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诗经》—— 探寻中国古人的诗与远方

 海曲上人 2023-02-24 发布于山东
文章图片1

引言——赏读《诗经》的意义

(一)读《诗》明诗。

《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应该先有个轮廓性的认识。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中国最古老的诗歌。

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距今约3000年前),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中期(距今约2500年前),上下跨度约五百多年。据传,周代诗歌最初约有3000多篇,经精选汇编而成305篇。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为有源头活水来”。由此开始,中国就成了诗歌的国度,开启了“诗与远方”的漫漫长路之旅。继而,《楚辞》《汉乐府》诗》《宋词》《元曲》,直至明清小说,生生不息,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直至今天,繁衍出千姿百态的文学样式,千姿百态的诗歌形式。这就是中国的文脉。这就是中国的文化自信。

我认为,喜欢读诗的人,喜欢写诗的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应该对中国诗歌的祖宗、对中国文学的祖宗抱以崇敬之心,应该对《诗经》有所了解。

文章图片2

2.《诗经》生长于黄河流域。

《诗经》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现今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这是上古时期中国最富饶的地区。《诗经》的产生,无可辩驳地证明,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祥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根,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这是无可置疑的。其他地区的文化都落后于中原地区。

为什么中原地区的文化最先发达呢?因为,我们的祖先炎黄二帝工作生活战斗繁衍在这个区域,掀开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篇章,即农耕文明。尧舜禹工作生活战斗繁衍在这个区域,掀开了中华文明的第二篇章,即政治文明。

然后,才有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都是以这个区域为中心,繁衍了五千年中华文明。

所以说,黄河流域,名副其实是中华文明的摇蓝。

譬如太行山地区,有神农尝百草,制耒耜,播五谷,开创农耕文明的文化积淀;有女娃斗黑龙,化精卫,衔木石,填沧海的文化积淀;有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的文化积淀;有羿神射日救苍生的文化积淀;有愚公移山的文化积淀,等等。这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根。

所以,我们生长在三晋大地的人群,都遗传着有祖先的文化基因,具有“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大无畏精神。虽然经过数千年沧桑岁月的洗礼,这种奋斗精神一但被激活,就势不可挡,力拔山,气盖世。

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就是这样,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

抗战歌曲《太行山上》,原歌名是《太行山上打日寇》,歌词是: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

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地区民族精神最真实的写照。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彻底赶跑了日本帝国主义。

我们的祖先特别眷顾他的子孙,不仅留下非常优秀的精神资源,还留下那么多优质矿产资源,还留下这么好的自然环境,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没有大的自然灾害。这真是得天独厚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己的祖先呢?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己的家乡呢?有什么理由不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呢?

我们非常骄傲地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太行山上,成长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成长起白求恩式好医生赵雪芳,成长起一大批功劳卓著的建设者、企业家,成长起著名作家赵树理、赵瑜、葛水平,成长起90后优秀大学生宋玺等等。他们是当代太行山文化的优秀代表。

3.《诗经》成书于春秋中期。

距今约2500年前,《诗经》被汇集成册,起初叫做《诗》或《诗三百》。据传,尹吉甫曾采集、编篡《诗经》,孔子曾编订《诗经》。

4.《诗经》是周王室“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治国理政思想的突出体现。

《诗经》按其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风格、不同功能,分为风、雅、颂。

4.1.《颂》,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大部产生于西周早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这是被当时的统治阶层认为最神圣的经文(乐章)。

4.2.《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时期仅存的史诗。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中的各类不同政见者,有史诗作者,有祭祀乐歌作者,有宴会乐歌作者,有对现实政治不满的作者,他们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这部分诗就有了文人雅士的味道了。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独特部分。《尚书》记载,《豳风·鸱鸮》(音:bin彬风.chixiao赤啸,即猫头鹰)为周公旦所作。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洛邑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以后。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4.3.《国风》160篇,占《诗经》总数百分之五十三还多,大部分为民间所作。

《风》出自各诸侯国的民歌、民谣,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的心声,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这部分诗生活气息非常浓郁,也是《诗经》中生命力最旺盛的一部分。

5.采诗制度。

采诗观风是先秦时期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制度。采四方风俗以观民风,采诗之官称之为“风人”或“行人”。

周代开始设采诗官。采诗人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木铃铛)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听民声、知得失的施政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这种采诗制度,是周王室深入了解社会底层状况的一项重大创举。现今的文学采风、新闻采访采编等制度,就是周代采风制度的延伸。

6.献诗制度。

周代有一种“以美为谏”的献诗礼俗。二《雅》中的颂美诗,无论是述史、颂祖还是颂时王,这些诗篇的创作都是以某种教育意义为宗旨的,即作诗以为讽谏。自周初制礼作乐时起,周代献诗制度就形成了一种“以美为谏”的现象。即在赞美、歌颂中隐含讽喻,和风细雨地给天子、国君提出建议。这就给持不同政见者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的机会。就比如人体内产生了胀气浊气,必须要有一个通道排出去,或者从呼吸道排,或者从消化道排。否则,就容易憋出毛病来。

如《卷阿》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的献诗现象,它是周代献诗制度的标本。

总之,《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集。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有祭祀神鬼的乐章;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有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文章图片3

7.对《诗经》发展贡献最大的历史人物。

一是周武王。

周武王是开启朝野诗风第一人。

  周王室是采诗、献诗制度的制定者、推行者,同时又是诗歌作品的欣赏者、评判者,甚至是诗歌作品的创作者。王权的力量,掀起了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诗歌浪潮,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激活了诗与远方的亢奋。可以想象,一年一度的全民性的作诗、吟诗、歌咏大赛活动,持续了几百年。哪个国家有过这样的文化普及奇迹呢?独一无二啊!

所以说,周王室是中华诗歌文化的奠基者、开拓者,是《诗经》成长的优秀园丁。

文章图片4

二是尹吉甫。

尹吉甫是编篡《诗经》第一人。据传,他曾做过采诗官,尔后又是《诗经》最早的收集、编篡者——太师。虽然仅收集了西周时期的诗,但他为《诗经》的收集、编篡开了先河,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同时,他还是西周末年军事家,曾与周宣王一起率军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他还是一名诗人,曾作《诗经·大雅·烝民》、《大雅·江汉》等。

文章图片5

三是孔子。
孔子是研究、推崇《诗经》的第一人。
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
1.对《诗经》的思想,概括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2.对《诗经》的特点,概括为:“温柔敦厚,诗教也”。即认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
3.对《诗经》的重要性,概括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
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讽刺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修练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

在先秦时期,即秦朝之前,《诗经》是上流贵族社会才能享受的精神奢侈品。

孔子对《诗经》的研究和弘扬,做出了重大贡献。
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可知孔子确曾为《诗》 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词流传下 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当代学者黎千驹概括孔子对《诗经》的六大贡献:
第一,整理《诗经》,从而使《雅》、《颂》各归其类。
第二,以《诗》为教,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诗教理论,这对于其后两千余年的诗歌教育、诗歌研究、诗歌创作等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对《诗经》内容的评论,形成了'思无邪'和'温柔敦厚'说,它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揭示了文学具有倾向性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文学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的多样性与主导性的关系。
第四,对《诗经》音乐的评论,体现了孔子倡导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揭示了文学具有审美性质和特征的基本原理。
第五,对《诗经》社会功效的评论,提出了'兴、观、群、怨'说,这深刻地揭示了《诗经》的本质特征,也揭示了文学具有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的基本原理;开创了文学的'功用理论',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及其创作理论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六,倡导学习《诗经》要学以致用。
总之,《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关于《诗经》的评论,既揭示了文学理论中许多基本原理,也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批评。探讨孔子在《诗经》研究方面的贡献,对于研究中国文学理论史和文学批评史皆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编订《诗经》之后,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孔子推崇《诗经》的目的:为政治服务。为推行仁政服务。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文章图片6

四是汉武帝。

汉武帝是普及《诗经》的第一人。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尚书)《五经》被儒家奉为经典,《诗经》成为《五经》之首,即:《诗》《书》《礼》《易》《春秋》。

从大汉王朝开启了以《四书》《五经》教化天下的汉文化普及历程,用封建礼教一统天下,久久为功,维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

秦始皇奠定了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汉武帝则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思想文化基础。历史的安排,秦皇汉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明的奠基者。

  由此,我才读懂“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这句名诗的真正内涵。世纪伟人“登泰山而小天下”,他一生追求的宏愿是“改造中国与世界”,实现“环球同此凉热”是他毕生追求的诗与远方。

(二)读《诗》明史。

《诗经》,反映了周初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故事,有的长诗中,甚至是多个故事。因为,它是拿给周天子看的。周天子要通过采诗、献诗、诵诗的途径来听取各诸侯国、各阶层的声音,了解国家治理的情况。所以,《诗经》虽然使用了赋、比、兴的表形式,但基本是写实的手法,类似美术中的素描,类似电影中的纪录片,是周代的一部故事大全,是周朝社会非常生动的历史写照。所以,通过读《诗》可以再现周朝各地的真实历史状况。

文章图片7

故事一:西伯戡黎。
《西伯戡黎》选自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该文是在周文王战胜黎国之后,殷商王朝的末代君主纣王与其贤臣祖伊的一段对话。

商书·西伯戡黎
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讫我殷命。格人元龟,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弗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
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祖伊反曰:「呜呼!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

译文:
周文王打败了黎国以后,祖伊恐慌,跑来告诉纣王。
祖伊说:“天子,天意恐怕要终止我们殷商的国运了!贤人和神龟都不能觉察出吉兆。不是先王不扶助我们后人,而是大王淫荡嬉戏自绝于天。所以上天将抛弃我们,不让我们得到糟糠之食。大王不揣度天性,不遵循法律。如今百姓没有谁不希望大王灭亡,他们说:'老天为什么不降威惩罚呢?’天命不再归向我们了,现在大王将要怎么办呢?”
纣王说:“啊哈!我的一生不有福命在天吗?”
祖伊反驳说:“唉!您的过失很多,又懒惰懈怠,高高在上,难道还能向上天祈求福命吗?殷商行将灭亡,要指示您的政事,不可不为您的国家努力啊!”

《史记》也记载:文王能“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父)、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西伯能遵从先人之法,继承祖先的业绩,礼贤下士,日益强盛……。殷纣王恐其不利于己,将其囚禁。在摆脱纣王的控制之后,周文王先后戡伐犬戎、密须、耆国、邘、崇侯虎等国,并自岐迁都于丰(今陕西长安县),为讨伐商纣、建立周朝奠定下了稳固基础。

  2006年,黎城县西关村发掘出西周古墓群,被考古界确认为古黎国墓葬。这为《西伯戡黎》的典故提供了准确的地理区位依据。

西伯戡黎在襄垣留有故事。
  《襄垣县志》载,襄垣商代属黎国。据传,西伯戡黎时,周文王和姜子牙的中军帐就设在襄垣县东南方的山头上,而其军队也驻扎在大山附近的村子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将文王驻扎的山头叫成了文王山、周王山,山下驻扎军队的村子叫成了西周、东周,把他喂马的地方叫成了马窑。

从《尚书》到《史记》的《西伯戡黎》,到黎城西周黎侯古墓群,又到襄垣、潞城交界处文王山、文王庙的传说,充分证实了《西伯戡黎》的准确性。

  西伯戡黎之战规模不算太大,但其意义深远。正是这一战拉开了兴周灭商的序幕,最终推翻了殷商政权,将历史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继戡黎、伐邘、灭崇一连串的动作之后,周文王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建立沣京(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既伐于崇、作邑于沣。”(《诗经· 大雅》语)接着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然而,在大功垂成之际,姬昌不幸死去。《尚书· 无逸》和《吕氏春秋· 制乐》都说,他享国50年,称王前立国43年。

文章图片8

故事二:武王伐耆。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叙述的是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国(即黎国,在今长治市西南)得胜后,班师回朝,在文王庙举行庆功宴的故事。简文中包含了周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吕尚父等人在酒宴中所赋诗文。
《耆夜》内含有诗歌五首——《乐乐旨酒》、《輶yóu乘》、《贔贔》、《明明上帝》和《蟋蟀》。
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耆夜》反映出了西周早期王室内煮酒吟诗的情景,说明上层社会确实是以诵诗为风尚。

【清华简】《耆夜》原文:
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太室。毕公高为客,召公保奭为介,周公叔旦为主,辛公[⿰言泉]甲为位,作册逸为东堂之客,吕尚父命为司正,监饮酒。

耆:一是指六十岁的老人。二是强横跋扈,作乱造反的将帅。

  目前,史学界对清华简记载“武王伐耆”的史实正在热烈讨论中。很多历史问题,争论了上千年,莫终一是。最后还得以考古来证实。

  清初学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二潞安府长治县:“黎亭在府西南三十五里黎侯岭上。相传黎侯所筑。”清乾隆三十五年《潞安府志·山川考》:“黎侯岭,在城西南三十里,有黎侯亭。今废。郡皆石山,惟此岭皆土。……黎水,出黎侯岭,北流至城西,俗名黑水河。与石子河合,西入漳水。”


我们知道,上党地区新石器时期,是炎帝神农氏部落的天下。从炎帝聚落地羊头山到五谷畦育谷遗址,从炎帝活动范围20余处相关地名到陵墓墓碑,从几十处炎帝古庙到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传说,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炎帝文化遗迹链。
黄帝时期,封炎帝后裔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
此后,尧帝之子丹朱又被封于上党地区。
传说中还曾有周武王封尧帝后裔于耆国(即黎国)的记载。

原长治县、长子县、高平县交界处有黎岭,又名黎侯岭、羊头岭,传说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上党建立耆国的地方。清光绪版《长治县志》记载:“黎侯岭,县西南三十里,黎泉出焉,有黎侯亭;诸山皆石,此独土山。”《竹书纪年》称:“炎帝,初国伊,又国耆,合称曰伊耆氏。”《尚书》则说,“耆即黎也”,

我们当地的遗址、遗迹,可以作为非常有力的佐证。今黎城县有黎侯古墓群。长治县建有黎都公园。潞城、襄垣交界处有一座文王山,山脚漳水环绕,山顶建有文王古庙,疑是文王戡黎后所建。或因潞地微子国曾是殷商封地,比干岭上建有“三仁祠”以纪念殷商仁臣微子、箕子、比干。西伯戡黎,继而武王伐黎后,为了宣示周天子主权,为了以《周礼》化人,而特在此风水胜地建筑文王庙。周朝崇拜“奉天承运”、“君权神授”理念。 古人在山头上建庙宇,一是证明隶属关系,是领地归属的烙印。二是布道。用以传播某种精神信仰,繁衍某种文化。

从纷繁的史料中,似乎反映出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俩,都曾经来过古上党地区,并留下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络印。
西伯戡黎,这一仗打在黎城、襄垣一带。
武王伐耆,这一仗打在长治县一带。

上述史料说明三个问题:
一是说明,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俩都来古上党地区打过仗。周文王这一仗打在周灭商之前,周武王这一仗打在周灭商之后。这两仗都与周朝的建立和政权巩固休戚相关。所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事件
二是说明,上党地区的黎国(一说炎帝后裔,一说尧帝后裔)还是很顽强的。正如孔子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是说明,上党地区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周戡黎伐耆,而后灭商,建立周朝。秦赵长平之战,而后灭六国,统一天下。李存勖三垂冈夹寨之战,而后建立后唐。中共上党战役,而后统一大陆。三千多年来,四次立国之战起于上党。
故事三:尹吉甫与山西。
《诗经》编篡第一人尹吉甫,曾在山西作官,曾在山西征战。
尹吉甫(前852—前775),西周时期房陵人(今湖北房县)黄帝之后伯儵族裔,尹国的国君,字吉父,一作吉甫,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甫。尹吉甫本姓姞,因被封于尹(今山西隰县),所以又称尹吉甫。尹吉甫仕于西周,征战于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等地。

据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周宣王时,平遥旧城狭小,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曾驻兵于此。筑西北两面,俱低。”又载:“受命北伐猃狁,次师于此,增城筑台,教士讲武,以御戎寇,遂殁于斯。”
尹吉甫被尊为平遥建城之祖。平遥至今保留有尹吉甫庙,尹吉甫点将台,吉甫街等纪念地。

尹吉甫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也是尹姓和吉姓共同的太始祖。尹吉甫是周宣王时的太师,西周时期著名的贤相,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因为是流传后世的《诗经》的总编纂者,所以又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吉甫奉周宣王命与南仲出征猃狁,获大胜,曾驻兵平遥。后又发兵南征,对南淮夷征取贡物,深受周王室的倚重。遗物有“兮甲盘”,曾有子伯奇、尹伯封。
尹吉甫晚年以国家社稷为重,忧国忧民,屡屡直言进谏规劝。但周幽王不但不纳谏思改,反而任用奸佞之人,做倒行逆施之事。尹吉甫气愤绝望之余,被迫辞职还乡,于78岁抑郁而逝。河北沧州、湖北房县等地均建有尹吉甫墓。

周宣王时,曾有诗《六月》赞颂尹吉甫“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诗经》中的历史故事层出不穷,是因史而诗的一部史诗。这里仅例举上述与长治、与山西有关的三例故事。

(三)读《诗》明理。

1.《诗经》为什么三千年不朽?

因为,《诗经》是纯天然无浸染的精神产品。

他的生命力正如胡杨一样,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

《诗经》的作者为佚名,已无法考证。但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却是名垂青史,万古不巧。

为什么《诗经》的生命力是永恒的。

我理解,因为,《诗经》没有哲学的教化。当时儒释道、诸子百家都还没有生长起来,只有甲骨卜辞、易经八卦在上层少数人中秘密使用。因为那是天机不可泄露。

所以,《诗经》不是门户之见,它是纯粹的文学,纯粹的史诗。它没有被任何学术流派所影响,是纯天然无浸染的绿色产品,散发着人性最纯真、最自然的光辉。是口感最纯正的精神产品,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正如孔子评价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在这里,我想对检验真理的标准谈点认识,供大家指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民是检验真理的最高标准。

历史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

《诗经》就是三千多年来,经得起人民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真善美。

所以,我们的诗人、文人,应该以《诗经》为榜样,努力创作千古不朽的文章。

2.广开言路,通则不痛。

周天子将《诗》的文以载道的政治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用《颂》来统一高层思想。

《颂》的功能,敬天地、祭神灵、祈先祖。统治集团都念一本经,用共同信仰统一高层意志,实现政局稳固。

如《惟天之命》:

“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译文:

想那天道的运行,美好肃穆永不停。

多么辉煌多光明,文王品德多纯净。

嘉美之德使我慎,我们永远要继承。

顺着我祖文王道,子子孙孙永力行。

——用《雅》来广开言路。

如《卷阿》:

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

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似先公酋矣。

尔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百神尔主矣。

尔受命长矣,茀禄尔康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纯嘏尔常矣。

有冯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岂弟君子,四方为则。

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庶人。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々萋萋,雍雍喈喈。

君子之车,既庶且多。君子之马,既闲且驰。矢诗不多,维以遂歌。

译文:

曲折丘陵风光好,旋风南来声怒号。和气近人的君子,到此遨游歌载道,大家献诗兴致高。

江山如画任你游,悠闲自得且暂休。和气近人的君子,终生辛劳何所求,继承祖业功千秋。   

你的版图和封疆,一望无际遍海内。和气近人的君子,终生辛劳有作为,主祭百神最相配。   

你受天命长又久,福禄安康样样有。和气近人的君子,终生辛劳百年寿,天赐洪福永享受。   

贤才良士辅佐你,品德崇高有权威,匡扶相济功绩伟。和气近人的君子,垂范天下万民随。   

贤臣肃敬志高昂,品德纯洁如圭璋,名声威望传四方。和气近人的君子,天下诸侯好榜样。   

高高青天凤凰飞,百鸟展翅紧相随,凤停树上百鸟陪。周王身边贤士萃,任您驱使献智慧,爱戴天子不敢违。   

青天高高凤凰飞,百鸟纷纷紧相随,直上晴空迎朝晖。周王身边贤士萃,听您命令不辞累,爱护人民行无亏。   

凤凰鸣叫示吉祥,停在那边高山冈。高冈上面生梧桐,面向东方迎朝阳。枝叶茂盛郁苍苍,凤凰和鸣声悠扬。   

迎送贤臣马车备,车子既多又华美。迎送贤臣有好马,奔腾熟练快如飞。贤臣献诗真不少,为答周王唱歌会。

小雅《月出》,则反映了文人雅士的卿卿我我,吟出了月光下的柔情: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译文: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用《风》来体察民情。

《硕鼠》《七月》等等。

——用《礼》来规范社会各阶层的行为。

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潜移默化作用,由此而达到天下大治。

3.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是非常强大的。

蒙古族建立元朝,被中华文化所同化。

满族建立清朝,也被中华文华所同化。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大量东移,马克思主义占上风,但也必须中国化、时代化。全盘西化行不通。因为,中华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积淀,中国人骨子里、血管里凝聚着炎黄骨髓,流淌着炎黄血脉。

譬如:

神农尝百草,为众疗病疾,日中七十二毒而不缀的精神。

帝女化精卫,衔西山木石以填沧海的精神。

女娲化五色石,弥补苍天的的精神。

黄帝战蚩尤,保卫疆土的精神。

羿射九乌,拯救黎民于水火的精神。

尧舜禅让,推行政治民主的精神。

大禹治水,大公无私的精神。

愚公移山,祖祖辈辈挖山不止的精神。

卫青、霍去病,先国后家的精神。

杨家将,满门忠烈的精神。

岳飞抗金,精忠报国的精神。

浴血抗日,拯救中华的精神。

抗美援朝,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两弹一星,坚挺民族脊梁的精神。

协和万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大国,精神大国。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自信起来,增强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踔厉奋发!

张治云

2022年11月12日第一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