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时代的公务员们,他们与今天的公务员有什么不同?

 海叔说春秋 2023-02-24 发布于四川

什么是“礼崩乐坏”呢?就是所有人都不尊重既有的规章制度,认为规章制度形同儿戏,整天充满着各种无政府主义的情调。一般这种时代都有着发达的文化思潮,春秋战国是这样,一百多年前的民国也是这样。

这其实有着深厚的根源,当年周人辛勤耕耘数百年,从西方而来成功灭亡殷商王朝,又经数代天子的努力,才制定出足以控制中国的礼乐制度。周人的高层人士守护的礼乐制度,正是维系圈子稳固的关键所在,这个圈子掌握着国家的核心资源,他们有着绝对的先天优越感。就像我们今天的公务员一样,数年来他们都是社会极度推崇的职业。

这些公务员们都是距离政策最为接近的人群,大多数管理社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都是系出其手,他们通过发现和分析社会问题,探索出平衡各方关系的政策法规,既而反哺社会推动国家在探索与更新的道路上不断迭代发展。从某个侧面看,这些公务员们是掌握政策资源的中枢机构,他们所确立的社会运行法则,在集体战略规划和个体人生道路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们从出生的那时起,就在直接或间接的与这些人打交道,有很多人因为悖逆政策法规,干出了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往往就要受到法律的惩戒;而还有很多人受到政策红利的支持,成为所谓成功的人士,自然而然对公务员这个职业产生尊崇感。从商鞅变法至今,能够最接近国之政策法规的,正是这些公务员们。当人们对公务员都不重视和尊重的时候,这个社会的动力将会受到极大损害。

站在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可能性就更为显著。春秋战国时代很多事情都是既定的,比如说周人的公侯伯子男这样的爵位,从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那时候的人不像现代人那样可以通过努力改变人生,比如考北大清华,比如成为网红等诸如此类。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们即便胸怀天下,有着逻辑缜密的终身目标,到最后也可能不过是痴心妄想而已。

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们,唯独跟今天有点类似的可能就是嫁给富二代、找个富婆类似的,那个时代似乎有这样的人,比如钟无艳、魏丑夫等,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大多数人很难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奋斗几十年也永远实现不了,今天的所谓网红经济绝对不会出现在春秋战国。真正要通过努力而成为人中之龙的人,在春秋战国时代绝对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那些名垂千古的诸子百家们,很少有在当时成为人生赢家的,大多活得都很悲催,老子当了很多年图书馆管理员,最后跑到西方就失了踪;孔子到处游荡,老死鲁国;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人也大多如此。

历史上有很多人对制度充满排斥感和仇恨感,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不过这个事情绝不能如此盲目的看。为什么周天子要行分封制度呢?分封其实本身就是建立一种归属于自我的网络体系,让这种体系在控制下能够正常进展。因此周人要维系这种网络体系,但到后来春秋战国时代,周人的这种网络体系彻底崩坏。周人东迁都城后,遗失了很多礼乐书卷,那些忠臣良将的逐渐凋零,导致周人从天子以上,就对礼乐制度产生怀疑,诸侯们不听周天子的话,卿大夫们也不听诸侯的话,这就导致礼崩乐坏的情况出现。

春秋战国时代很多诸侯列国,虽然在名义上还在承认周天子,还在承认公侯伯子男这样的公务员体系,但是一般有所抱负的诸侯们,很多都自称为王或者自称为公,也就是仅次于天子这样的身份。

即便他们不想僭越,如果不是能力不够,就是时候不到。诸侯们很多事情在做的时候,本身已经僭越了周天子,就是鲁国这样相当尊崇周礼的诸侯国,也有鲁隐公僭越礼制搞出“八佾舞于庭”的事情发生,导致孔子对此愤愤不平,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叹息。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频繁出现侯僭越公、伯僭越侯的事情,春秋战国时代诸侯打天子、卿大夫瓜分国家的事情可说比比皆是。试想今天要是部门负责人不听分管领导的话,分管领导不听书记的话,那国家社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估计也就乱了。

因此今天我们必须要严格推行法治,只有强有力的法治,才可能推动社会的良序发展,才可能真正让人们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