吃过连花清瘟,但烧不退,或退完再起。头痛、咽喉痛,大便干,嘴唇干燥,睡眠不好,半夜常醒,手脚偏凉,呼吸发热发烫,口鼻红热,痰多,黄白痰;舌黄厚腻、舌尖红起芒刺,抗原阳性。

处方:柴胡桂枝汤合升降散加生石膏

柴胡24g,黄芩12g,桂枝15g,茯苓15g,大枣15g,清半夏18g,党参12g, 生石膏30g,姜黄6g,炒僵蚕6g,大黄6g,蝉蜕3g,桔梗15g,赤芍15g,枳亮15g,4剂。

第二天来消息说,服一次药后汗出退烧,这次退烧后就没有再起。之后对遗留症状如咽喉痛、咳嗽等继续治疗,先后加过干姜、细辛、五味子,包括咽部粘性退掉之后用来止咳的,后来又加减过一次,基本上就痊愈了。

针对新冠肺炎,中药退烧速度快、效果好,无论是用柴胡类方也好,桂枝类方也好。

6.2 HSV唇疱疹案

患者:苏 XX ,女,24岁。

初诊:2022年3月10日

主诉:上唇水疱疼痛1天。

现病史:患者今晨起见上唇皮肤皮肤粘膜交界处水疱疼痛,现局部疼痛有搏动感,疱疹液颜色稍黄,口气浊,眠时头背盗汗,偶喷嚏,纳可,偶胃胀,大便日行,难解,质先干后散,偶痔疮带血。

末次月经:20220211,7日净,量少鲜红,血块+,腰腹痛,经行眩晕呕吐。

体诊:体瘦,面白颧红,眨眼频,扁桃体I度肿大,手足不温。

舌诊:舌尖红芒刺,苔淡黄厚腻。

脉诊:脉细滑。

腹诊:腹暖,肤色白,腹力3/5,叩诊鼓音明显,双肋弓叩击痛及肋弓下抵抗/压痛,心下痞满,左腹直肌拘挛明显,脐周悸动,双少腹抵抗压痛,左甚。

既往史:痔疮史。

诊断:热疮( HSV 唇疱疹)

处方:解郁除烦汤合桂枝茯苓丸合僵黄丸加减

柴胡15g,厚朴10g,半夏15g,栀子9g,黄芩10g,生甘草15g,桂枝15g,白芍15g,炒枳壳15g,连翘15g,桃仁10g,桔梗15g,茯苓15g,僵蚕5g,大黄5g,5剂,每日1剂,水煎服,成2碗,早晚餐后各服1碗。

2022年3月13日随访已愈。

6.3 不寐案

患者:张 XX ,女,54岁。

初诊:2021年11月30日。

主诉:反复惊悸失眠多年。

现病史:患者平素眠差易醒,难复睡,梦多,易惊紧张,时心悸,稍身热恶风,口干,纳可,稍恶心,易胃胀,大便2日1行,成形,小便调。清洁工作,时颈肩腰背牵扯痛。

体诊:体瘦,面黄,手心热。

舌诊:舌尖红起刺,苔白厚腻,舌底脉络痰阻。脉诊:脉弦细。

腹诊:腹力3/5,双侧鼓音明显,右肋弓叩击痛,心下抵抗/压痛,腹直肌拘挛明显,脐上悸动,双少腹稍许抵抗。

既往史:2016年行子宫切除手术。

诊断:不寐

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升降散加减

柴胡15g,龙骨15g,半夏9g,党参15g,黄芩12g,牡蛎15g,桂枝12g,赤芍15g,炒枳壳15g,姜黄6g,蝉蜕3g,茯苓15g,僵蚕6g,大黄6g,红枣20g,生石膏24g,5剂,每日1剂,水煎服成2碗,早晚餐后各服1碗。

2021年12月15日复诊:药后睡眠改善,易惊心悸减少,腰痛减,劳作后仍有反复,原方续服5剂。

 敏求轩说  

张文选先生在《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一书中认为,升降散出自清代医家杨璿《伤寒温疫条辨》辑录陈良佐《二分析义》,制方人不详。据林詺钧博士考证,此方或应最早出现在元四年(1267年)刻印成书的《御药院方》中,当时名为五痹散。由此,林博士将此方的面世时间足足朝前推进了五百多年。

林博士说,升降散有不少别名,其中一个是赔赈散。我读了陈良佐在方后自注解释此方名的来历后,深受感动,不由再次感叹,中医医者仁心,中医诚活人术也。特录原文以志之:“以赔赈散命名者,窃谓岁饥有赈犹赈济之,不可无此药以赔之,故曰赔赈散,散者散也,望仁人君子量力施济散给于人,俾得寿世之意也。”

杨璿将赔赈散更名为升降散理由有二:一是取意于本方的功效,“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也。”二是仿照刘完素双解散”双解“之意,“余将此方传施亲友,贴示集市,全活甚众,可与完素双解散并驾齐驱耳。名曰升降,亦双解之别名也。”

由此,可以看出杨璿对此方极为推崇,并运用此方“救大证,怪证,坏证,危证”而活人无数,并以该方为总方而著《伤寒瘟疫条辨》,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从而使这首古方广为后世医家所知。近代名医蒲辅周、赵绍琴等均对该方倚重有加,当代国医大师路志正等对该方也多有心得。

不少名医大家对升降散极为青睐,着力对其方证进行补充和完善,并不断扩展其临床应用范围,将其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数十种疾病的治疗。

杨璿原方证:温疫发热,烦躁,大便燥结等。

现方证:在外感病,主要用于发热,烦躁,大便燥结等气分火热者。在杂病中,主要用于两方面:一是火郁证(是“火郁发之”的代表方),见心烦急躁,易怒,失眠,夜寐不安,口苦咽干,便干尿赤,舌红起刺,或舌赤,苔黄,脉弦数者。二是热瘀互结,经络不通证,见关节、肌肉疼痛,活动不利者。

回想自己对升降散的认识,来自于随师父跟诊中。师父(陈建芳主任)和俊生师兄对此方的运用非常娴熟,甚得其方之精髓,而我总是在叹服其神效之外,却恍然不甚明了。学习总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相信有一天我也会在某一次的使用中有醍醐灌顶之得,从而亦青睐之、推崇之、倚重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