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想懒惰,还是习惯使然

 布鲁斯邓bdtcis 2023-02-25 发布于江苏

    这句话很扎心:你认为的问题,是他人解决问题的方  式。

    比如无休止地刷手机这件事,即使很困很累,还是停不下来。为什么这种明显对身心健康有坏影响的“恶习”,如此显而易见,却渐渐掌控了大多数人呢?

    有一种解释说,这是报复性的拖延。白天忙于工作或是别的事,大部分都是自己不想做的。晚上闲下来,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就不停地刷手机。

    短视频有它的“上瘾机制”,这是一般人无法抗拒的。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如果顺着开篇那句话的方向展开讨论,刷手机是一部分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在看别人表演的过程中,忘记自己的事(个人烦恼、必须做的事等等)。

    看短视频和直播,为什么是一种“恶习”?因为这一类被动型的活动,是我们时间和精力的黑洞,吸收掉了我们大量的注意力。这么说或许难以理解。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早晨起床,经过一个晚上的睡眠,神清气爽,头脑处于清醒活跃的状态。这时候,我们的头脑中忽然冒出来某个有趣的想法,我们要怎么办呢?这时候正是热身阶段,只要你马上动手去做,就能将这个想法转化成行动。比如,你的想法是将房间打扫一遍,或是将杂物整理一遍。或者是,你有一个想法,将之写成了一篇文章或是画成了一幅画,或者是编成了一首曲子。确实是这么回事:那些音乐创作者,有时候会在餐巾纸或是便签纸上写下他的灵感(灵光一现),然后将自己关在房间里,隔绝一切杂音,将这首曲子编辑成型。

    只有少部分人会这么做。我的意思是,只有少部分人在灵感乍现时,能够隔绝外界的干扰,在心头还热,双手跃跃欲试的时候,把这件事做完。大部分人仅仅是有个想法而已。一旦他打开手机开始刷视频,糟糕的事情就开始了。他的热情慢慢地被视频这些东西消耗掉。有时候,某个有趣的视频会让他停下来,站在那里或是在沙发上躺下来,直到视频结束。然后,事情结束了吗?不,他意犹未尽,希望看到类似的更多视频。因为他已经进入了“上瘾机制”的圈套。

    我想说什么呢?我想说,那些都是干扰,是我们逃避现实的方式和问题解决办法。那些外在的东西,使我们的注意力从自身和我们要做的事上移开,使我们确确实实地浪费了生命。因此,尽管你或许已经念叨了半个月,要将房间打扫一遍,可每次有这个念头的时候,你都用别的方式消耗了做这件事的能量。其实问题很简单,当你有了这样的念头,立即动手去做,就是现在,一个早晨过后,你的房间就整洁干净了。

    还有别的事也是一样的道理。有的人计划开始跑步,早晚都可以。比如,你计划早晨六点起床,六点半跑步。到了六点半,你有跑步的念头么?你要是没有跑步的念头,大概率会做别的事。这里说到计划或是习惯的巨大作用: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想,放空头脑,当六点半到来的时候,出去跑步。如果有别的事干扰,你大概率就跑不成了。

    那些有成效的作家或是工艺设计师,他们的工作窍门就是,到了时间点,将自己固定在书桌前或是某个封闭的环境里。在这个营造出来的氛围中,你只做你平时做的事,你的工作。没有其它任何事来打扰。手机最好放在拿不到的地方,避免你中途想拨开手机看一下的冲动。

    任何事重复次数多了,都会成为习惯。而将引诱你分散注意力的事情或物品暂时隔离,也是促使你培养好习惯的办法之一。不要高估了人的意志力。相反,要尽量避免用别的事来损耗我们的意志力。这样能使我们尽量减少意外情况。

    一个已经养成专注于工作习惯的人,他已经很优秀了。大部分人三心二意,总被这样或那样的事分心,无法专注。他在做手头的事情时,脑子里不由自主地想到别的事情:可能是上级的苛刻,同事的不配合,他可能失去这份工作,网络上最近又流行什么观点,这些都令他忧心不已。一个人的优秀,不只是专注于工作。而一个散漫的人,也不只是工作是三心二意。最关键的分水岭,在他的心智模式。如果三心二意只是一时的,一次性的,或许问题不大。可如果已经成为他的习惯,那就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那些专注的人,其幸福程度和能创造的价值,要远远高于那些三心二意的人。

    心流这个词语,经常能听到。专注的人必定会有心流,或者是彭凯平教授说的“福流”。即使结果不那么如人意,在做事的过程中,你也体会到了做事的快乐。因为那是你主动地,用心地,投入地做一件事,你与那件事合二为一。人最珍贵的价值之一,就是主动创造。我目前暂时不知道还有比这更珍贵、更值得期待的事情了。这些事情不一定是非得要什么艺术创作活动,教育孩子,打扫房间,插花,都可以。关键是你要能欢喜地、沉浸地做这件事。

    人生不就是一场体验么?体验就是一个过程。欢喜地经历这个过程,跟埋怨烦躁地体验这个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方面:那些不专注、三心二意的人,他们的心思杂乱。上班摸鱼,是办公室常态。一会儿刷刷视频,一会儿看看新闻,一会儿听听歌。他们工作时,带着应付和厌烦的心态,似乎工作是一种惩罚。更过分一点,内心带着厌恶完成他的工作。

    最糟糕的还不是不同的过程。不同的过程,会有不同品质的人生。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我们的这些行为本身,塑造了我们的性格,由此塑造了我们的命运。敷衍和抵触、应付式地对待工作会成为我们性格的一部分,会像病毒一样蔓延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待工作敷衍,对待人际关系也很有可能敷衍,对待自己也会同样敷衍。当一个人敷衍惯了,他对什么事都极有可能敷衍。

    一个习惯于敷衍的人,他会掉进想改变而无力改变的陷阱。心理学上说“习得性无助”,就是你一次又一次,两三次尝试去改变,却没有任何效果,于是你灰心丧气,放弃了。于是,你开始找理由: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没有人脉,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那种尝试一百次都不放弃的想法,只是一种想法,大家嘴里随便说说而已。我还很少见过真的尝试一百次都不放弃的人。大部分人尝试两次就放弃了,然后告诉自己,其实我不想要。这个当然没问题,我们大部分想法都不怎么靠谱,当然也不需要千百次去尝试。然而,当我们认定了某个方向,不下十次有同一个念头时,我们就应该尝试至少二十次。比如说,有些人想当作家,这个想法在十年内都就缠着他。那么,先写十本书,将十本书写出来,如何?先写一百篇文章,写出来,发出来,如何?

    这正是我以前面临的困境。于是,我真的做了我想象中的事。我用上百万字的作品练习,彻底打消了我相当作家谋生的想法。我觉得这段经历太宝贵了。

    要是觉得什么也改变不了,人生就是这样了,但心里又有不甘,自然会用别的各种方式来填塞这颗空虚的心,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用各种消遣来转移注意力,消磨时间。

    这篇文章写到最后,我再次申明一下我的看法:屏蔽能力,抗干扰能力,可以培养起来,不过,只要养成了专注于自己想做的和应该做的事,也就自然而然能够屏蔽外界噪音,排除一切干扰。若你想做一件事,没有什么能阻挡你。如果你开始找理由或是借口,说我因为什么,所以没干那事时,最好别信你自己。在事后复盘时,倒是可以问一下: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借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