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史忠和 | 腊八粥

 兴凯湖文化在线 2023-02-26 发布于黑龙江


作   家  档  案

史忠和,吉林东丰人,高级教师。笔名,太阳雨、陶然、品茗听雨。酷爱写作,以心情缱绻文字,近年来,笔耕不辍,与文学相伴,与文字为伍,先后有数百篇(首)散文、诗歌分别在《中华辞赋》、《长白山诗词》《辽源日报》、《关东诗人》、《现代作家文学》、《生态文学杂志》、《画乡诗词》、《关东文学》、《作家周刊》、《中国西南当代作家》、《中国当代诗词》、《鸡西矿工报》、《北方时报》、《创业者》等刊物上发表。中华辞赋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辽源市作家协会会员、东丰县作家协会会员、东丰县诗词楹联协会会员。《现代作家文学》责任编辑。多次参加国家级散文大赛,分获一、二等奖;参加吉林省纪委、省监察厅举办的“家风杯”征文大赛获一等奖;参加辽源市纪委举办的“廉政杯”诗词大赛获三等奖,参加全国“中华情”散文大赛获一等奖。

   腊八粥

                吉林东丰 史忠和

时间过得真快,又到腊八了,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传统的腊八节,也是数九寒天最冷的日子。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七腊八,冻裂脚丫”。据老人讲,在这一天无论贫富,人们都要喝腊八粥,喝了腊八粥,一年都平安吉祥。于是人们开始取自家各种粮米,熬出一锅活色生香的腊八粥,享受躬耕田亩的劳动成果,藉此表达对土地的眷恋、祖先的崇拜和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而且从腊八这天起,就快过年了。再坚持几天,这最冷的日子就要过去了,春天就会来到了,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开始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了。

小时候在农村,我家是大户,一家十几口人,每年腊八节,母亲总要天不亮起床,为我们熬腊八粥。把前一天晚上准备的红枣、小麦、小米、红豆、绿豆等8种粮食混合在一起,淘洗干净,然后加足量水放入锅里。熬粥的时间是相当漫长的,大约需要小半天工夫。母亲将铁锅置于灶台上,往灶口添加木柴,添柴是有讲究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它直接关乎火候掌握的技巧。火若是猛了,熬出的粥容易发糊炝锅,火若是弱了粥便夹生。母亲就耐着性子慢慢的小心翼翼的熬,火光把母亲的脸映衬得通红。待锅烧开后小火再慢熬。熟了的粥的香气即刻溢满了整个屋子。馋得我们哈喇子直淌,我们哥几个吃了一碗还要一碗,母亲劝我们不要吃得太饱,可那里收得住我们的嘴,直到肚子撑得圆圆的、一个劲的打饱嗝才肯罢休。

每到吃粥时,奶奶总要坐在一旁一边看我们狼吞虎咽地吞着,一边给我们讲一个故事,古时有个放牛娃朱元璋的,家里特别的穷,到腊月初八这天,家里一粒粮食也没有了。朱元璋饥肠辘辘,搜遍了家里所有器具,也没有找到食物,这时他发现一个老鼠钻进墙角的洞里,朱元璋就扒开洞穴,终于找到了散碎的8种粮食,就把它们一股脑放到锅里,煮了一碗粥喝。吃起来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仍惦记着他少时亲自做的“杂粮粥”。他规定在御膳堂要做这种五谷杂粮粥,并钦定这种粥的名称为“腊八粥”。后来这种粥又传到民间,一直相延到今。腊八粥的故事是真是假,是奶奶编的还是听来的,都不得而知,可是每年的此时,我们都会听到母亲用这种淳朴的方式告诫我们要懂得节俭和感恩。

后来成了家,开始的每年腊八都要回家吃母亲做的腊八粥。再后来看书,“粥文化”,《周书》里说,黄帝始烹谷为粥。后来,粥更是将食用功能和药用功能高度融合,进入了养生层次,开始具有人文色彩。郑板桥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写到:“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文中描述了冬日里吃暖粥的生活情景。真的是这样的,天寒地冻之时,盛一碗热腾腾、香气袭人的腊八粥,一家人围坐津津有味地就着腊八特有的情调,加上一碟小咸菜,喝粥,谈笑风生,那种温暖足以抵御任何一个严寒的冬天。

而如今住在城里,做起腊八粥来很不方便,商店里卖的碗粥或罐装的八宝粥,吃起来甜腻腻的,总吃不出当年的香甜滋味。但是随着八宝饭的甜香,随着腊八的到来,在我的心里,那纯朴的乡民,在淳厚的乡风,渐渐的又弥漫开来……

【在线编辑:林兆丰】


顾问:卢伟光:作家 《鸡西矿工报》副总编辑

            孙文斌:小说家

            沈晓密:散文家

            秦    萌:《北方时报》“乡雪版“”编辑

            郭亚楠:作家 《创业者》编辑

            白    雪:作家

            张磊晶:作家

主编:瑞雪       制作:腊梅      微信号:1311547791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