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2)

 遇事明言 2023-02-27 发布于甘肃

 3.   部州方镇行省督抚督责

       两汉至南北朝为部州刺史,唐为方镇节度使,宋为路,元代的行省,明清三司、总督、巡抚。起初是朝廷派往各地的临时执行军事、监察、征税等方面的使命。后来一部分演化为地方高级行政建制,一部分则被新的中央派出机构所替代。他们是中央朝廷和地方郡县州府之间主要发挥代表中央监察督责地方的设置。

       郡县州府是地方牧民的基本机构,是官府权力在地方实施的关键。乡里保甲则是治民的直接工具,部州等代表朝廷监察控制地方的力量,是维系国家统一,平衡中央地方的重要力量。

 4.   古代官僚政治条件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有三种关系:地方权力过大,外重内轻、中央过分集权、中央地方权力分配适宜。

       影响关系的四因素:①各项权力在中央与地方间的分配 ②中央对地方官吏的管理与控制 ③地方监察官是否有独立有效性 ④部州等的形式、权力结构与中央对其的驾驭办法是调整中央地方关系的关键所在。四个因素的表现形式,内容及组合作用,在各个时期也略有差异。

五、官员的选用黜退及弊端

       官员选举方式:察举征辟、科举、世荫、纳捐、流外入流。

       察举征辟打破了领主制中世官制下少数贵族对职位的垄断,但在其发展中其进步性被门阀士族所破坏。科举则代替了察举征辟成为新的主流制度,它建立了入仕者与政权的直接联系,应试者有一定自主权、以考试成绩为标准,有一定客观性与科学性、成员不论门第出身,打破门阀垄断。

       为防止官僚队伍老化,保证国家机器的行政效率,需要淘汰一些不足用的官员,这就是致仕制度。虽有确定年限,但执行时并不一定按照年限来。一般由官员主动提出,以显皇恩与臣子的道德。致仕处理的好有利于稳定,因此会对致仕官员有各种优待。

       官僚系统更新机制是有弊端的。选举中的察举制评选权在个人手中,引发结党营私;科举则关注内容狭窄,无法关注考生的品性和其他能力;门荫纳捐甚至不是为了选拔人才,因而使得许多毒素垃圾注入官僚系统。以上是输入新成员时质的问题,还有一大问题为量的问题,表现为患多而不患寡,冗官是常态。输入过量,吐故不力是主要原因。输入过量是因正常选举之外滥加封授,吐故不力则是因致仕的软弱与不完整。除此外皇权及中央权的强化,增加牵制性的重叠机构使得官上加官,一职多官也是冗余的原因。然而追其深层原因,则是官本应当是行政管理的工作,但实际上官有集名、利、权为一体的价值性,同时统治者也要利用其价值,因而不可避免的形成冗官。

六、官僚的考课监察与官场周期性动乱

        权力导致腐败,因此官场需要一套整肃自身统治秩序的机制,具体包括:政绩考课、监察纠劾、严刑峻法惩贪、临时派人巡察、伦理道德节制。

       考课标准经历了一个由重道德到重实效,由复杂到简要的演化过程。具体方式有三种:①逐级考核,朝廷纵览 ②上计评议,考校鉴定 ③严明等第,惩恶扬善。考核是古代政治良好秩序的保障,考课与行政予夺相结合,构成了行政隶属和指挥机能的维系力。考课存在明显的局限性:①考核内容多空泛的道德而无绩效 ②考课有时和升迁叙永脱离 ③由于腐败,考课沦为形式 ④由于官吏上下其手和主观性,考课有时很随意。

       行政监察通常是来自行政系统外的对官僚情况的监察,是比考课作用更大的一种吏治整肃措施,乃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高度成熟和实行自我调节的突出表现。秦到南北朝形成,隋至元发展,明清完善。主要有四方面:纠弹不法、肃正朝仪、审复案牍、平冤。有三个特点:①依附于皇权,进行垂直单线式的监察活动 ②监察活动与组织独立于行政体系外 ③监察官位卑权重。行政监察对官僚体系的维系发展有重大作用,但其依附于皇权导致其有各种弊端,终不可根治官僚系统中的问题。

       官僚系统的周期性破坏、封建王朝周而复始的兴衰大势、周期性土地兼并问题三种循环几乎同步,大小相容,彼此影响。官僚秩序破坏的表现有四:①机构重叠,效率低下 ②贪官污吏,贿赂公行 ③枉法徇私,苛政虐民 ④朋比林立,党同伐异。主要有三个原因:①此乃体系内固有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矛盾为行政权力支配一切与官僚自我膨胀的矛盾、官僚分职与皇帝独裁的矛盾、皇帝与官僚内部权力财产分配的矛盾 ②整肃机制治标不治本 ③缺乏科学有效的制约机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