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㉑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虚空济 2023-02-22 发布于山东

公冶长第五⑳-㉑

⑳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㉑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三思而后行,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遇事情的时候,要反复的多思考,然后再去做,再去行动。季文子是鲁国的大夫,大家对他的评价是三思而后行,做事情非常慎重、谨慎、反复的考虑,然后再去行。“子闻之曰,”孔夫子听到了这件事情说:“再,斯可矣。”不用三思,两次思考就够了。

我们来体会,这句话非常有深意。为什么两次就够了?万事分阴阳,无非阴阳两面,足矣。我们来举一个例子,说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件事情,要做还是不要做?答案已经有了,做或者不做,只有两件事情,两方面而已,何需反复思考?

比如说,我们现在要去参加工作,做还是不做?我们把这件事情考虑周全即可。我要去做,为什么去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做好了之后,可以给我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我不去做会怎样?想明白这两面足矣。

说我们当下要去创业,做还是不做?如果要去创业,做成功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如果做不成功,会承受什么样的失败和损失?只要我们考虑清楚即可。三思无益,为什么?

你再思考,无非又回来了,做还是不做?做好了会怎样?做不好会怎样?想来想去,无非我们去考虑它的好处,它的目的,失败了会怎么样?这是通过利益的角度去考虑。

那么如果是一个修行之人,考虑问题同样也只有阴阳两面。说我做这件事情,我为什么要做?合不合道?合不合德?合不合义?合不合我自己内在的修养?如果合就去做,如果不合就不去做。

不需要反复地去思考,因为你反复地思考,无非阴阳两面,考虑不出第三个方向。我们在三思的时候,无非在这件事情当中,不停地反复,就会出现犹豫不决。

我们再反过来讲一次,如果不思考就去做事情,可不可以?依然不可行,为什么?举例子,说这个人要创业,没有思考那么多,我就去创业了,结果失败的时候,没想过失败,我为什么会失败?我承受不了打击和压力,这就是考虑事情只考虑正面,不思考反面。

我们再举生活当中的例子,先引用《论语》的话:“求仁而得仁,又有何怨乎?”如果我们为了求一件事情,我们就要考虑清楚,任何事情分阴阳,有得必有所失。

举个例子,我们想要去参加工作,可能对于家庭的照顾就会变少,这就是阴阳两面。如果我们考虑清楚了,那就去参加工作。我们再举个例子,我想找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做老公,这件事情同样也是阴阳两面。

我们找一个事业有成之人,我们就要知道他一定对我们少陪伴,这是必然的。你要说我找一个人,每天陪伴在我的身边,可能做事业他的时间就会变少,所以只要我们考虑清楚,去抉择就可以了。

说我现在想要升职,想要加薪,很好。正面就是我们可以有更高的权力,我们走向更高的位置,接受更多的挑战,承担更多的事情,领更多的工资。同时你就要明白它的另外一面,你就要多付出,你就要多承受,你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你要工作更长的时间,你要操更多的心,你要有所牺牲和奉献。

那么如果你考虑清楚了,你就知道我要升职,还是不要升职?如果要升职,你选择了,那就不要犹疑,无须纠结。可是我们生活当中,好像不是这样的。我们求了一件事情,我们就只想要它好的那一面,而不要它不好的那一面,接受不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是犹疑的、纠结的、痛苦的、反复的。

我们再举一个孩子的例子,我们想要孩子事事都听话,好,可是孩子事事都听话的时候,我们又认为他没有主见,你怎么这么没有主见呢?什么事情你都不拿主意,如果他拿主意,还能事事都听话吗?所以说“再,斯可矣”,你再思考一次就够了。

我们把这个事情的正面和反面,都考虑清楚,你就知道这件事情我要做,还是不要做。多思无益,少思也不行,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我谈恋爱的时候,只想要好的,我创业的时候只想着成功,而没想过失败,那么失败的时候,你就承受不了这种失败的痛苦和打击。

那么我谈恋爱的时候,我爱上了一个人的优点,我就要知道,他背面给我带来的是什么。所以你要是做好了心理准备,才不痛苦,才能坦然地接受,我们发生的每一件事情。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是卫国的大夫。宁武子一生侍奉过两位国君,一位叫卫文公,一位叫卫成公。相对而言,在卫文公执政之时,“邦有道”,政治是清明的。那么在卫成公执政期间,“邦无道”,政治是昏暗的,是腐败的。

    为什么叫相对而言?因为卫文公和卫成公在历史上都不算有道明君,但是相比较之下,卫文公算是有道的。所以“邦有道则知”,说宁武子在卫文公执政期间,政治是清明的,所以宁武子在国家是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的,他的智慧足以发挥他的才能,可以让他更好的从政,更好的去做事情。

“邦无道则愚。”我们先讲第一层意思,邦无道则愚,在国家政治不清明的时候,腐败的时候,我可以很好的明哲保身。我们曾经学过,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在国家有道的时候,我自己的才华不至于废弃,我可以有所作为,但是在邦无道的时候,我可以免受刑戮,说明我们可以懂得明哲保身,可以保存自身的,可以独善其身,并且不与腐败的现象同流合污。

那么第二层意思才是愚不可及的原意。这个是有历史背景的,在卫成公执政期间无道,无道到什么程度?导致卫成公失国,他自己外逃,国家已经失去了。那么这个时候,宁武子是没有放弃的,他周游于各个强国之间,不停地去活动和周旋,助卫成公复国。这个时候很多人是非常不理解宁武子的,认为他非常愚笨,为什么?

他首先做的这件事情,与己是无利的,对自己没有任何的好处,图什么呢?没有人清楚。它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已经丧失了国家,并且君主无道,但是他有仁义存于心中,所以这个时候别人看到他就是愚的。

我们来思考这件事情,如果他真的如此愚笨,他怎么能助其复国?他又靠什么可以周旋于列国之间呢?所以这个人他一定不是愚的,并且国家有道的时候,他是可以有所建树的,这个人有智慧、有才干、有胆识、内心有仁义,但是在别人看来,他就是愚的,为什么?

因为和大家想的不一样,更多的人在考虑己身,在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得失,在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谁会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在再来思考我们人生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说我们去看那些不为钱财名利所动之人,我们看那些舍己为人之事,我们看不清楚,我们也想不明白,甚至我们也不相信,我们觉得他很愚笨。

我们再来举例子,说孔夫子的经历,那么孔子五十四岁开始周游列国,奔波十四年,六十八岁才回到自己的故土鲁国。孔夫子在鲁国曾经是做过大司寇之人,如果以孔子的才华和名望,他想为官从政做点事情,过富足的生活,是非常简单的,可是他并没有。

他去周游列国,去说自己的仁义道德,去讲孝,去讲仁,去讲义,可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春秋乱世、礼崩乐坏的时候,各个诸侯国都在争权夺利,都在弑君,各国之间还在不停地争斗,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其他人都会说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你到底图什么呢?

甚至还有人说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停地周游列国,甚至说他是在乞讨,甚至觉得他只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只是想到各国之间去谋取官位。这些事情在别人看来似乎都是愚不可及的。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大家都在争名夺利的时候,谁又去听你的仁义道德呢?有什么用?因为他心中怀的是大仁,心中怀的是大义,所以别人看上去好像他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看不清楚,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以利为先,我们只看这件事情有没有好处?如果没有好处,何必去做呢?

实则宁武子选择的是一条更加艰难的路,舍掉了自己的利,舍掉了自己当下的生活,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但是他心中追求的是那份大仁和大义。我们再来做一下比较,我们在上一堂课当中,学过“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放弃了自己的家业,去其他的邦国,那么到了其他的国家,他会发现和自己齐国的现状差不多,所以他又离开,结果去了其他的国家还是一样的。

那么孔夫子说,陈文子可谓清矣,这个人很清,不与浊同处,他是一个清白之人,但是算不得仁,不能称为仁。因为他只是在独处,而没有想着去承载和承担更多。所以我们可以说他清,但是内在却缺仁,缺大仁大义,这里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那么我们接下来看,孔夫子是如何形容宁武子的“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说他的智慧,很多人是可以做到的,是可以达到的。邦有道,有所建树,有所作为,只要你有才能有智慧,都可以做到,但是其愚不可及也,他在别人眼中看到的这种愚笨,很少人可以达到,做不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