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观《道德经》(11)

 培训班文摘 2023-02-20 发布于山西

图片

《道德经》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观心修行,一方面需要通过观心明白自心的真实本性,另一方面则需要在观心的过程中不断地[调心],将心调到与道合一的“频道”上。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频道,同时也要知道什么是不正确的频道,要时时觉察自己的心,如果发现自己的心处在了不正确的频道上,就要及时地进行调整。

老子在上一章站在[道]的角度正面阐述什么是“正确的频道”,即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等,也可以看做,一个与道合一的修行者应该如何应对世界。而这一章,老子则从侧面的角度阐述什么是“不正确的频道”,也可以看做,一个与道合一的修行者,应该避免那些过失。

老子在本章提到的“过失”,不仅包括生活中面对各种人事物时的态度,也包括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后如何面对这些境界的态度。

那么从观心修行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在观心修行中注意避免哪些过失呢?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在《道德经》的其它章节中,老子说到,[反者,道之动也]。有句话这样来形容修道最好的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因为一旦花朵全然盛开了,接下来则必然会开始凋落,月亮到了最圆的时候接着就开始亏缺了。所以修行人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字,不要过于追求圆满,要主动地留有余地,要学会为生命留白。所以,即使不与任何人相争,没有任何忧虑,也要保持足够的警觉,不要过于盈满,要懂得及时止步。之前,老子已经说到,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不盈,不仅仅是用之不尽,而且是主动地有所克制,一旦盈满,必然溢出而损。在这里,老子再次告诫我们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在观心之境中,即体现为,既要与道合一,成为[鲜活的空]、[流动的有],[利万物而不争],自己的内心同时还要保持谦虚谨慎,守弱知止。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如果怀里揣着锋利的尖刃,一定难以长时间保持安全无忧。而偏激的见地、思想即是这样的尖刃,看似凌厉无比,所向披靡,但最容易被其所伤的人恰恰是持刃者自己,将犀利的思想宝贝一般地揣着,却不知已经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境。

在观心之境中,即体现为,不管悟境如何高深,同时也要明白这仅仅是大道自然平常的一面罢了。一切悟境皆是心境,一切心境皆为道所本自具足,不同的心境看似有别,但从道的角度看则一切皆是道的化现,一切心境皆大平等。自恃高深犀利,则已成偏见歧途。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在观心之境中,金玉满堂,则象征着很多奇妙的体验、感受、幻景等等,很多人把这些看得比珍宝更宝贵,总是神神秘秘地自以为功夫了得,却不知这些皆是身心气脉变化所引发的无常的现象,以此为宝,必然终究是一场空。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在观心之境中,富贵则象征着身心很多潜在功能的显现,比如因禅定而开发出的各种神通等等,因神通而生起执着和骄慢,就难以看破神通,距离真正的觉悟只会越来越远。

佛教《楞严经》,对各种修行中遇到的景象论述甚详,总体原则是,将之视为幻像,不为所动,则无咎,视为圣境则为魔所扰。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只有看破一切,放下一切,包括修行中所见到的奇幻景象、开发出的各种神通,才能真正打破对自我的执着、对身体的执着、对万法的执着,合于虚静自然之道。彻悟大道之人,大智若愚,平常朴素,退身守拙,和光同尘,与万物同化。

《道德经》第九章内容,融见、修、行为一体,简要总结如下:

1)谦虚、谨慎、知止、不盈;

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观心修行中的一切身心体验,不管多神奇,皆是大道之自然,皆是身心气脉功能作用之显现,不可执着,须看破放下,一切无忧;

3)彻悟自心本性之后,即可安住于自心本有的清净安宁,使自己的一切言行皆合于自然平常之道,朴素守拙。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