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道探古】宁海古亭和古园林

 文化宁海 2023-02-21 发布于浙江

宁海古亭和古园林

作者:滕延振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建造的初衷是供人们躲避风雨,栖息歇足之用。到后来,亭的意义在不断地扩大,除起到点缀河山的作用外,又被人们用作题楹刻铭,赞赏美景等追远怀旧的去处。或又涂抹上一层神奇色彩,兼用为供奉低级神明的泗洲堂和献祭境主爷及其它社神的场所。从古及今,亭总弥散着一种幽怨别离,塞外夕阳之苍凉的情调。

宁海的古亭〔包括路廊〕,几乎村村都有,具有代表性的是县城小北门外的大宦堂,小宦堂〔已毁〕。另一处是前童村外的致思亭,更能作为我县古亭的代表作。此亭,初建于清雍正,从书于梁枋上的墨书得知,又为民国十六年〔1927〕六月重修。亭为四角攒尖方亭,原石柱上刻有“亭舍暂迟长者步,湖光时映孝女心”的楹联,文革中被凿。此亭立在村口,据传,本村人仕宦他乡,衣锦荣归,为了不在乡亲面前显贵,必须在此脱去官服,换上便服进村。辞行时,再在此换回官服。亭又名致思,考其意,仕官们进村前得在此驻足静思片刻,表示不忘故里,不忘故旧,不忘故我之意。宁海有许多廊亭,历古以来,不知有多少商旅歇足于此,免遭风雨之苦。那无数辈的老人在此烧茶,无私奉献,没有一本志书记录着她们的姓名,只有上天记着。


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家,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园林中,把自然美和艺术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中国山水画的手法,巧妙地把大自然的风景,浓缩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

在宁海,最早的园林要数建造于南宋隆兴三年〔1164〕的园林县圃,属官方园林建筑。嗣后,历代还建有多处私人花园。如南宋丞相叶梦鼎上宅村,至今还留有规模庞大的花园遗址,有石笋、池塘。还有南宋城关云壑园,尚有遗迹依稀可辨。尚义村舒岳祥的篆畦园(九十年代,曾去修复中的篆畦园。)清代的若园、齐物园及近代的二亩园、东西可园、水竹居、顾家小花园都是幽雅别致之处。

规模最大,建造最精巧的要数清道光巳丑年〔1829〕候选布政司龚文峰建造的私人花园——梦园了。当时的园林占地面积约十亩,亭榭楼阁,奇花异草相映成趣。更蔚为奇观的是园内的一座名震浙东的人造假山,它不但挺拔高峻,且构思巧妙,于千奇百怪中陶冶人们的情趣。那怪石嶙峋,状如虎类猿,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如天工艺苑,在宁海老一辈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妙的印象。假山已毁,但九十年代写此文时,客厅与藏书楼还在。

假山园林,犹如薄命丽姝,常遭厄运。在衰败凋零的景况中,又在文革中被彻底拆毁,园址上也为县房管会建造民宅。

在尚存的园林内二所残迹梦园客厅和藏书楼中,还可看到它们的一些特色。这二处建筑的共同特色是,均采用了园林建筑的借景方法漏窗,也采用了苏式的瓜楞形柱础,部份构件吸收了苏州的庭园风格。二处不同的是,梦园客厅的苏式风格表现地比较突出,它的圆洞门 ,六角门 ,厅罩等装饰都有浓烈的苏式风味。而相比之下,藏书楼则趋厚重古朴的风貌。更为特殊的是,在正厅明间左右两缝前的檐柱与金柱相交的单步梁及随梁枋上,均雕刻成硕大的“铺首衔环”高浮雕图案。这种狰狞的图案,最早源于商周青铜器上饕餮纹,更相似于公元前二世纪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铺首衔环玉璧雕刻。它呲牙咧嘴,狰狞可怖,粗壮雄健。藏书楼的设计者们把这种带有浓重金石味的纹饰应用到纤巧的园林建筑上,它的目的恐非单单是为了“辟邪”,或许还寓意书能起到公正明断之意。这种将粗犷与纤巧共镕一炉的建造风格,是藏书楼设计者们的大胆尝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