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读评《红楼梦》(二)

 枣庄手风琴老师 2023-02-22 发布于山东

对《红楼梦》的写作背景,1962 年 1 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在谈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 17 世纪开始经过了好几百年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17 世纪是什么时代呢?那是中国的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再过一个世纪,到 18 世纪上半期,就是清朝乾隆时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产生贾宝玉这种不满意封建制度的小说人物的时代。乾隆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还是封建社会。这就是出现大观园里的那一群小说人物的社会背景。”

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毛泽东把曹雪芹和小说中的人物与时代、社会联系在一起。毛泽东认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历史背景,也是形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命运的历史背景,这两个方面的思想内涵是一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对封建社会来说是矛盾的。这一矛盾必然要影响到作者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这部大作时的思想倾向,使其形成作品主题的内在矛盾。因此,1964年 8 月,毛泽东在关于坂田文章的谈话中说:曹雪芹写《红楼梦》还是想“补天”,想补封建制度的“天”,但是《红楼梦》里写的却是封建家族的衰落。可以说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他的创作发生矛盾。(刘汉民编写《毛泽东谈文说艺实录》,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49 页)

封建社会制度必然要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来代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红楼梦》则是借一家一族的衰败展示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客观必然性。封建制度的“天”是无法补的,曹雪芹主观上想“补”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主观上的希望和封建社会家族必然衰败的客观结果的矛盾,《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等萌生的新的希望和他们无法摆脱封建社会制度、家族制度的束缚还是以悲剧性命运告终的矛盾,这两方面的矛盾在《红楼梦》中通过一件一件的具体的事实和一个一个的故事、一场一场的人物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从文学作品的意义上来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佼佼者。从时代背景思想内容上来说,“《红楼梦》讲到很细致的封建社会情况”,(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三联书店 1986 年版,第 226 页)

“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乾隆年间,清朝开始走下坡路,曹雪芹借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它又是一部历史小说和一部顶好的社会政治小说。所以,毛泽东一直把《红楼梦》当作“很仔细很精细的历史”来读。

毛泽东把《红楼梦》当作历史读,第二个意思,是通过读《红楼梦》来了解封建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的阶级斗争的情况。《红楼梦》不是直接描写封建社会农民和地主阶级的斗争的专著,它主要描写的是封建社会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内部的冲突及其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曹雪芹创作这部小说时,在取材和构思上,并非是着眼于阶级斗争。但小说中众多的人物其阶级等级和身份也就是“奴隶主”和“奴隶”这两个对立的阶级是泾渭分明的。“四大家族”衰败过程中充满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小说中也是很为明显的。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487 页)“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毛泽东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83 页)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读《红楼梦》,这是毛泽东读《红楼梦》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对《红楼梦》里写的阶级斗争,毛泽东多次谈及。早在井冈山时,他就说过:《红楼梦》写了两派的斗争。一派好,一派不好。贾母、王熙凤、贾政,这是一派,是不好的;贾宝玉、林黛玉、丫环,这是一派,是好的。(《贺子珍的路》,第 115 页)在延安时,毛泽东一次与身边的同志谈读《红楼梦》时,他说:“还是要看《红楼梦》啊!那里写贪官污吏,写了皇帝王爷,写了大小地主和平民奴隶。大地主是从小地主里冒出来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看了这本书就懂了什么是地主阶级,什么是封建社会。就会明白为什么要推翻它!”1954 年 3 月 10 日,毛泽东又一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红楼梦》这部书写得很好,它是讲阶级斗争的,要看五遍才能有发言权哩。”接着又说:“多少年来,很多人研究它,并没有真懂。”(张仙朋:《为了人民……》,《当代》杂志 1979 年第 2 期)1964 年 8 月 18 日,毛泽东在与几个哲学工作者谈话中还说:“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了歌》和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三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 220 页)

有一次,毛泽东游泳后在岸上休息,问在身边的薛焰:“最近读过些什么书?你看过《红楼梦》吗?”薛焰回答说:“这是一本文艺书,我是搞公安的,没有看过。”毛泽东一听,便认真地对薛焰说:“搞公安就不要看?你知道里面有多少条人命案子呀!

这是一部讲阶级斗争的书,应该看看,你最少要看上五遍才能搞清楚。”说到这里,毛泽东点燃一支烟,又接着说:“这里面有你们学习的,书内有四大家族,知道吗?…… ”(薛焰:《光辉的形象,亲切的教导》,《广州文艺》1977 年第 5 期)

说到《红楼梦》第四回中的“护官符”和这部书中写阶级斗争的事,1973年 12 月 21 日,毛泽东在同一些部队领导同志的谈话中,说到《红楼梦》写的“真事”是政治斗争时,他又很有兴趣地把第四回的“护官符”背了一遍,引以为证。对《红楼梦》第四回中描写四大家族的四句话:“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他记得很熟,和身边的同志谈《红楼梦》时,他常一字不差地背出来。笔者还看到,毛泽东在读影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时,这几句话的天头上,他用黑铅笔划了三个大圈。在这几句话后:“雨村……细问这门子,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这一段文字旁边,他用铅笔都一一划了圈。毛泽东所以把第四回看作是《红楼梦》全书的纲,大概也是因为“护官符”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和统治秩序的形式和法宝,封建统治者就是利用这一法宝来剥削、欺压平民百姓,来剥夺和占有奴隶们用汗水和血创造的财富。这个“纲”最能体现作品的主题并能引导读者透过文字的表面看到问题的实质。抓住了这个“纲”就是抓住了“阶级斗争”,就是抓住了作品的主题,就等于掌握了理解整个作品的钥匙。所以,毛泽东读《红楼梦》很关注这个“纲”,他与人谈《红楼梦》时谈得最多的大概也是这个“纲”。毛泽东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谈《红楼梦》,来理解《红楼梦》,这不能不说是毛泽东读《红楼梦》的一个独到之处。

毛泽东把《红楼梦》当作历史读,还有一个意思,是通过读《红楼梦》来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生活,也就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读《红楼梦》。

《红楼梦》中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细节的描写不是很多,1963 年 5月 11 日,毛泽东在杭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曾谈到:“《红楼梦》主要是写四大家族统治的历史。”“四大家族统治的历史”中,当然也包括经济的统治。封建地主阶级对平民百姓和奴隶们的剥削、侵占等主要的表现也应当是在经济方面。然而,《红楼梦》中“写封建剥削只有一两处”。这是因为作者曹雪芹的形象构思和艺术描绘的着重点不在这个方面。尽管作品中关于经济问题的描写不是很多,但是,毛泽东在阅读过程中也都一一注意到了。对于这一点,1959 年 12 月至 1960 年 2 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有关谈话中有所谈及。根据当时有关人员的记录,毛泽东的话是这样说的: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土地买卖。《红楼梦》里有这样的话:“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篷窗上。”这段话说明了在封建社会里,社会关系的兴衰变化,家族的瓦解和崩溃。这种变化造成了土地所有权的不断转移,也助长了农民留恋土地的心理。

读文学作品,对类似这样的话,人们一般是不太关注的。读《红楼梦》时,除专业研究人员外,一般人员对上述有关土地买卖的话也是不会关注的。然而,毛泽东却注意到了有关的话,还能够随口背出来。由此可见,毛泽东读《红楼梦》与读马列著作、读历史著作、鲁迅著作一样,是一丝不苟的。说到毛泽东从经济这个视角来读《红楼梦》,笔者再介绍一点至今还鲜为人知的情况。我们管理的毛泽东阅批过的图书中,有一本《红楼梦新证》(周汝昌著,棠棣出版社 1953 年版)。作者在本书卷首语中说:“这是一本关于小说《红楼梦》和它的作者曹雪芹的材料考证书。”本书第七章新索隐(三十三)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乌进孝红帖上贡物曰'玉田胭脂米二石’。”第七十五回,“贾母问有稀饭吃些罢,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姐儿吃去。”作者对其中提到的“胭脂米”做了考证。作者摘引了古籍中的有关记载,这里笔者照原书抄录如下:

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一云:

浙、闽总督范公时崇随驾热河,每赐御用食馔,内有朱红色大米饭一坛,传旨云:此本无种,其先特产上苑,只一两根苗,穗迥异他禾,及登剖子,粒如丹砂,遂收其种,种于御园,今兹广获其米,一岁两熟,祇供御膳。

此康熙时人记康熙时事;后如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二十六页十一亦

云:康熙二十年前,圣祖于丰泽园稻田中,偶见一穗,与众穗迥异,次年命择膏壤以布此种,其米作微红色,嗣后四十余年,悉炊此米作御膳,外间不可得也,其后种植渐广,内仓存积始多。世宗时河东总督田文镜病初愈,尝以此米赐之,作粥最佳也。

记此最详者当属康熙《御制文集》四集卷三十一页十,有一段云:

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田谷种,岁至九月始刈获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种方颖,忽见一科,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

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四十余年以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

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中略)曾颁种与江、浙督抚织造,令民间种之,闻两省颇有此米,惜未广也。朕每饭时,尝愿与天下群黎共此嘉谷也。

对“胭脂米”这一段考证文字,虽然都是 6 号宋体字印的,字都很小,但毛泽东都一一作了圈划。当时毛泽东已经年过花甲了,对与《红楼梦》有关的“胭脂米”这样的考证文字,看得这样仔细,看得这样认真,可见他对《红楼梦》中有关经济问题也是很感兴趣的。毛泽东爱读这一段考证文字及其所作的种种圈划符号,这是毛泽东从经济的视角读《红楼梦》的一个佐证。总之,《红楼梦》包含的内容是极为深广的,既描绘了封建家族一段家庭和爱情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又写了封建家族内部的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阅读这部小说,既可以看书中描绘一个个生动、细腻的爱情故事,又可以看封建社会的历史,看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