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尹默进行书法探索和创作70余年,发表多部书法普及著作,对笔法、笔势和笔意进行了详细精要的论述。他从事教育事业长达25年,在他的学书经历和教育经历中蕴含着丰富的书法教育思想:碑帖兼融、以勤为径,广博专精、独树一帜,既掌握了纯熟的书法技法,又重视学养,追求技道双修的境界。其书法教育思想对当代的书法教育事业具有正确、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书法艺术的普及。
沈尹默为浙江吴兴人,系我国近现代著名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沈尹默在书法上广博专精,被称为“民间书法大家”。在书法创作上,他碑帖兼收,篆隶楷行草皆通,尤工楷行草。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他撰写多部书法理论著作,是中国现代书法史上第一个总结传统书学方法的人,为书法普及做了很大的贡献。在书法教育上,其书法教育思想极为丰富与深刻,紧扣书法之“法”的核心——笔法,在用笔方面纠前人之失。科学性和实用性是沈尹默书法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目前,人们对沈尹默的研究多集中于学书理论的研究,对其书法教育思想的研究较为零散。立足当今的书法教育现状,沈尹默的书法教育思想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注,以促进书法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沈尹默的书法教育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传统,把握精髓笔法、笔势和笔意是传统书法之要,沈尹默认为好的书法应当兼备这三者,以表现书法区别于写字的空间性(以笔法为要)、时间性(以笔势为要)和精神性(以笔意为要)特征。在这三者之中,笔法是千百年来书家总结而流传下来的学书必守的规律,是书法的精髓。沈尹默紧抓笔法这一精髓,强调法度的重要性。反映在论述顺序上,他首论笔法,强调中锋行笔;再论笔势,因势利导;形势已得,最后论笔意,意在笔前。 (一)笔法 笔法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执笔法、运腕法、行笔法。其中,执笔法和运腕法是笔法的核心,以实现中锋运笔。 执笔是笔法的基础,学书必先掌握正确的执笔法 自古以来,流传的执笔法有很多:单钩法、双钩法、握管法、撮管法、捻管法、拨镫法、回腕法等等。沈尹默根据手腕的生理结构和毛笔的特点,沿用了由“二王”传下来的五字法,即擫、押、钩、格、抵,并将之与碑学一路的“指掌腕相配合”融为一体,得出五字法的精髓: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沈尹默对五字法极为推崇,强调要把握五字法的精髓,同时他又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五字法:“执笔五字法,自然是不可变易的定论,但是关于指的位置高低、疏密、斜平,则随人而异。”[1](P36)也就是说,握笔的位置可依个人习惯而定,不必死守。依据五字法来看其它的执笔法:因为指专管执笔,它常是静的,而拨镫法即转指,不可取;执笔应当利于运腕,而“回腕高悬”不利于提按起倒,也不可取。因此,初学者需要用“执笔五字法”来规范书写,打好基础。 运腕是笔法的先导,以达到调锋的目的 运腕是动的,所以沈尹默主张学书必先悬腕,让腕能够灵活地运动。他对黄庭坚的“腕随己左右”解释道:首先要悬腕,但并不是手肘从头到尾都要离桌,比如小楷就不用完全悬腕。这需要与“小字悬腕或枕腕,大字悬肘”的说法区别开来。沈尹默认为把悬肘和悬腕分开讲是一种偏见,主张腕肘并起和掌腕肘的配合,掌竖腕平,然后肘才能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活用。“枕腕书小字”是普遍的说法,但是枕腕把腕给架起来了,必然会影响腕的灵活运动,可见沈尹默不赞成枕腕确有道理。沈尹默认为练习悬腕是手指、手掌、手腕、手肘、肩膀等各个身体部位融为一体的过程。先照着五字执笔法做到指实掌虚,执笔稳定。接着,掌不仅要虚,还要竖起来。掌竖,腕才能平。做到掌竖腕平之后,肘才能竖起,肘比腕要悬得高些,腕肘并起。执笔运腕的同时,提笔不宜过高,放松肩膀,让全臂能灵活往来。初学者可按照这样的方法练习悬腕,下一番苦功夫,以免日后遭受不能悬腕的苦。 运笔是笔法的关键,其中中锋又是运笔的关键 沈尹默抓住中锋这一主要法度,提出“笔笔中锋”论,把“中锋”视为书法中的根本大法,认为笔笔中锋,点画才能圆满可观。为了达到“笔笔中锋”的要求,沈尹默指出,以“提按结合”来不断地调整偏离的笔锋,回归中锋。他形象地用走路“才踏便起,起行复踏”,比喻“提按”不可分离。后又增加起和倒两个动作,来保持丰富笔势下的中锋行笔。关于中锋,古人也多有谈及。丰坊在《书诀》中谈到:“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没,必以正锋为主,间以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蔡邕《九势》曰:“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丰坊的“一毫不可侧”和蔡邕的“藏头护尾”,指的都是篆法。而沈尹默将中锋扩展至所有书体,则有了“笔笔中锋”论。作为书法教育思想,偏执中锋虽然忽视了书法技法本身的灵活性,但却突出了中锋运笔的重要性,可以避免学书者极端化的个性发挥和无根基的创新。 (二)笔势 古人常把“法”与“势”混为一谈,沈尹默从永字八法讲起,为我们分清了笔法和笔势。笔法是任何一种点画都必须共守的根本方法,不可变易;而笔势是一种单行规则,是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比如永字八法就是笔势。笔势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其变化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成就了作品的姿态万千,形成了各家书风,展现着书法的艺术性和生命力,可见笔势的重要性。沈尹默将笔势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1)他强调笔力对笔势的重要性,“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笔力表现的不同,才有了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的变化,令笔势的美质各异。(2)在形与势之间,沈尹默将“势”放在前面,因为间架结构因势相生,外在的形必须顺应势,使其形势相互映带,自然地将“避就”“顶戴”“穿插”“向背”等方法融会贯通。沈尹默的法书气势连贯、满含音乐的节奏,其小楷与小行书的用笔提按丰富细腻,结体生动多姿,正源于对“势”的重视。若反过来,注重字的间架结构,但忽视笔势的特点与表现方式,必单调死板,如同木偶。因而,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不应该再忽视笔势的教学,教师需要在学生熟练用笔后,引导他们通过外在的形去发现高低错落的势。 (三)笔意 笔意是“在笔势进一步相互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1](P63)。沈尹默将笔意归于“巧”,这个“巧”不是“熟能生巧”,而是“心灵手巧”,即心中巧思,心中有法,手执自如,布置合宜。要使作品有意趣,必先将笔法融汇于心,落笔前预想形势,运笔时涩快重轻相配合,于稳中求异求变,方能得势之巧,笔笔生意。从沈尹默的形神论来讲笔意,他强调神采的重要性——“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汉字起源于自然万物的形态,书法的神情意趣也当是自然天成的。书法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并非刻意,而是自然地得势,使得一平画亦能纵横有象,故,书法教学中应避免过分拘谨的用笔和教条的法度。然而,沈尹默并非片面紧抓神彩,而是提出“学书总是先从形质入手的,也不可能有无形质而单有神采的字,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1](P112-113)若没有正确的执笔法,没有笔势随意往来的功底,是不可能通过单纯追求意境创作出神品的。正如沈尹默也是从横平竖直的练习,渐渐地以诗人气质汲取传统书法艺术的精华,才创作出了取意自然,富有审美意趣的作品。在书法教育中,教师要渗透审美教育,在审美观上注意“神”这一审美形态的教育,还有书法审美修养、书法审美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学会透过“字形”感悟“神采”。在书法学习中,初学者当勤加练习,学思结合,逐渐感悟书法的意趣。 二、博约相辅,碑帖兼融沈尹默临汉魏六朝诸碑帖,不以爱习为取舍,在反复对比研究中发现和总结各家特色,后专攻“二王”,形成典雅的书风。沈尹默博学与专攻的书法教育思想,可融入书法教学过程之中。 (一)各路碑学与“二王”帖学 沈尹默崇尚“二王”帖学,但他对自己取法北碑的经历并未否定,而是对碑学持一个辩证客观的态度。一方面,他保留了北碑书法中劲健、朴拙的美,把这种美融入帖学;他还把学碑的经验传授给初学者,向他们推荐适合临习的碑,教他们感受碑的优点。另一方面,他对碑派的“卷毫”“裹锋”等根本大法提出了批评,不断完善自己的书学理论。沈尹默研究帖学,对“二王”的“内拓外擫”进行了形象化阐述,并提出“先学內擫,再学外拓”的主张,很有见地。先用内擫法,静气凝神练骨力;再学外拓,就能疾缓涩滑配合着使用,而不致流于狂怪。沈尹默在论述“內擫”和“外拓”时,已经从“二王”笔法的特定涵义中扩展延伸,涵盖了碑、帖的内涵。可见,沈尹默融合碑帖之意也印证着其“学书不可株守一家”的主张。以学王来说,可以从赵孟頫等传授王氏笔法的诸名家那里寻找窍门,求同存异,以弥补现存“二王”遗迹的短处,但是不能从赵求王,因为赵孟頫有个人的习气。沈尹默的这些见解,对书法的“师古”与“变古”有指导意义,也蕴含着回归正统、科学地学习书法的教育思想。 (二)现代帖学 沈尹默通过中锋融通碑帖,他常以碑学的技巧论帖学笔法,以写帖之法写碑,将秀美与壮美相结合,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现代帖学。在碑帖之间,沈尹默主张学帖有他的原因,“因为一经刻过的字,总不免有些走样,落笔处最容易为刻手刻坏,看不出是怎么样下笔的。”[2](P34)故,沈尹默主张,从帖学中观察“下”笔,揣摩用笔,了解笔法的相同之处和笔势笔意的相异之处。这也启发教师,可以引导学书者观察下笔之处,寻得用笔的精髓,必定令学书者获益良多。碑与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我们应根据个人及历史条件的不同持有科学理性的态度。如今碑、帖相融已渐成趋势,简单判定沈尹默抑碑扬帖并不恰当,应看到的是沈尹默提倡回归帖学的意义,促进帖学的创新。王羲之将秦汉篆隶的笔法之妙融于真行草中,自成一家;沈尹默得其精髓,在各种书体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当代书法家还可以继续探索、实践,在继承传统帖学中吸收碑学进行发展创新,中兴现代帖学,在自身创新中找到与世界接轨的“审美共识”,让书法文化走向世界。 ![]() 三、书以学养,技道双修沈尹默广博专精,广博是指他不仅书法上遍临百家,集众家之所长,而且涉猎广泛,既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学者;专精不是指他尤擅某位名家的法书,而是指他书法理论与技法实践皆有所成。沈尹默因其广博得以形成个人风格,因其专精才得其书法理论研究的深度。 (一)转益多师,刻苦钻研 沈尹默无师却转益多师,这一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的地方。沈尹默说曹雪芹是他的诗词老师,“碰到书中什么人作诗,我就用手指随便遮住诗句中的一个字,考考自己:要是我是他(她),我该用什么了?”[3](P147)推之学书,依照这位书法家的风格,来猜想毁损的碑迹,这算是“触类旁通”,必能学其精髓,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沈尹默甚至以初学者为师,创设性地提出初学写字者意见的重要性,认为初学者对于书法上各种问题的看法成见较少,能令学书者有新的发现和发展。所以,学书者应当有“见贤思齐”“闻过则喜”的品质。沈尹默无师自通,因为学艺既要有专业老师领路入门,更要有个人的钻研精神,需要博览名迹、不断开拓眼界,以救未尽之趣。早年,沈尹默临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一临就是好几遍,这是求精而非守株。因为只有在反复读帖、精准读帖的基础上多写多练,才能慢慢掌握它的间架、用笔和神韵,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这也是学习书法所必需的精神。到了晚年,沈尹默眼疾严重,他总是在光亮处看帖,记住点画用笔,再按记忆临摹、改正。这样临帖,比起一笔一划临摹,更能做到学思结合、笔意连贯。像沈尹默这样,对书法每个细节反复研究的认真和执着,是每一个学书者当有的态度。只有拥有这样殉道式的诚心,才能技道双修。 现在的书法教育,学生多是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书法知识和技巧,普遍缺乏积极主动思考的精神。书法教学和语数外一样,也应该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书法教师应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感悟书法;学书者自身也应该在平时多练多思,对书法积极探究、感悟,不断融入书法,热爱书法,在书法中找到自我。 (二)以深厚学养,由技进乎道 沈尹默是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大家。他常以书入画,书写自己的诗作送人,不仅得心应手,还造就了书画意境相通、个人诗书情感相融的美好境界。这样的境界来自于沈尹默自身学养的积淀,也就是学识和修养。学识来自于个人的积累。因为沈尹默饱读诗书,他的书作才洋溢着独有的书卷气,难以复制。修养性情也就是沈尹默说的“个人特性”,展现出个人和时代的精神面貌。他把“个人特性”看做书家成功的三个要素之一,自己也孜孜追求。沈尹默把书法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学书以修身养性、读书阅世,传达真性情,也只有怀抱这样的心境才有可能创造神品。学养为书法注入灵魂,但是也离不开技法的依托。沈尹默对技法的重视,既是出于普及书法的思想和实用的主张,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书法艺术、传达个性,最终“由技入道”,即他说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当今学校书法教育中,教师应不断开拓学生的眼界,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学书者要端正对书法的态度,提升自己的学养,写出典雅清正又具有深厚文化意味的好书法。 四、科学施教,知行合一沈尹默丰富的教育经历使他能拥有相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从教育者的角度推广书法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沈尹默普及书法的思想,有助于发展学校书法教育和推进书法在艺术层面上的发展。 (一)言传身教,育人为本 有人问他怎样教书,他答道:“教书不背教条,只给学生多举实例,多给他们启发。”[3](P148)沈尹默便是这样亲身实践的。在书法教育上,他言传身教,结合作品实例让学生感受用笔、了解章法,让学生有更真切的体会。他向学生表演执笔之法、运笔之法,边写边解释,深入浅出;他喜欢在课余同学生探讨书法,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他“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开列适合他们的书法帖目。他用自己的独特方法,帮助学生把握书法学习的要点。比如“手把手”和“腕触腕”的方式,沈尹默的再传弟子屠新时,将这种方式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长期运用,对初中级阶段的学书者非常有效,让学生感受落笔、运笔、收笔时的提按转折,感受难以言传的悬腕和运腕的正确方法。沈尹默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因为他认为“搞教育者,教育学生成人也。”[3](P12)书法本就是重“意”轻利的艺术。沈尹默认为,学书能养成敏锐而凝静的头脑,好的书法可以传播思想。而现在的书法教育太过功利,更需要教师以育人为本,在言传身教中进行人文熏陶。 (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沈尹默提出“善书者”与“书家”的区别。书家必精通八法。料想,“书家”学习书法和“善书者”的不同在于:书家除了勤练书法,必定对书法理论有所学习和钻研,才能熟悉笔法精要,合乎法度。可见,书法学习中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重要性。学书需要理论的指导和辅助,学习书法当通读理论并研究作品,并在实践中细心考核。沈尹默为了去俗取雅,读包世臣的《艺舟双楫》,悬腕把笔;在实践中反思包世臣和康有为对北碑的过分推崇。后来,他深入研究“二王”,补充王僧虔《笔意赞》所言学王之法的不足,提出“要先弄清楚什么是王字,其次要弄清楚王字的遭遇如何,……然后去学”。[2](P46)推之于书法学习,初学者应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书法史,了解碑帖的精华、演变过程、重要影响,领悟前人的学书经历,才能得其精华、扬长避短。在学书实践中边练边思考,回过头来,往往能对书法理论获得新的解读。沈尹默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整理总结书法理论,给学书者以启发。他不主张勾勒描摹,也不主张用九宫格纸写字,因为这样会影响个人运笔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最好一开始就临摹,一点一画仔细读帖,手脑并用,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就能逐渐将前代书家的笔势笔意和自己的手脑融合,活用笔势笔意,把自己的真性情融入进去。 (三)书法与社会实践合一 书法与社会实践合一,实际上就是指沈尹默的书法普及思想。如今重提书法普及,应致力于学校书法教育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在学校书法教育上,我们正缺少书法教育理论来指导行书楷书的教育工作与书法学习。沈尹默的书学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他又致力于简化字的创作,顺应时代的潮流,符合小学书法教育的需要,也是书法艺术寻求突破的好机会。在书法艺术发展提升层面,现在书法与经济联系,与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脱节,当代书法家被摆到经史子集的“集部”这一末流,所以,重提沈尹默的书法普及思想,规范学问,出经入史,提升文化品位,尤为急迫。王岳川教授将书法提到“走近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4](P34)的高度,与沈尹默的主张十分契合。社会需要书法,书法艺术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沈尹默曾创建书法组织,推进和研究书法教育,现在社会也需要更多权威性的书法组织引领主流,以正书风。书法是一种文化,是中国的,也应走向世界,由此,才能让中华书法获得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在跨文化对话中展现特有的辐射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