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虚空济 2023-02-20 发布于山东

公冶长第五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闻,听到看到学习到的,都称为闻当子路听到看到这些善知识,还有孔夫子的道,还有其他人所讲的道,只要是善良的正确的事情,那么当我听到了以后,没有去行的时候,我是担心又继续听到更多的道理的。

子路其人,好勇重行,这个人非常重视行,因为他的性格是好勇的《论语》当中还有一处记载,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我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因为他的性格好勇,所以孔夫子回答有父兄在,怎能听到就去做要去问一问自己的父兄因为好勇的人通常他是冲动的,所以告诉他,你不能听到就去做,你要去问问你的父兄,然后再去做一件事情。

我们再回到子路有闻,未之能行,这里的闻,指的是正确的,指的是道择一善,则拳拳服膺,我们选择一个善道的时候,如果未之能行,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我是恐怕又听到的这句话的重点,我们把它提炼出来,在一个字。

首先我们要有志于学的态度,重于行的态度,也就是《论语》开篇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闻就是学的过程,我们要听到看到学到,习就是这里的重在行,我们只有在习的时候,在行的过程当中,才会体会到那种喜悦如果没有去行,没有去习,我们继续听闻太多,实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很多人都会讲一句话,道理我都懂,我学了很多,为何依然过不好我当下的生活道理我都懂了,可是我还有很多的烦恼知而不行,实则是未懂,这个并不是真知。

我们来举一些例子,让我们来体会行的重要性比如说我们今天听到了一句话,学到了一句话慈心于物”,我们听到这句话,我们觉得懂了,可是如果不去践行,我们体会不到其中的喜悦和美妙当我们听到了慈心于物这句话,我要懂得身体力行地去做,我用我的每一件物品,读的每一本书籍,我是轻拿轻放的,只有我们去践行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慈心于物这几个字的作用

当我们开始慈心于物的时候,别人就可以看到我们的行为,心目中是有他人的,就会影响到别人,也是去轻拿轻放,也是去慈心于物的。所以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体会到这几个字所带给我们的力量

比如说我们学《论语》,又学习到了德不孤,必有邻,原来有德行的人,是有更多人来亲近的,那我就要去践行,我的每一个行为,我的每一个思维,我和每个人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以德为出发点。我们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以德为出发点,必然有人愿意来亲近我们,我们的人际关系,自然也就会变得更好只有我们在去践行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妙,才能体会其中的喜悦原来我以德为出发点,和人交流,和人交往,真的别人愿意和我们亲近了,这个时候我们所学才有力量。

我们又学到了一句近者悦,远者来,无论我们去做生意,还是我们立于天地之间,都是一样的让每一个接触过我的人,觉得是受到了利益,觉得是高兴的喜悦的,这个时候自然有更多的人,通过他的介绍来到我的身边。

比如说我们在做生意,我们去服务好每一个接近我们的人,他是快乐的,他是喜悦的,自然他可以介绍更远的人来到我们身边只有我们去践行的时候,我们才能体会到所学的道理,所带给我们的变化和力量

如果没有去行,我们听闻了再多又能怎样很多人都是道理懂了,我听说过了,认为就是知道了,但是你没有去践行的时候,你是不会真的明白的。

比如说会做饭的人也是同样的道理说我今天看到了某一段视频,或者某一个菜谱讲得特别好,我认为我看过了就会了但实则不是这样的只有我们自己按照我们所学,去做的过程当中,你依然会发现问题,那么发现问题再去修正,最后我们才能真正地会做这道菜当我们面临一个工作也是一样的,我们觉得听别人讲会了,我们觉得看别人做,我们会了,可是真正当我们做的时候,依然会有很多问题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现了问题,不断地去修正,这件事情我们才能真正地会做,这就是行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学习圣贤的文化,回到最核心的地方,是让我们来修正自己的行为的我们学到了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都在自我反省,有哪些地方做得是不足的,是做得不够的,这个时候我才能不断地去修正自己,让自己的内在变得更充实,变得更有力量。

所以离不开这个行字,如果没有了这个行,我们听再多的道理,最后都是空乏的,无力改变我们当下的现状,学来的也只是知识,听来的也只是道理,不会让我们的内在产生力量,不会让我们的内在产生智慧

我们可以去观察身边的人,真正修得越好的人行得越多,因为他要不停地去践行,从而才能更好地闻道我们只有行得更多的时候,我们才有更多的体会,才会增长更多的智慧,这个时候我们所学也会更深刻,我们所闻也会变得更广博。

所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庸》讲学、问、思、辨、行这五个字,也是从闻到行的过程,首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最后都是要笃行的,身体力行地去践行,去实证当我们有了更多的实证,我们才可以更深入地去博学更深入地去博学,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笃行。

所以智慧都是在行中所产生,我们现在来回想,自己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每天在听到的道理当中,哪怕只有一句去践行,想一想,一年下来,我们会行三百六十五个道理,可是如果我们没有践行,即使我们听三千六百五十个道理,又如何呢有的人会说,我学了很多的知识,为何记不住呢?就是因为没有行,没有应用,你又如何能记得住呢

比如说我不停地去亲近和帮助他人,我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好,你自然就记得德不孤,必有邻,因为是你自己实证过的比如说我是做生意的,我就践行近者悦,远者来”,为我的处世原则,这个时候,你是在应用和践行的,这几个字你自然就会记得。

有的人说我生活当中总碰到一些原本没有做过的事情,可是我都是积极进取的,因为我在践行贫在弃时,富在迎来,我是主动的迎的思维,遇到每一件事情,我都拿这八个字来践行,这个时候你自然就会记得住所以我们没有更好地记住,是因为我们没有更好地行,并没有把它变成自己的力量。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学习做饭的过程,如果某一道菜我们是没做过的,我们看别人在做的过程,我们觉得好像是记住了,但是当你再想把这个步骤讲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依然记不清楚什么情况下才可能记得清楚呢?就是我实实在在地去做,并且做过很多次,一直在践行,这个时候你在描述整个做饭的步骤,你会发现非常清晰。

我们去做一个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别人如果只是给我们教会了,但是我们自己并没有去践行,这个时候,你再想起这件事情的步骤的时候,你会发现并不清晰,而且自己并不肯定我记得这一步,好像是这么做来着可是,如果你实实在在地在行,你通过自己的努力,不停地把这件事情做得很熟练,这个时候你不需要刻意地记,它都在你的脑海当中。

所以说,只有我们在行的过程当中,才能把闻到的知识,学到的道理,变成我们自己的力量,这个时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才能体会到那种喜悦修行,重在的就是这一个行字,所以如果我们学而不习,是没有力量的,闻而不行,是没有力量的。

我们再回到《论语》的这句话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是我们志于学的态度,这是我们修身的态度当我们有这种态度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践行关于行这个字,它是有次第的,比如说德不孤,必有邻,不是说我的仁德,一下就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所以我只要开始去行,哪怕我没有行到如此之深,但是我只要在行的时候,我就有更多的体会,那么这个时候,我可以去闻更多的道,可以择更多的善我们反复地去行,如果我们一天,可以践行一个道理,这一年我们自己可以想象,我们的智慧能力,我们自己所悟出的体会,就会变得很丰盈。

我们现在这种学习状态还好,我自己可以停止,比如说今天线上课,我听得多了,我可以明天再听,我们是可以选择的但是我们再去看,我们人生当中,有很多问题是不可选择的

比如说学生上课,不会因为你没有听懂,或者没有去践行,明天老师不再讲新的内容比如说我们在一个企业当中工作,不会因为你没有做到,而企业不往前走,团队不发展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也同样的道理,不会说我听到了一个道理,但是我还没有做到,时代就不往前发展天道惟新,天道是在不停地更新的,如果我们跟不上,一定会被时代所淘汰,一定会被学业所淘汰,一定会被企业所淘汰,这也是天道运行的规律,是一直在更新的过程。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精进勇猛,当我们接触了一件事情,我们快速地去践行,越是践行,我们才有智慧可以听得懂更多,这个时候我们才不会被淘汰,我们本身才有选择的权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