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别的“少数民族”,贵州还生活着明朝20万军队的后代

 动感瞬间 2023-02-26 发布于湖南

在贵州安顺一带,生活着一支特别的汉族,他们以前被人们误以为是“布依族”“凤头苗”,如今他们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叫做“屯堡人”。他们住在石头房子中,保留着600年前的古风,妇女们还身穿着明朝的服饰。那么这些屯堡人是如何来的呢?他们的风俗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本文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屯堡的形成

在明朝建立之前,贵州总体上还处于“蛮荒”状态。播州杨氏、思州田氏、水东宋氏、水西罗氏四大土司以及黔南的八番等蛮夷像地方小王国一样割据着贵州。由于贵州生产力水平低下,历代中央王朝都难以深入黔中,只能承认各大土著大型和土司的地位。

但是朱元璋的“调北征南”却打破了这一个僵局。1381年,明朝派沐英统率30万大军开进贵州,进入云南,很快就消灭了云南的梁王势力。之后,朱元璋又让这30万大军驻守云贵高原,其中有10万驻扎云南,20万驻扎贵州。大量军队的驻扎,加强了中央对云贵高原的控制,加速了“改土归流”。

图片

安顺,是云贵之间的交通咽喉,史称“黔之腹,滇之喉,楚越之唇齿”“襟带楚越、控制滇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安顺的地形也十分平坦,是贵州第一大坝,十分适合农业生产。另外,安顺不属于四大土司的统治范围。综合这些原因,朱元璋就选择在安顺驻扎重兵。明初,在安顺驻扎的军队分布在“上六卫”,军人数量2.4万多。到了后期,发展到了10多万。

士兵们驻扎在此,不仅要备战,还要耕地。史料记载为“三分守城,七分屯种”。贵州的军屯数量十分可观,经过60年的经营,到了宣德年间,贵州都司十八卫二所就拥有屯堡700多个,屯田面积达到了90多万亩,“所收子粒足以军实”。这些屯堡主要分布在贵阳到安顺、普安沿线,形成“诸卫错布于州县,千屯遍列于原野”的布局。

图片

此后,朱元璋又推行“调北填南”,也就是大量移民到贵州,形成了民屯和商屯。根据《中国移民史》记载,在洪武年间,向西南地区共移民了220万人口,其中移民贵州的占据42万,位居西南第一。进入贵州的移民,政府提供土地、耕牛、农具、种子等,并提供优待,三年后才缴纳赋税。根据《贵州通志》的统计,嘉靖年间,贵州的民屯规模已经达到了47万亩,到了万历年间,这个数据增加到了134万亩。由于民屯的不断增加,明朝政府不断在贵州设置新的郡邑,形成了“卫所治军,郡邑治民”的局面。

图片

于是,这片本来是蛮荒之地的贵州大地上,仿佛在一夜之间涌现了大量的屯、堡、所、旗、哨,车辚马萧、兵甲攒动、军旗猎猎、吹角连营。屯堡的形成,对贵州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政治上,加速了贵州的“改土归流”,到1413年贵州正式设省。经济上,加速了贵州农业的开发,商业的进步;文化上,将先进的吴越文化、儒家文化带到了贵州,使得贵州成为汉地十八省之一。

图片

西南的局势稳定下来后,屯堡的军事职能也逐渐下降。到了明朝中后期,贵州的屯堡已经和普通的民屯没有多大的区别了。到了清朝,屯堡彻底失去了军事意义,贵州的屯堡基本被撤销。但是,安顺这一带的屯堡依然坚持着古风,在周边民族的夹缝中生存了下来。1902年,一位叫做鸟鸡龙藏的日本人来贵州考察,意外发现了这一支特殊的汉族。然而当地的官员却称之为“凤头苗”。不过,屯堡人始终坚称自己是“老汉人”。

二,屯堡的文化习俗简介

屯堡人大多数来自于江南一带,又深受吴越文化、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屯堡人的文化带有鲜明的江南特征。但是长期生活在贵州,又难免不沾染布依族、苗族的生活习俗。因此,屯堡文化可以说是吴越文化、儒家文化、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

首先,来说说屯堡建筑。屯堡建筑,基本是都是石头建筑,“房屋四周用石块砌墙,房顶以片石为瓦,室内间隔也以石砌成,院落的墙垣、寨中的通道、村前的小桥、梯田的保坎也都用石头修筑……”之所以如此,一是吸收了布依族的建筑风格。二是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屯堡中设置有碉楼、哨卡等,而屯堡中的墙壁十分光滑,异常坚固。屯堡街道的设置也如同“迷宫”,敌人进的来,出不去。不过,屯堡建筑的内部却是精雕细刻,粗中有细,有江南民居的特色。

图片

再来说说屯堡的服饰。屯堡妇女至今依然身穿“凤阳汉装”,《安顺府志》记载“妇女以银所绾髻,分三綹(liǔ),长簪大环,皆凤阳装也。”服装特点是长衣大袖,整体庄重简谱,不事雕琢。一般而言,一身服装只有一种颜色,主要为粉红、金黄、深绿、瓦灰、绛紫等深色。穿戴的装饰不多,但是却显然,如在襟、袖、领等处镶有花边。人们喜欢带银耳环、银手镯,腰间系着“丝头系腰”,头上插着“梅花管簪”。妇女的发型为“两耳盖发”,也就是将头发从耳下梳过,结为辫子。

图片

屯堡人至今保留着一种古老的戏剧,叫做地戏。屯堡地戏是一种戴面具的戏剧表演,是傩戏的遗存。汉代时期,中国出现了军傩,在唐宋之后传播到了江南一带,并且开始世俗化。明朝初期,皖南一带军傩盛行,当明朝大军进入贵州后,也将这种军傩带到了贵州,如《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和战争紧密联系。

图片

屯堡人虽然身处于“蛮夷”包围的状态中,但是从未忽视文化和教育。屯堡人要求兴办儒学,因此卫学得以普遍建立起来。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普定卫儒学建立,为全省树立榜样,随后卫学如雨后春笋一样在贵州各地出现。除了卫学之外,各个屯堡也兴建了学堂、书院,为贵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朝废除屯田制之后,屯堡人以耕读为事业,开始出现大量的文举、武举、直至进士。

图片

天龙学堂

屯堡还有许多的风俗习惯、节日也是来自于江南地区,例如汪公的崇拜,有抬汪公等特别的文化风俗。当然,屯堡人也会唱山歌,这明显是从少数民族学来的。

三,安顺主要的屯堡介绍

安顺许多人都是屯堡人的后代,但是许多屯堡却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消失。不过,也有一些屯堡,意外地保留下来。他们虽然也受到了外界的冲击,人口逐渐减少,许多风俗也逐渐失去,但是他们的建筑、妇女服装、技艺以及地戏还得以流传,现在列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

天龙屯堡,位于安顺市平坝区。天龙屯堡屯堡中文化最发达的一个,这里有天龙屯堡等建筑。天龙屯堡的郑氏人才辈出,在道光年间共出了三个武举、一个进士、一个名儒。明朝初期的首富沈万三也曾被朱元璋流放到了天龙屯堡,至今保留有沈万三故居。在天龙屯堡的后山悬崖上,修建有著名的伍龙寺。目前,天龙屯堡的门票为50元。

图片

本寨,位于位于安顺城西北面,距离安顺城18公里,因其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明清特征建筑物与,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荣誉,是“云峰屯堡群”的一部分。本寨曾经差一点被拆掉,后来经过本寨村村支书梅德安的努力,最终将之保留了下来。目前,本寨没有门票。

图片

云山屯,位于安顺市七眼桥镇,是云“云峰八寨”之一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云山屯有屯门、明清一条街、熊子文家(金光甫家的旧址)、戏楼、财神庙、德生昌药铺、金石兰原住处、杨徐方处、云山寺等遗址,屯堡建筑保存十分完好。目前不需要门票。

图片

鲍家屯位于西秀区大西桥镇,是贵州军屯的典型代表。其格局按照“八卦阵”设置,军事价值突出。由于鲍家屯的军事防御系统十分完善,因而成为了一个固若金汤的战斗堡垒。从鲍家屯建立以来,这个屯堡便从未被攻陷。明朝灭亡后,南明永历帝曾经逃亡这里,将鲍家屯作为了“行宫”。南明的军队依靠鲍家屯的军事工事和清军战斗了2个月之久。另外,鲍家屯的水利工程也别具特色,被称为“小都江堰”。鲍家屯也是屯堡人“丝头系腰”的生产地。

图片

鲍家屯布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