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既是恩师也是亲人!他冒死珍藏毛泽东《祭母文》,被主席4次接见

 茂林之家 2023-02-21 发布于湖南

“一腔铁血关天下,国尔忘家志不移。”

新中国成立的喜悦还未散去,毛主席收到了一封久违的来自家乡的书信,随信附送的还有两首气势昂扬的七律诗。

这封感情充沛的信,出自主席家乡堂兄毛宇居,他曾是主席少年时期十分敬仰的兄长,同时也是为他指引过方向的老师。

对于主席而言,毛宇居既是恩师也是亲人,是他成长之路上的一位贵人,即便后来他们因为种种原因鲜少联络,但心中的牵挂从未改变。

毛宇居一直十分欣赏自己这位堂弟兼学生,曾冒死珍藏他所写的《祭母文》,国家安定后他写信寄出,后来多次受邀前往北京,受到主席的接见。

文章图片1

良师益友护少年

主席幼年时被家人送入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私塾中的教书先生便是与他家十分亲近的堂兄毛宇居。

毛宇居比毛泽东年长12岁,家中是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在韶山地区才名颇盛,非常受乡亲们的尊敬。

虽然二人之间是亲属关系,但毛宇居在学堂中从未对毛泽东有过纵容和偏袒,反而对他格外严谨负责。

初入学堂的毛泽东,便表现得不同于其他学生,他聪颖好学,尤其爱好阅读,其他同学都在摇头晃脑背四书五经时,他便在课本下压一本课外读物偷偷读。

文章图片2

在后来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他曾表示,自己幼年时便熟读经书,但是最喜欢的却是那些中国古典小说,尤其是像《水浒传》这样的。

但是在那时的教书先生们的眼中,这些书都是不正经的闲书,被抓到了总是免不了一顿责罚。

毛宇居就曾经因此罚过他,有次毛泽东上课听讲不认真,还在同学们背书的时候溜到后山去摘栗子,回来时被毛宇居逮了个正着。

毛宇居将毛泽东带到私塾的天井中,想着让他好好长长教训,便要求他以这天井为题作首诗。

本是想着以此来为难毛泽东,让他认识到好好读书的重要性,没想到他思索了片刻,便立刻吟诵出了一首五言诗。

文章图片3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青青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毛宇居听了一时语塞,他没想到这个小表弟非但没有被他难倒,反而借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心情,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他将学堂里的规矩比做天井,将自己喻为一条小鱼,表达了自己要冲破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向往自由的心情。

这首诗给毛宇居带来了很强的冲击,也让他开始反思自己从前对学生的教育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

毛宇居虽然是传统儒生,但却并不迂腐古板,他很快便开始改变自己从前保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也变得更加宽容了,并鼓励他们多阅读各类书籍,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文章图片4

见毛泽东喜欢读书,他便将家中世代珍藏的书籍借给他,毛泽东也因此得以读到不少丰富的古籍,从传奇小说到经史书籍,涉猎非常广泛。

读书时每每遇到不懂的地方,毛泽东便会向毛宇居请教讨论,二人有来有往,教学相长,本就亲近的关系越发亲密,相互之间都很欣赏对方。

1910年秋天,父亲决定不再让毛泽东读书,转而去米行当学徒,日后过平凡安稳的生活。

这对一心想读书的毛泽东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毛宇居在得知后,多次来到家中劝说毛父,夸赞毛泽东天资非凡,应当继续读下去。

文章图片5

在毛宇居的坚持不懈地劝说之下,毛父终于松口,并且同意送儿子去他一直想去的高等学堂读书,毛泽东也因此发自内心地感激毛宇居。

离乡读书后,毛泽东虽然只有假期才能够回家,但他与堂兄的感情却并没有因此淡漠,每次回乡时他都会跑去和毛宇居切磋探讨学问,后来还时常讨论当时的复杂局势。

看着学问和思想都逐渐变得成熟的毛泽东,毛宇居心中既欣慰又感慨,对他的欣赏也日益增长,认为他日后必然会大有作为。

文章图片6

冒死珍藏祭母文

毛泽东于1910年离开韶山冲,到湘乡求学,后在外参加革命工作,便更少能够回乡探望,家中的诸多事务也无法帮忙,便托付毛宇居多加照料。

1919年,毛母文七妹病重,毛泽东知悉后安顿好手中的工作,第一时间赶回家中,希望能见母亲最后一面,但路途遥远,待他赶到时,母亲已经离去了。

为人子女,这样的遗憾于毛泽东而言是莫大的痛苦,他将满腔哀思灌注于笔尖,写下了自己一生中创作的最长的一篇诗歌——《祭母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令人不堪卒读。

毛宇居读过这篇《祭母文》后惊叹不已,亲手誊抄了一份用以珍藏。

文章图片7

料理完母亲的后事,毛泽东又要离家继续革命,临行前,他将自己的一些书籍和信件整理好,交予族人代为保管。

1925年,已经积累了一定革命经验的毛泽东,回到家乡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在此期间他常常去探望毛宇居,并同他讨论如何动员乡亲一同革命。

看着曾经的顽皮少年成长为如今眼前的革命领袖,毛宇居既感慨又敬佩,坚定地表达了对堂弟这番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并承诺帮他照料家事,让他可以少些后顾之忧。

不久后大革命失败,国共之间的合作关系破裂,国民党反动势力大肆抓捕、屠杀共产党人,白色恐怖也逐渐蔓延到了韶山冲。

文章图片8

毛泽东作为当时共产党在湖南地区的革命领导者,自然是反动派的眼中钉,国民党当局派人来到韶山冲,不但破坏了当地党支部,还残暴地没收了毛泽东留在家乡的家产。

族人们为了不让毛泽东留下的信札和书籍落入国民党之手,不得已提前将它们拿到后山上烧掉。

毛宇居在听说族人要烧掉那些书籍和信件后,心中万分焦急,立马赶到后山,从大火中抢出了一本《讲堂录》和《伦理学原理》。

他将这两本书拿回家后,连同数年前自己誊抄的《祭母文》,一起藏到了家里一处隐蔽的墙缝里,珍藏保护起来。

文章图片9

一年后,国民党又派来了长沙警备司令部的一支枪兵队伍来到韶山冲,要捣毁毛泽东的祖坟。

乡亲族人们听到风声后便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全都聚集在一起商量对策,毛宇居被乡亲们簇拥在中间,抚着胡须,面色凝重地思索。

片刻后,毛宇居一锤定音,在当天晚上带着族人一同冒着雨上山,来到毛泽东的祖坟前,将坟堆铲平,墓碑挖出埋入地下,而后又在上面铺上了一层草皮,将这片坟地伪装了起来。

  1. 国民党派出的枪兵就到了韶山冲,第一时间抓来了毛宇居,用枪抵住他,逼迫他带路去毛泽东家的祖坟。
文章图片10

早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的毛宇居,面对反动派的枪口毫无畏惧,面色从容地带着这队匪兵来到虎歇坪,指着矗立在那里的几块墓碑示意。

带队的连长打量了一番,只见最前头的墓碑在岁月的侵蚀下已经残破不堪,隐约可以看出上面刻着“毛公”二字。

匪首凶神恶煞地向毛宇居质问:“你确定就是这里没错?”

毛宇居语气不容置疑地回答道:“自然!”

那连长见毛宇居这般态度,便信了他,立即下令让手下的士兵动手挖了起来,将一片坟地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后扬长而去。

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落入了毛宇居设计的陷阱中,这片坟地是韶山冲地主毛俊贤家的祖坟,毛泽东家的祖坟也因此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文章图片11

鸿雁传书邀相见

战争期间,毛宇居一直守在家乡韶山,在毛泽东的弟媳周文楠带着儿子与母亲回韶山避乱时,还曾将他们接到自己的家中照顾。

那时的毛泽东身在延安,在接到毛宇居从家乡寄来的信后,他立刻告知弟弟毛泽覃,让他放心,而后又给毛宇居回信,并寄了一笔钱回家。

从那以后,毛宇居和毛泽东偶尔会有一些书信往来,告知对方近况,谈论时局,但随着革命形势日趋严峻,传信也逐渐中断了。

直到1949年10月,新中国在万众欢庆中成立,毛泽东出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消息被刊登在各大报纸上,远在韶山的毛宇居也难平心中的激动。

文章图片12

他提笔写下一组七律古诗,命名为《导师颂》,在诗中热情赞扬了毛泽东如同导师般带领中国人民奋起革命,冲破三座大山的压迫,成功翻身得解放的丰功伟绩。

不久后,毛宇居将这十首组诗连同一封书信一起寄到北京。

主席收到这封来自家乡的信件后,十分欢喜,心中对于家乡和这位贤兄的思念也愈加浓烈,他立即接见了正在北京的堂弟毛泽连,询问他家乡亲人,尤其是毛宇居的近况。

很快,毛宇居便收到了从北京寄来的回信,主席在信中对他致以了亲切的问候,并托他向家乡的族人和子侄们问好。

文章图片13

从那以后,二人的通信也逐渐恢复,他们的信中不仅寄托了主席对于故土和亲人的惦念,更承载着二人对于家乡建设的希冀。

1995年,毛宇居又一次收到主席寄来的信件,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不仅仅是一封家书,更是一封诚挚的邀请函,主席想要邀请毛宇居到北京同他相见。

突如其来的邀请,让毛宇居备感荣幸,心中满是欣喜,很快便做好了赴京的准备。

同毛宇居一同前往北京的,还有主席的老表文梅清,以及他幼年时的好朋友张有成,三人由主席亲自派来的人员陪伴着,从长沙乘火车前往北京。

文章图片14

1951年9月23日,毛宇居与另外两位同乡好友在中南海含和堂同阔别数十年的堂弟毛泽东会面。

虽然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没有见面,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并没有被岁月冲淡,一见面便亲切地握手问候,相互关心。

曾经那个在课堂上偷看闲书的青涩少年,如今长成了一位令人敬佩的伟人,儒雅庄重地站在自己面前,毛宇居心中感慨万千。

虽然已经成为了国家领袖,但毛主席却没有任何的架子,仍旧像曾经在家乡时的那般,同毛宇居和朋友热络地聊天。

晚间,毛宇居等人与主席共进晚餐,有了美酒佳肴,气氛变得更加轻松融洽起来。

文章图片15

席间,主席问到了许多家乡亲人的近况,虽然已经离开韶山几十年,但说起那些幼时发生的事和亲近的族人朋友,主席依旧如数家珍。

毛宇居三人耐心地为主席一一讲解故土人情,并且还说到了许多韶山土改和干部的情况,一顿饭下来,主席对如今的韶山的认识也深刻了许多。

三人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期间主席常常同他们聊天叙旧,谈笑风生。

当年的国庆节那天,主席还专门给三人送去了观礼证,安排他们到天安门参观国庆盛典,那壮观的景象让毛宇居印象深刻。

文章图片16

屡屡接见托乡情

回到韶山后,这对堂兄弟之间的通信十分频繁,主席常常在书信中关心韶山的各种情况。

看着整日为国事操劳的堂弟还为韶山如此费心,毛宇居十分心疼,便开始帮忙处理家乡的一些琐杂事务,以此来为他分忧。

有时,主席也会专门托付他办一些事,乡亲们有问题和情况时,也会主动向毛宇居诉说反应,这些书写在信件中的内容,成为了主席了解当时农村情况的重要来源。

对于毛宇居反映上来的情况和问题,主席一向非常重视,尽己所能地帮助解决。

1952年,湖南省政府拨款12万元,建起了韶山小学,这是整个韶山,乃至整个湖南都在关注的大事。

文章图片17

韶山小学建成后,毛宇居受乡亲们的委托前往北京,请求毛主席亲自为家乡的这所小学题写校名。

当年11月,毛宇居第二次踏上进京之路,再次接受了毛主席的接见。

毛宇居在菊香书房向主席汇报了韶山小学的建设情况,有关学校的一切都被他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下来,主席所问的问题他都对答如流。

听了毛宇居这番详细的汇报后,主席十分高兴,并且还同他一起畅想规划,期盼着日后将家乡的这所学校建设得更大,培养出更多人才。

毛宇居见主席面色欣喜,便提出了希望他能够为新学校题写校名的请求,主席听后便答应下来,立即铺纸磨墨,准备题字。

文章图片18

主席满意地看着自己在纸上写下的“韶山学校”四个大字,向毛宇居解释道,这学校日后可以继续发展,不局限于小学,可以办中学、办大学,这韶山学校就一次写全了。

此次进京,毛宇居待了数月,与主席畅谈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二人还一起观看了电影《解放了的中国》。

这部影片中有很多场景都是在韶山取景,其中还有不少毛宇居的镜头,兄弟二人看着,仿佛又一同回到了家乡。

再一次来到北京同毛主席见面时,毛宇居已经78岁高龄,此次他赴京,带来了一个更大的好消息——湘潭大学即将创办。

文章图片19

他一如几年前那样,向主席汇报了湘潭大学的建设情况,回答主席的关心和疑问,最后又邀请他为校名亲自题词。

家乡建起了高等学府,这令毛主席喜出望外,高兴地提笔写下校名交由堂兄毛宇居。

1959年,毛主席终于回到了自己出生长大的故乡,当年一别,如今已经过去了32年的时间。

此次回乡,他特地命人接来毛宇居一家,这对堂兄弟终于在家乡的土地上再度重逢,双方心情都十分激动。

文章图片20

在招待家乡父老的宴席上,主席亲自举杯来到毛宇居身边向他敬酒,感谢他数十年来对自己族人的照顾,也感谢他为家乡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于主席而言,毛宇居既是恩师也是亲人,数十年来与家乡的族人亲人一起,在背后默默支持着自己革命,为他提供了无穷的动力与勇气!

文章图片21

良师益友是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常与高尚之人交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也自然会受到良好的熏陶。

毛宇居于毛泽东而言,既是恩师也是亲人,从幼年时的启蒙到后来的拼死保护,都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而作为学生和堂弟的主席,也同样用自己的方式给予了毛宇居回馈,帮助他完成了心中的教育梦。

这一对堂兄弟虽然走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但都为心中的事业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章图片22

参考文献

《建国后毛泽东四见少时老师、族兄毛宇居》 2005年6月1日 《文史月刊》

《毛泽东的启蒙老师:毛宇居》 2007年9月15日 《基础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