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底痛 足底筋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昵称65039517 2023-02-2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定义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PF),也称跖筋膜炎,是由于过度运动、足弓异常、肥胖、跟腱挛缩等多种因素诱发的足底筋膜慢性损伤

跖筋膜是覆盖足底结构的深入皮下组织与足跟脂肪垫的腱膜。它包括较厚的中央束与较薄的内、外侧束。其起于跟骨内侧结节,向远端延伸增宽并在跖趾关节水平分成5条足趾束,每条足趾束再分成2束,走行于屈肌腱的两侧并止于近节趾骨基底部骨膜,是一束厚度小于4mm的纤维组织。

足底筋膜在足底起着弓弦的作用,能够维持和支撑足弓,并协助动态减震。当患者进行跑、跳等运动时,良好的足弓能有效减少足落地时对髋膝踝等关节的冲击力,还能保护足部的神经血管免受压迫。

病因


作为一种退行性病变,长期不正确的力学姿势、过度使用、踝关节结构改变等是形成足底筋膜炎的重要原因。

跖筋膜炎的危险因素有:

1

足弓异常


2

踝关节背屈受限


3

高体重指数(非运动员)


4

长期负重跑步


5

髋、膝、踝或躯干的生物力学改变等



生物力学


要想了解与足底筋膜炎病因相关的生物力学改变,我们首先要知道足的大致结构。足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足由跖骨及与之相连的五列趾骨构成;中足由三块楔骨和舟骨及骰骨组成;后足包括跟骨、距骨。

在足的中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节—跗横关节,它由内侧的距舟关节和外侧的跟骰关节组成。二者共同运动,可以视作一个整体。
根据中足的锁定和解锁机制,当距下关节内翻时,跗横关节的两条运动轴线(长纵轴、斜轴)交叉,中足区域会锁定;当距下关节外翻时,跗横关节的两条运动轴线平行,中足区域会解锁。当人体需要足部提供蹬离地面的支撑力时,中足区域需要锁定即需要足内翻;当人体需要吸收落地时的冲击力避免对髋关节和膝关节造成伤害时,中足部位需要解锁即需要足外翻。然而因为扁平足、小腿三头肌紧张等原因,患者可能会一直处于足外翻的状态,足底筋膜一直被拉伸且承受了跑跳时足蹬地的压力,致使足底筋膜一直被过度使用,逐渐出现足内侧痛、足跟疼痛麻木等症状。

图片

临床表现


足底筋膜炎的典型症状为足底内侧疼痛,在一段时间不活动后重新行走的最初几步最明显,走几步后可改善,负重时间延长后加重;负重活动增加会引发足跟痛;跖筋膜近端附着处触诊疼痛;主动和被动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受限

诊断标准

体格检查

平足牵拉试验(windlass test):

· 非负重体位:在患者坐位时被动地抬起患者的第一跖趾关节,观察是否会诱发疼痛。

· 负重体位:患者站在踏脚凳上,将要测试的脚的跖骨放在凳子的边缘上方。患者双脚负重相等。然后,检查者被动地抬起第一跖趾关节,同时允许指间关节弯曲。观察是否会诱发疼痛。

临床评定量表

足部姿势指数(Foot Posture Index,FPI),将足部姿势量化,通过评分从三个平面对前足、中足及后足姿势进行评估,能够预测静态及动态足姿变化,全面、有效的反映足踝功能,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自评问卷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 足踝能力评测(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FAAM)

· 足健康状态问卷(foot health status questionnaire,FHSQ)

· 足功能指数(foot function index,FFI)

· 下肢功能量表(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的计算机适用版

影像学检查[4]

· X线、CT:可以清晰看到足跟部钙化灶形成或骨刺形成情况,但其对软组织显影较差且存在辐射。

图片

· MRI:可以清晰显示足底筋膜的厚度及病理变化,但价格昂贵、操作复杂,患者必须去核磁共振室接受检查。

图片


· 超声:超声操作方便,经济且便携,可以清楚地看到足底软组织的情况,更适合于足底筋膜炎软组织的检查。跖筋膜炎患者的超声检查厚度往往大于4.0mm。

因足部疼痛也可因其他疾病引起,所以也需要与其他足部炎症或软组织病变进行鉴别诊断,主要的依据还是通过X线、CT和MRI观察具体的骨骼或软组织改变,进而明确疾病种类。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使用NSAIDs治疗跖筋膜炎是一种流行的做法,但一直受到质疑,因为跖筋膜炎并不是真正的炎症过程。研究认为口服NSAIDs可短期缓解疼痛,但对慢性跖筋膜炎的疗效仍不明确且缺乏可靠证据

· 皮质类固醇注射(corticosteroid injections,CIS):大量研究报道CIS治疗跖筋膜炎短期疗效显著,可能的原因是CIS并没有刺激组织再生能力,其作用仅限于减轻炎症,因此疗效是短暂的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跖筋膜炎6个月仍无效的患者,临床称为顽固性跖筋膜炎,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干预。其中开放、经皮或关节镜下跖筋膜切除与腓肠肌松解术为主要术式,主要是基于缓解足底筋膜处的张力和超负荷

文献来源于:白文博等,跖筋膜炎的诊疗进展,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1年9月第14卷第9期。

运动疗法

· 足底按摩运动

用拇指指腹上下按压脚掌前后端的足底筋膜,每天可操作2-3次,每次2-3分钟,一方面能使患者足底筋膜中变性的胶状基质转化为正常的液态基质,同时可分离、松解粘连的软组织,恢复肌纤维的弹性,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帮助其解除紧张性痉挛;另一方面促进其血液循环,加速血液流动,使血管扩张

文献来源于:刘瑞莲等,中老年足底筋膜炎及其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年8月第35卷。
· 牵伸训练
许多学者建议跖筋膜炎治疗中使用牵伸训练以获得更好的效果。牵伸训练包括牵伸腓肠肌、跟腱及跖筋膜本身或其组合。牵伸训练是治疗跖筋膜炎的有效策略,不仅在临床中能配合其他治疗方法(药物、冲击波、局部注射等),而且其自身也是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式。
文献来源于:
白文博等,跖筋膜炎的诊疗进展,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1年9月第14卷第9期。

图片


· 手法治疗

临床人员应使用手法治疗,包括关节松动和软组织松解手法,改善足跟痛/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相关下肢关节活动度和小腿柔韧性不足,以减轻疼痛和改善功能。

文献来源于:美国物理治疗协会骨科分会,《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足跟痛/足底筋膜炎:2014 修订版》临床实践指南。

物理因子治疗[5]

· 体外冲击波结合深层肌肉刺激治疗

冲击波参数:一般采用2-3bar,5Hz进行垂直治疗,冲击次数为2000次,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4次为1个疗程。

结合整个肌筋膜链后表线进行DMS(深层肌肉刺激仪)松解治疗。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治疗人员手持DMS(深层肌肉刺激仪)分别在患者足底、下肢、髋臀部、腰骶部及项背部筋膜处采取不加压方式以5cm/s速度来回移动,治疗时间为10min/次,每周治疗2次,8次为1疗程。

另有电刺激疗法、低强度激光、超声透入疗法等,均可有效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功能。

文献来源于:美国物理治疗协会骨科分会,《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足跟痛/足底筋膜炎:2014修订版》临床实践指南田有粮等,《体外冲击波结合深层肌肉刺激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颈腰痛杂志2019年第40卷第5期

其他治疗

· 支具:足部矫形器有助于平衡足底内、外侧弓和横弓三点力学,稳定足部结构,降低足内翻概率,缓冲地面压力并减轻跖筋膜张力,从而缓解跖筋膜炎症状,常能使患者在短期内获益。

· 软组织贴扎:临床人员应使用抗旋前贴扎治疗足跟痛/足底筋膜炎患者,能够立即(最多3周)减轻疼痛并改善功能。此外,临床人员可以针对腓肠肌和足底筋膜使用弹性治疗贴布来缓解短期(1周)疼痛

文献来源于:
白文博等,跖筋膜炎的诊疗进展,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1年9月第14卷第9期;美国物理治疗协会骨科分会,《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足跟痛/足底筋膜炎:2014修订版》临床实践指南

足底筋膜炎作为引发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终身发病率可达10%,除了发病之后积极进行治疗以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进行适当的锻炼,加强薄弱肌肉,纠正不良体态,避免足底筋膜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缪芸等,肌内效贴辅助物理疗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短期疗效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年第33卷第3期
2.白文博等,跖筋膜炎的诊疗进展,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1年9月第14卷第9期
3.美国物理治疗协会骨科分会,《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足跟痛/足底筋膜炎:2014修订版》临床实践指南
4.申婷婷等,《肌骨超声检查在足底筋膜炎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山东医药2022年第62卷第11期
5.田有粮等,《体外冲击波结合深层肌肉刺激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颈腰痛杂志2019年第40卷第5期
6.刘瑞莲等,中老年足底筋膜炎及其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年8月第35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