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观与动观

 培训班文摘 2023-02-20 发布于山西

图片

《道德经》第十五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这两句话,对于观心修行而言,相当于是对观心修行两个重要阶段的高度概括,即静观得定和动观生慧。

静观得定:离欲清净,静心观照,无妄想,无攀缘,无挂碍,即得定心。此为初定。在此基础上加强观照,悟身空、悟心空、悟性空、悟法空,悟自本心,见自本性,再无疑惑,再无动摇,此为真定。

浊:代表贪、嗔、痴、慢、疑等颠倒妄想之心。

静:此静为静观之意,如果只有静,没有观照、警觉、觉察,则容易陷入昏沉或散乱,表面看去很静,但内心却并未达到[清]的程度,就像一汪浊水,虽然无波无纹,但却只静不清。只有在静定的同时用观照的力量才能像阳光驱散乌云一样,浑浊消散,清澈透明。

清:兼有[清净]与[清明]之意。静观增长一份,清净、清明即增长一份。全然的静观,即为全然的清净、全然的清明。悟自本心,见自本性,身口意三业彻底清净,道家曰:上清、玉清、太清,方为真清。

动观生慧:安住于宁静、清净、清明之本心,于事上起用,随缘应物,应物随缘,即为道之慧用。

安:安住于宁静、清净、清明之心。

动:此动为动观之意,如果只有动,没有观照,那么就容易生起妄想,妄念流转。动观,即在应对生活中各种事务的当下去观照事物的因缘,在动中保持观照,这时就可以生起智慧的妙用。

生:即智慧妙用的生起。什么样的智慧妙用呢?佛教中常用五种智慧来概括: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这五种智慧本自具足于我们的心灵深处,但只有通过观心修行才能挖掘和开启。

[静观]阶段,相当于不断地深入我们的心灵,去发现、体会、了悟、验证这些心灵本有的智慧。

[动观]阶段,则相当于让这些心灵本有的智慧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