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若无尘 “道”从中生——浅读《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昵称5720266 2017-04-26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王阳明和他创造的心学,出于好奇,随手拿来一读。刚翻了几页就被书中厚重的思想吸引住了,他的人生际遇和他的心学深深震撼了我。王阳明,明朝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心学”创立者,他的《传习录》是他哲学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也是研习心学的重要经典。他将儒、释、道中的思想精华融会贯通,提出用“真我”的本心去感知世界,存天理(即事物的发展规律)、去人欲、致良知,通过不断强化自己的内心,完善自己的人格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即修得真正的“道”。

我认为这就是中国哲学的独到之处,它没有西方哲学的晦涩,而是将天地宇宙的发展规律和人的本心的感知相结合,去除心中的杂念,参透天地玄机,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冷静专注地去处理各种事情。无论做人、做事、做学问,这本书都值得细细品读。他的思想中有佛家的“空性”,也有道家的“无我”,是我们修身养性的一盏明灯;他的心学即强调了涵养心灵,又不失进取精神,对于越来越注重追求物质利益的今天,对我们心境的提升又不失为一剂良药。

学习:虚无宁静一颗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每天都有需要学习的东西和更新的知识,可是好多东西总是一知半解或者老是学不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有时候我们读书时心中的杂念和纷扰太多,没有将心真正用到读书上;有时候我们读书是功利的,心中就有了得失牵挂,就有了压力,过大的压力就会抑制一个人的智慧和潜力,就不能进入全神贯注的高效状态,使得我们读完时间不长就忘记了内容;有时候我们只读书不思考,读完就读完了,白白浪费了时间。所以我们读书学习也是磨炼心灵的一个过程,要保持虚无宁静的一种心境,达到空虚无物、灵动活泼的境界,将学习的内容理解并找到规律,这时你才不拘泥于所学的知识经验,将知识化为一种本能的智慧,从心里自然而然将它发挥出来。像小孩一样,他们幼小的心灵没有收到任何世俗的牵制和私欲的蒙蔽,他们只知道一个自认为充满乐趣、至高无上的目标,献上无限的热情,本能的智慧和领悟能力才能显现出来,所以他们学习的效率十分惊人。

那么,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呢?《传习录》中说“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这是王阳明在给他的学生讲学时做的一个比喻,就是说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只是为了学习而去学,要像有源泉的水井一样充满活力,不单是要有学问,更重要的是拥有一种能力素质,也就是学以致用。王阳明就是一位学习能力特别强的人,他对三教九流知识、技艺皆有涉猎,尤其一个文人学习兵法并且能够用兵如神,这又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将知识与心融合在了一起,成了具有生命力的东西,遇到事情只是随机应变而已,所以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到用知识去改变自己的一种能力,而不是把书本的知识存放在脑子里。

工作:宠辱不惊一颗心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工作的,在工作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许多的人和事,那处理好这些人和事的关系就有很深的学问。《传习录》中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而烦恼,或者因为怕任务重而逃避,这样做的话我们遇到事情就会手忙脚乱,永远也不会有进步。所以一个人要想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一定要积极投入到现实环境的磨炼中去,只有多吃点苦,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将那些诸如渴望走捷径、是非不分等浮躁、不健康心态磨掉,培养受用一生的良好心态。事务不分巨细,只要用心去做,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就没有什么难事了。正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所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皑皑白雪的天地间,老翁独自享受垂钓的乐趣。在他的心目中,人与大自然已经融为一体。在工作中,老翁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借鉴的吗?超越功利,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试着用这种心境去工作,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好呢?

利益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永恒的话题,物质世界中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也是孜孜不倦,如何能做到遇事宠辱不惊呢?《传习录》中说“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磨也,终被累倒”。就是说我们只要用心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不管别人怎么去说,依然不改自己的初衷,这样对自己也是有益的,更是一种德行的培养,否则终会被这些心魔所累倒。所以我们要用一颗豁达的心去看待事物,不能因为一次荣辱得失而斤斤计较,这样不但在别人心中给你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也使自己的本心越来越被利欲所蒙蔽,渐行渐远,迷失了自己。《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磊土”,只有慢慢积累,不断地做好自己,使自己强大了,别人对你自是另一种看法。

生活:淡定从容一颗心

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总有让人不顺心的时候,很多人过分追求外在的人生高度,如金钱、地位、名利那些东西,导致了心灵过于沉重,承受了太大的压力。然而由于心灵的牵累太多,做事也没有效率,永远达不到自己的目标。《传习录》中说“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就是说我们所有的不快都是由于我们不肯接受现状,对遇到的不合自己心意的人或者事情产生厌恶和对抗心理而引起的。要消除这种痛苦,只有顺其自然去容纳这一切,放下心中的包袱。这并不是一种逃避的消极思想,而是保持自己的本心,静静地思索产生这些不快的原因,试着不强求别人或外界的事物与自己一致,适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步步向自己的目标前行,那将会是另一番风景。

王阳明被贬龙场的时候也是想不通,准备逃避遁世,途中遇到一位禅宗的僧人点醒了他,告诉他如果他逃避了,那官府能放过他的家人和父母吗?这句话点醒了他,于是他便毅然决然地去了偏远的贵州龙场赴任,到那里以后到处都是瘴气,语言不通,没有住所,就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仍然保持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了种种困难,励志修身,终于在一个夜晚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间的终极智慧。反观现在的生活环境,我们有什么抱怨和烦恼的呢?正如佛家所说“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于心中的执念”。只要我们扫除心中那份执念,淡定从容地立于天地间,还有什么事情能影响我们的心境,让我烦恼呢?

有时候,我们总感觉自己碌碌无为,是因为我们的心多被名利、诱惑、毁誉等东西分散了,什么事都想做,最后什么事都做不好,我们的内心的杂念和纷扰太多太多,与“道”背道而驰,终被心所累。有句话说得好“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那颗宁静的、“本我”的心,遇事不慌乱,不烦恼,用豁达的心胸去坦然的面对一切,活出一个精彩的自我。

作者简介:朱玉方,男,现年32岁,张掖市图书馆干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