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精读】阳明篇条文248-251

 阿尼古经方学习 2023-02-24 发布于广东


【伤寒论精读】阳明篇条文248-251

写在前面:条文依照宋刻版《伤寒论》顺序排序

【条文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小编解读:

这条是讲太阳病汗后转为阳明胃实的证治。

这里的太阳病三日当为二日,从传经的角度看当一日一传,无论二日还是三日都不影响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太阳病本当用桂枝汤或者麻黄汤发汗后当热退身凉而解,这里发汗后病仍发热,出现了蒸蒸发热的证候,蒸蒸发热,属胃也,即内热较盛,向外蒸腾,从内达外,有别于太阳病的翕翕发热,知并不在表而在里。由于病程刚由太阳转为阳明,尽管里热较盛,但由于时间短,津液受损的程度应该比较轻,还来不及形成燥屎硬便,这时候只用调胃承气汤,清其里热,润燥软坚即可。大黄配伍芒硝涤胃家之热结,炙甘草缓中。

【条文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小编解读:

本条主要讲伤寒吐后伤津,以致成阳明燥实腹胀满的证治。

胃气本当以降为顺,但若过用吐法或者吐法不当,使胃气上逆,同时有津伤化燥,以致腹胀满,这里腹胀满的成因有二,一是胃气上逆的逆满,再就是津伤化燥形成的燥实,但燥实的程度比较轻,不想大承气汤那样的大实大满故不需大下,只需用调胃承气汤稍和胃气即可。胃气得降肠胃得润,则胃气自和。

再就是这里注意跟前面65条发汗后的欲作奔豚相区别,65条是内有水饮,复发汗激荡水气造成气上逆欲作奔豚,本条的腹胀满也有气上逆只是吐法不当造成的胃气上逆。同时也要跟66条的发汗后腹胀满相鉴别,66条是发汗耗伤中气,脾虚气滞,重在健脾行气,故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健脾运湿宽中除满。本条用调胃承气汤清热润燥和降胃气。

《伤寒论》中调胃承气汤用治什么病证?

其煎服法有何不同?《伤寒论》中调胃承气汤分别用于太阳病变证和阳明腑实证。太阳病变证见原文29条,说明在用温药复阳的过程中,或因温药过量,或随体质差异,可能转化为胃腑燥结证。此时胃腑虽燥,而结实未甚,但泄其热即可,故其煎服法强调“少少温服之”,即少量多次给药,以通便泄热为度,突出其缓调胃气之功,故其又称为“缓下剂”;阳明腑实证见于阳明病篇207条,是阳明燥实内结,腑气不通证,可见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等证,此时燥结已成,腑实已重,故煎服法强调“温顿服之”,即通过重剂量集中给药法,达到泻热润燥,软坚通便的目的。由此可见,调胃承气汤一方两法,说明临证时可视病情轻重选择不同的给药方法。——摘自《伤寒论研读与经义发微》

【条文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小编解读:

这段条文主要讲太阳病误治伤津致热结成实的证治。

太阳病本当汗出而解,若治法不当,比如248条的汗后病仍不解,249条的吐后腹胀满,误下也会引发外邪内陷,邪从燥化而转属阳明。邪热内扰,则神明不安,故心烦。同时这里小便数,说明水液输布失常,加上邪热燥化津液受损,都加重了阳明燥实,以致大便硬结。由于大便已结实再用调胃承气汤清热和胃已不合适,但燥屎又没有打到燥坚大实之证,也不宜用大承气汤峻下,故与小承气汤泻热通便,行气除满。邪热燥结得下,则肠胃气机条畅,病自可愈。

前面207条也曾提到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与调胃承气汤,本条也有心烦,而改用小承气汤,这是因为207条未经吐下胃气尚和,阳明结实不甚,而本条大便已硬,必须通便开结才行,调胃承气汤没有枳实和厚朴,就不能开泄气分推动大便下行。

那么这条为什么用下法而不是用润导法?

心烦说明阳明有燥热,又不是用润导法就能解决的。

【条文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小编解读:

本条主要辨大小承气汤的使用方法和阳明燥结程度的判断。

得病二三日,脉弱,没有太阳证和柴胡证,这是一种排除的辨证方法。从六经传变的规律看,正常情况下得病二三日病当转属阳明或者少阳,也有多日病情不进展仍停留在太阳阶段。这里排除了太阳证和柴胡证,其主证为烦躁,心下硬,是阳明里热内实之证。至四五日尚能食,而仅有烦躁、心下硬,而不见脘腹胀满,可见肠道尚无燥屎,只是胃气壅滞。与小承气汤微和之。

这里的心下硬跟205条(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的心下硬有什么区别,205条的心下硬不可攻,这里心下硬同时有烦躁为什么可以用小承气汤攻下,回头我们在看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本条心下硬加上烦躁不排除结胸的可能,再加上脉弱,知道病家体质也可能不那么强壮,所以仲圣在这里与小承气汤少少微和之,我个人推测仲圣在这里用小承气汤也是探探路的意思,根据仲圣行文习惯,若是方证确凿当用“主之”,“宜XXX”、“与XXX”都是方证有待商榷的地方,或者可能还有其他治法。结合205条心下硬不可攻下,所以这里用小承气汤也是非常慎重。

后面的行文接着观察几天病情的进展,若是少少与之小承气汤无异常,在给予小承气汤一升,若是后期病家出现小便不利,内有燥结而不能食,因为前面脉弱说明病家体质不是很强壮,很容易病情进展为脾约证,但初头硬,后必溏,并没有形成阳明燥实,若是攻之必溏。若是病情进展为小便顺畅,而肠道燥实硬结,方可用大承气汤攻下,这里仲圣用的词不是“主之”而是“宜”,结合整段条文好像仲圣正在给带教的徒弟讲述一则医案,整个条文多处强调观察病家小便的利与不利,大便的结实程度,还有用药方法,少少与之。根据病情的进展在方证不是非常明朗的阶段用小剂量探探路。

【小结】今天学习的这几条条文主要讲的阳明实证三承气汤的用法,仲圣通过这几段条文告诉我们:经方的效如桴鼓离开准确把握病程和明辨病机。尽量获取病家更多的四诊信息,以便在辨证时能够去伪存真,提高辨证的准确率。最后对条文中的疑问点也欢迎中医朋友们跟帖讨论,理解有失偏颇的地方欢迎拍砖斧正。

猜你还喜欢:

《伤寒论》中“但头汗出,身无汗”条文总结

郑重光治经方误汗案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盗汗案
小柴胡汤与黄芩汤治疗妇人病之探究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运用体会(赖晓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