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性通人性

 家有学子 2023-02-24 发布于甘肃

笔性好比人的性格,因人因时而异。

笔性主要比喻使用毛笔的灵活性,包括对提按、使转、起收、连断、呼应等具体技法的熟练掌握以及运笔节奏的掌控。

我们说一个书家的笔性如何如何好,一方面源于天赋造化,对毛笔的理解、运用自有擅长,另一方面,也是靠后天的勤奋修炼所得。

一个笔性好的书家,书法一定好,但反过来说,一个书法了得的人,不一定笔性就一定好。通俗的理解,笔性如同一个人游泳的水性,水性好不一定就是游最快、最好的,书法亦如此。

譬如说,黄庭坚与米芾,论笔性,米芾在山谷之上,但两贤书法各有千秋,黄山谷以功力深厚支撑,强劲的笔力之下,真、行、草诸书体皆了得,即便蝇头小楷也如大字气象,尤其草书笔走龙蛇,气势连绵、起伏跌宕,恢弘磅礴;而米芾则以笔性灵活善变著称,笔性八面玲珑。而且米芾的擅长书体是行书,可以说他在特定形制下的书法,如一些尺牍、册页等可谓精美绝伦,这是黄庭坚所不具备的。然米芾写大字就显得笔力不足,他的洒脱不羁个性在大字的字里行间,暴露了精致不足,显得轻、飘、甚至狂、野,这一缺陷尤其在他的大字草书作品中更为突出。

人无完人,字无完美。

有人评论黄庭坚的书法不可学、不好学、学不得,首先我们要懂黄庭坚,然后我们才知道学什么。

也有人说米芾的笔法是学谁的,谁又是学谁的,米芾在“二王”面前如同丫鬟。的确,书法笔法有嫡传,但其实,就具体笔法的技法相传而言,实在没必要寻根究底,因为具体笔法技巧,即笔性皆因人而异。米芾他根本就是按照自己的笔性诠释“二王”。

米芾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最懂笔法、笔性,至少可以说是宋以来最懂“二王”的书家。在留世的王献之书法作品中,就有许多件出自米芾之手,这是有据的事实。如果说王献之继承了父亲的笔法,父子不同的一面也就在于两人的笔性不同。这恰恰是有别于他父亲笔法的东西。同样,米芾懂得王献之的笔法、笔性,所以他模仿王献之的书法是轻车熟路,非常顺手。

从这个意义来说,笔性通人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