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三及第为什么叫三及第?

 一葉一如来 2023-02-24 发布于广东
(来源:梅州日报,作者:丘桂贤)
图片

“三及第”是一道汤,是梅州人早餐腌面、腌粉的标配汤,主料有三样,即猪肝、粉肠和靓肉,另配枸杞叶或其他青菜。“三及第”汤名的寓意十分明显,就是希望子女都能学业有成,个个科考及第。那么,这“三及第”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图片

其实,这与杀猪有关。旧时,养猪是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如果家里有学子的话,更须养猪来支撑学子的学业。宰杀猪,俗称“池猪”。杀猪的程序首先是进刀放血,然后是热水烫和刮毛,最后是把猪吊起来开膛破肚。破肚时,刀进则内脏(称“下水”)落地。随着内脏落地,屠夫的宰杀任务也就快完成了。这时,精明的屠夫会割几块上等肉,再从掉落地上的内脏中切一些猪肝和粉肠,要求主人煮汤或煮米粉做点心。杀猪是体力活,此时的屠夫得到主人的款待。

图片

本来,开膛破肚时内脏掉落地是很自然的事,但对于正供养学子读书的主人来说,联想到“落地”便会心里不自在。落地,“落第”也。作为“下水”的猪肝和粉肠都是“落地”者,却又是好食料。把“落地”改称“及地”,谐音“及第”,这是极为有趣和极有意义的改称。如此改动,一语双关,大吉也。虽然“靓肉”不属落地之物,但久之,人们也将其与猪肝、粉肠一并笼统地称为“三及第”,如此上等的靓肉反而要攀附内脏“及第”的美名了。顺便指出,这里所选的粉肠是白粉肠,即靠近粉肠头、切开后呈乳白色的一段粉肠。白粉肠内部无需仔细清洗,外面稍作清洗即可食用,而切开后内部呈黄色的粉肠是含胆汁的苦粉肠,这部分粉肠需清洗内部后方可食用。

图片

屠夫吃上味美的“三及第”,也会讲吉利话,祝主家红红盛盛,祝学子个个都科考及第。

古时,“及第”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明清以后则是指殿试前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但民间“及第”的概念仍然从古,通常指中了进士。

图片

随社会的发展,饮食业发生了变化,梅州早餐的腌面、腌粉也不断兴起,其所标配的“三及第”汤也逐渐被人所知,所爱。可以看出,“三及第”这样的菜名寄托着人们对学子读书取得功名、出人头地的希望,也反映了客家社会崇文重学的风尚。

图片

简言之,这里的“及第”是避讳“落地”。“三及第”一称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而并非出自某状元、进士或名人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