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膜炎中医治验》解读

 庆萌堂 2023-02-25 发布于安徽

应网友们之约,还是要解读一下前期《脑膜炎中医治验》。

脑膜炎是现代医学诊断用病名,传统并无此说,你若以“炎症”介入,大错持错。中医者,仍宜从中医理论辨治。

时方脏腑经络以“脑髓骨脉女子胞……名曰奇恒之腑”,脑膜与脑髓相去不远,都在头部,“头者,诸阳之会”。若按此论治,又不知从何谈起,归之于临床,仍不免要从临床表现论起,还是六经辨证最切实。

那么,来看临床表现。

头痛、发热(T38.0℃)、脉浮→太阳病;脉紧→太阳病伤寒证,即麻黄汤证;项强(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呕吐不止,半夏药证;合之是葛根加半夏汤证。

这里,再简述一下呕吐的相关药证。

呕吐,总之是食道反应。吐而有物,病位归之于里;吐而无物,准确说是“干呕”,病位归之于半表半里,“心烦喜呕”也。

吐而有物,又分为多种情况讨论。吐食,多数吐后稍舒者为食积,宜减食,用内金、麦芽类消导;吐食或兼泛酸水,里虚寒,宜半夏、干姜、吴苿萸之温;食入即吐,为寒热相格之胃不和,宜大黄甘草汤之和;吐痰涎或黄水或蛔,为湿热郁于上焦,阳证者“愠愠欲吐,吐后稍舒”宜瓜蒂散证,阴证者宜乌梅丸;“水入即吐”,为水逆,宜五苓散。

呕吐与呕逆也有区别。呕逆,多为气逆。冲气之逆、奔豚气逆,用桂枝;苦于嗝逆,用旋覆花、代赭石;气逆兼咳,用厚朴、杏仁。

那么,这里的“呕吐不止”为什么是半夏药证而非其它呢?

结合条文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理解,麻、桂在于太阳,葛根、白芍在于阳明津虚,半夏在于太阴饮逆,生姜、大枣、甘草顾护中州又协同以生化有源。方小理简,千锤百炼!——大家也不妨细细揣摩。

综上所述,该“脑膜炎”病灶虽在脑膜,脏腑病位在“奇恒之腑”,但从症状反应判断,“六病”病位在表、里,是表里同病,即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所以,“某中医处方一剂,呕吐即止,头痛愈,热退”是意料之中的事。

“小孩子不装假,第二天即游戏于小区操场。

其家人宠溺,续请中医复诊:犹有微热,口渴,尿少。又服药两剂,彻底痊愈”,这里,复诊的表现是:“微热”者,可判为阳证(自感无热者例外),在太阳麻黄证之后,若再从表治宜桂枝,不可“重发汗”;“口渴、尿少”者,在阳证恢复期,仍可判为阳明病;尿少,为小便不利、津液链循环障碍,“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结合条文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岀,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理解,五苓散“主之”自也是屡经验证的。

说得有点啰嗦,是尽量让刚入门的朋友能读懂,但不知我讲明白没有?若仍不明白,可结合前期太阳病诸篇、太阴病诸篇及兼证、合病篇细读,加深理解。

为培养大家的学习兴趣,今天再发一验案供讨论。

张男,8岁。

主诉:自4岁始至今,每夜必尿床1~2次。

刻诊:囗渴,大便正常,小便微黄;经常咳嗽;舌苔黄而微白;脉数,右脉偏大。

该案又该作何判断呢?——欢迎讨论。

永远是老套路:先辨病位,再论寒热、虚实,终判阴阳。阴阳立,方证定,剂量、药味化裁有依。

关注我,敝人更新文章时会有提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