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黄的医疗保健功效

 田守国 2023-02-24 发布于山东

    鲜地黄清热生津、止血;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补血滋阴、填精益髓

常见的中药材,炮制后可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还可应用于保健品中

脾胃虚弱,湿邪停聚于脾胃,进食减少,腹部胀满,大便稀者忌用

中药介绍

鲜地黄

鲜地黄(Fresh Rehmannia Root)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块根。

用于治疗热病伤阴,吐血,咽喉肿痛等。

生地黄

生地黄(Unprocessed Rehmannia Root)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

用于治疗温毒发斑,舌绛烦渴,骨蒸劳热等。

熟地黄

熟地黄(Prepared Rehmannia Root)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的炮制加工品。

用于治疗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腰膝酸软等[1-2]。

主要药性

鲜地黄

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

生地黄

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

熟地黄

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1]。

产地选材

生地黄主产于河南。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

鲜用即为鲜地黄,以粗壮、颜色红黄者为佳。

将鲜地黄缓缓烘焙至八成干,即为生地黄,以切面乌黑者为佳。

熟地黄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可炮制加工。

道地产区为河南古怀庆府地区,即现在的修武、武陟、温县、孟县、博爱等县区。是“四大怀药”(山药、牛膝、地黄、菊花)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优良。

秋季10月份,地上叶片逐渐枯黄,选晴天挖出根茎,抖净泥土,除掉须根,再根据不同炮制方法进行加工。

以块肥大、断面乌黑色、味甜者为佳[3-4]。

性状特征

鲜地黄

本品呈纺锤形或条状。外皮薄,表面呈浅红色。具有肉质,易断,断面皮部呈淡黄白色,木部呈黄白色。有轻微的香味,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

本品近似圆形或呈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呈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有不规则的横曲纹。切面呈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有黏性。有轻微的香味,味微甜。

熟地黄

熟地黄是生地黄的炮制品。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片、碎块。表面呈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地柔软而带有韧性,不易折断。断面呈乌黑色,有光泽。有轻微的香味,味甜。

生地炭

生地炭是生地黄的炮制品。本品形状近似生地黄,表面呈焦黑色,重量轻,质地疏松膨胀,外皮焦脆,中心部呈棕黑色并有蜂窝状裂隙。有焦苦味。

熟地炭

熟地炭是生地黄的炮制品。本品形状近似熟地黄,表面呈焦黑色,有光泽,比生地炭颜色更深[5]。

储存方法

鲜地黄放在阴凉干燥处或埋在沙土中,防冻。其他制品储存在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5]。

古籍记载

生地黄

《神农本草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珍珠囊》:“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

熟地黄

《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3]”

下一节:功效作用

参考文献(共11篇)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

李振吉.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展开全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02 16:57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本篇「简介」对您有帮助吗?

意见反馈

没有

很少

一般

一些

很多

鲜地黄清热生津、止血;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补血滋阴、填精益髓

常见的中药材,炮制后可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还可应用于保健品中

脾胃虚弱,湿邪停聚于脾胃,进食减少,腹部胀满,大便稀者忌用

中药介绍

鲜地黄

鲜地黄(Fresh Rehmannia Root)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块根。

用于治疗热病伤阴,吐血,咽喉肿痛等。

生地黄

生地黄(Unprocessed Rehmannia Root)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

用于治疗温毒发斑,舌绛烦渴,骨蒸劳热等。

熟地黄

熟地黄(Prepared Rehmannia Root)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的炮制加工品。

用于治疗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腰膝酸软等[1-2]。

主要药性

鲜地黄

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

生地黄

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

熟地黄

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1]。

产地选材

生地黄

主产于河南。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

鲜用即为鲜地黄,以粗壮、颜色红黄者为佳。

将鲜地黄缓缓烘焙至八成干,即为生地黄,以切面乌黑者为佳。

熟地黄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可炮制加工。

道地产区为河南古怀庆府地区,即现在的修武、武陟、温县、孟县、博爱等县区。是“四大怀药”(山药、牛膝、地黄、菊花)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优良。

秋季10月份,地上叶片逐渐枯黄,选晴天挖出根茎,抖净泥土,除掉须根,再根据不同炮制方法进行加工。

以块肥大、断面乌黑色、味甜者为佳[3-4]。

性状特征

鲜地黄

本品呈纺锤形或条状。外皮薄,表面呈浅红色。具有肉质,易断,断面皮部呈淡黄白色,木部呈黄白色。有轻微的香味,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

本品近似圆形或呈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呈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有不规则的横曲纹。切面呈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有黏性。有轻微的香味,味微甜。

熟地黄

熟地黄是生地黄的炮制品。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片、碎块。表面呈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地柔软而带有韧性,不易折断。断面呈乌黑色,有光泽。有轻微的香味,味甜。

生地炭

生地炭是生地黄的炮制品。本品形状近似生地黄,表面呈焦黑色,重量轻,质地疏松膨胀,外皮焦脆,中心部呈棕黑色并有蜂窝状裂隙。有焦苦味。

熟地炭

熟地炭是生地黄的炮制品。本品形状近似熟地黄,表面呈焦黑色,有光泽,比生地炭颜色更深[5]。

储存方法

鲜地黄放在阴凉干燥处或埋在沙土中,防冻。其他制品储存在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5]。

古籍记载

生地黄

《神农本草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珍珠囊》:“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

熟地黄

《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3]”

下一节:功效作用

参考文献(共11篇)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

李振吉.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展开全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02 16:57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本篇「简介」对您有帮助吗?

意见反馈

没有

很少

一般

一些

很多治疗功效

鲜地黄

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熟地黄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1]。

主治病证

鲜地黄

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

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熟地黄

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1]。

作用分析

生地黄

清热凉血

生地黄性寒,既可以清除营分、血分的邪热,又能止住邪热引起的出血,是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的重要药材。

适用于治疗温热病,邪热进入营分、血分,症见高热,烦躁口渴,神志昏迷,口干,舌色深红,温毒发斑;以及血热引起的多种出血,如吐血,鼻出血等。

养阴生津

生地黄性寒,入肾经,能清热养阴,生津润燥,适用于治疗阴血、津液不足,阴虚发热,症见骨蒸潮热(发热像潮汐一样有固定时间,热度就像是从骨髓中蒸发出来);以及温病后期,余热未完全清除,阴液受损,症见夜热早凉(夜间发低热,直至转天清晨热退身凉)。

本品味甘,质地润,还可用于治疗老年人津液亏虚引起的肠燥便秘等。

熟地黄

补血滋阴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质地柔润厚重,是补血的重要药材,用于治疗血虚诸证,症见面色黄而无光泽,心跳剧烈伴有心慌惊恐,眩晕,耳鸣等。

填精益髓

熟地黄主入肾经,尤其擅长滋补肾阴,常用于治疗肾阴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骨蒸潮热(发热像潮汐一样有固定时间,热度就像是从骨髓中蒸发出来),遗精,盗汗(入睡后异常汗出,醒后汗止),内热消渴(体内发热伴随多食多饮多尿等症状)。

本品入肝、肾经,可以补充体内的阴血和精气,促进骨髓发育,常用于治疗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引起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3,6]。

临床应用

生地黄

营血热证

治温热病,邪热进入营分,症见夜间发热较重,心烦失眠,斑疹隐隐可见,舌色深红,可配伍玄参、丹参、连翘、金银花、竹叶、黄连等。

治邪热进入血分,症见高热,烦躁口渴,身热发斑,斑疹颜色紫黑,吐血等各种出血,甚至神志昏迷,胡言乱语,舌色深红发黑,可配伍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玄参、大青叶、水牛角等。

血热出血

治血热引起的便血,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止,症见血色鲜红,伴有口干咽燥等,可配伍侧柏叶、生荷叶、生艾叶、栀子、黄芩等。

治血分热邪过于旺盛引起的吐血,可配伍牡丹皮、焦山栀、三七等。

治肠热便血,肛门灼热,痔疮肿痛,可配伍黄连、槐角、地榆炭等。

治血热引起的尿血,可配伍地榆、槐花、小蓟、大蓟、白茅根等。

热病伤阴,口渴消渴,热伤便秘

治热病损伤阴液,症见口干咽燥,烦躁口渴,饮水多,舌色红、缺乏津液滋润,脉象细而快,可配伍麦冬、沙参、玉竹、芦根、天花粉等。

治肺热灼伤津液,症见烦躁口渴,饮水多,可配伍天花粉、黄连、藕汁等。

治暑热伤阴引起的口渴,总想喝水,可配伍山药、黄芪、山茱萸等。

治内热消渴,可配伍葛根、天花粉、黄芪、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太子参等,也可用鲜地黄汁配藕汁、芦根汁等一起饮用。

治热病损伤阴液引起的便秘,咽干口渴,可配伍玄参、麦冬等。

虚热证

治阴虚内热,症见骨蒸潮热(发热像潮汐一样有固定时间,热度就像是从骨髓中蒸发出来),可配伍知母、地骨皮、牡丹皮等。

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完全清除,症见夜热早凉(夜间发低热,直至转天清晨热退身凉),可配伍青蒿、鳖甲、知母等。

治肺阴不足,症见干咳,咽燥,咯血,可配伍人参、茯苓、白蜜等。

熟地黄

血虚证

治血虚引起的面色黄而无光泽,头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或闭经,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止等,可配伍当归、白芍、川芎等。

治血虚引起的心跳剧烈伴有心慌惊恐,可配伍远志、酸枣仁等。

治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止,或非经期阴道异常出血,可配伍阿胶、艾叶等;治月经量少或月经不调,可配伍当归、白芍、荆芥炭、山茱萸等。

治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白而无光泽,乏力,精神倦怠,可配伍人参、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等。

治血虚引起的胎动不安,可配伍人参、川续断、当归、黄芩等。

肝肾阴虚证

治肝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耳鸣耳聋,骨蒸潮热(发热像潮汐一样有固定时间,热度就像是从骨髓中蒸发出来),盗汗(入睡后异常汗出,醒后汗止),遗精,内热消渴(体内发热伴随多食多饮多尿等症状),可配伍山药、山茱萸、牡丹皮、知母、黄柏等。

治肝肾精血亏虚引起的须发早白,可配伍何首乌、枸杞子、菟丝子、牛膝等。

治肝肾不足,肾精亏虚引起的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可配伍龟甲、锁阳、狗脊等[4,6-10]。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生地黄有增强免疫、促进造血、降血糖、降压、抗胃溃疡、止血、抗骨质疏松、抗炎、保护神经、保肝、镇静、保护胃黏膜等药理作用。

熟地黄有促进造血、降血糖、增强免疫、抗骨质疏松、强心、改善脑血流量、降压、降低胆固醇、利尿、抗炎、镇静、止血、抗甲状腺功能亢进、抗溃疡等药理作用[3,6-9]。

鲜地黄清热生津、止血;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补血滋阴、填精益髓

常见的中药材,炮制后可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还可应用于保健品中

脾胃虚弱,湿邪停聚于脾胃,进食减少,腹部胀满,大便稀者忌用

中药介绍

鲜地黄

鲜地黄(Fresh Rehmannia Root)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块根。

用于治疗热病伤阴,吐血,咽喉肿痛等。

生地黄

生地黄(Unprocessed Rehmannia Root)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

用于治疗温毒发斑,舌绛烦渴,骨蒸劳热等。

熟地黄

熟地黄(Prepared Rehmannia Root)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的炮制加工品。

用于治疗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腰膝酸软等[1-2]。

主要药性

鲜地黄

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

生地黄

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

熟地黄

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1]。

产地选材

生地黄

主产于河南。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

鲜用即为鲜地黄,以粗壮、颜色红黄者为佳。

将鲜地黄缓缓烘焙至八成干,即为生地黄,以切面乌黑者为佳。

熟地黄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可炮制加工。

道地产区为河南古怀庆府地区,即现在的修武、武陟、温县、孟县、博爱等县区。是“四大怀药”(山药、牛膝、地黄、菊花)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优良。

秋季10月份,地上叶片逐渐枯黄,选晴天挖出根茎,抖净泥土,除掉须根,再根据不同炮制方法进行加工。

以块肥大、断面乌黑色、味甜者为佳[3-4]。

性状特征

鲜地黄

本品呈纺锤形或条状。外皮薄,表面呈浅红色。具有肉质,易断,断面皮部呈淡黄白色,木部呈黄白色。有轻微的香味,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

本品近似圆形或呈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呈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有不规则的横曲纹。切面呈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有黏性。有轻微的香味,味微甜。

熟地黄

熟地黄是生地黄的炮制品。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片、碎块。表面呈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地柔软而带有韧性,不易折断。断面呈乌黑色,有光泽。有轻微的香味,味甜。

生地炭

生地炭是生地黄的炮制品。本品形状近似生地黄,表面呈焦黑色,重量轻,质地疏松膨胀,外皮焦脆,中心部呈棕黑色并有蜂窝状裂隙。有焦苦味。

熟地炭

熟地炭是生地黄的炮制品。本品形状近似熟地黄,表面呈焦黑色,有光泽,比生地炭颜色更深[5]。

储存方法

鲜地黄放在阴凉干燥处或埋在沙土中,防冻。其他制品储存在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5]。

古籍记载

生地黄

《神农本草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珍珠囊》:“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

熟地黄

《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3]”

下一节:功效作用

参考文献(共11篇)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

李振吉.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展开全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02 16:57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本篇「简介」对您有帮助吗?

意见反馈

没有

很少

一般

一些

很多

治疗功效

鲜地黄

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熟地黄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