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0年以来的法国诗歌 | 让

 置身于宁静 2023-02-28 发布于浙江

  法国当代诗歌专辑

  -《今天》132期-

  前言

  《今天》第132期推出“法国当代诗歌专辑”,特邀诗人翻译家树才撰写长文《边缘与多样:二战以来的法国诗歌札记》,文章对作者翻译过或有过交往的十六位诗人的生平、创作和作品风格作了既活泼又中肯的评析。

  法国诗人、评论家让-米歇尔·莫勒布瓦的文章《1950年以来的法国诗歌》从文学史的角度,厘清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诗歌的多样化实践以及与传统的关系,勾勒出诗人们的“分界线与交汇点”。

  为了给中文读者带来对法国当代诗歌的鲜活印象,《今天》通讯编辑陈力川选译了五十二位诗人发表于1940—2020年间的五十五首诗体和散文作品。尽可能吸纳不同诗歌观念和风格的诗作,其中多数出自国内没有译介过的诗人,包括五位女诗人。

  《缺席的真实——法国当代诗选译后记》是陈力川对本专辑译介的部分作品所作的诗学解读。

  陈力川

  1950年以来的法国诗歌

  -米歇尔·莫勒布瓦

  一、多样性与前景

  尽管不断有诗歌感到危机的传言,她仍然隐蔽地存在,并在文学实验的腹地及其传播的边缘,开出一条不甚明显的道路。

  多样化,在诗选读者的眼中,法国当代诗歌呈现出一种反差极大的景观。所有可能的写作“风格”纷然杂陈,各种看似相反的形式并行不悖:格律诗或自由体,抒情散文或字句派,最低限度派或雄浑派,口述派或空间派,炫耀现代性或继承传统的固定形式,质疑体裁的概念或压缩古老的诗行……

  当代诗的阅读显出各式各样的形态。

  多样化,起伏不定,诗歌是现时的写照。今天,与哲学和艺术领域一样,文学上不存在占主导地位的团体或派别。那些宏大的、有凝聚力的新词流行的时代(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已经结束,它们的分支和分裂成的小团体也不例外(一致主义、罗曼主义、自然崇拜说、未来主义,或字母派……),学说、体系和意识形态的时代似乎过去了,尽管宗派思想并未消失。

  因此,没有精心构思的诗学可言,但应当承认有相对鲜明的立场和分道扬镳的实践。诗无法建立在作品以外的其他东西上面,没有先于写作的理论。没有“体系”,即使有某种“诗艺”以偶然的方式出现在文本中。

  这种多样性初看上去像是一个衰弱的征兆,在此意义上,诗歌不再与某种反映一个历史阶段的集体憧憬的思潮联系在一起。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我们知道法国诗人退却到他们艺术的特殊性之中,相对而言“不介入”历史。只有很少的时期除外,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抵抗运动时期,那时诗人暂时有所介入和行动。但他们的任务一般说来都比较隐蔽,并不显眼:在他们语言(langue)的工作中考问现实,而不是直接参与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斗争中去。

  今天能说有“后现代诗歌”吗?这个概念用来指当代继承人的奇怪境况似乎是恰当的。鉴于他们从过去继承的大量作品和形式,他们很难再表现出新颖的独创性。借用勒内·夏尔1的话说,这份遗产“不带任何遗嘱”。这与希腊—罗马的遗产不同,正如文艺复兴时代的诗人所做的那样,他们从希腊—罗马的遗产中发现了根基,并将其作为他们创造的文化的纲领。我们当代人接受的遗产更广阔、更丰富,新旧作品杂陈,来源四面八方。它使人晕头转向,经常让作者大量使用引语,或偏重讽刺。或许形式的冒险现在完结了。当代诗人感到他们已经触到了言语(langage)的极限,不再相信诗歌的力量。他对阿多诺2的话“奥斯维辛之后诗歌是不可能的”3记忆犹新。他甚至想重申德尼·罗什4的话说,“诗歌是不可容忍的”5

  然而,好像正是在这种不可能性中,或者说是在不可能性的感觉中,今日的诗歌获得了她的意义。我们不能忘记现代性的历史立满了失败的标杆:波德莱尔失语6,兰波放弃了他的作品,马拉美被他的艺术扼住了喉咙7。至少自一八五〇年以来,现代诗就开始意识到她的不可能性。正如米歇尔·德吉8所言,诗学会了“放弃她的希望,消化她的失败,并将之变成悖论”。今天的诗人是无奈的诗人。

  写作作为一个与世界和意义不断建立联系的地方没有因此停止。这是一个焦虑的、令人困惑的、寻觅的写作空间,人在那里直接与他自己的言语(langage)搏斗。一个创造的地方,同时是一个知觉的地方。因而,“后现代诗歌”的表述是荒谬的,因为诗在本质上是对紧张和冲突的方式的认识。如果说诗歌的历史充满了争论,那是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争论。她是一种“尖端职业”,具有超前性。她的领域不是后现代,而是“极端当代”。

  因此,诗歌自己的眩晕对她来说也是一个运气。这个眩晕主要表现为当代性的范畴前所未有地扩大。创刊于七十年代的米歇尔·德吉的杂志Po&sie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贡戈拉9与雅克·鲁博10、约翰·阿什伯里11、托马斯·德·昆西12、济慈、品达13、莱奥帕尔迪14、科左沃伊15毗邻……也就是说当代诗人的声音与过去诗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文学创造与哲学思考相对质,翻译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活动。诗性呈各种形态,面向各方,全不在乎地点、时间、体裁和类别。就像米歇尔·德吉的一本新书的名字,《诗歌不孤独》。当诗歌趋向于繁衍她存在的理由和文字形式的时候,没有什么比她的身份危机更有益于她的健康。

  二、形式的多样性

  在传统的作用下,诗的工作继续,而且时不时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与目前雅克·莱达16和雅克·鲁博,或者《诗歌行动》杂志的情况类似。从“后现代”的角度看,作诗有时被当做游戏,经常广征博引,不脱旧形式的模子。但是在一个坚定的“现代”背景下,在阿波利奈尔的“地带”17于二十世纪初所开辟的道路上,就像某种地震仪的直线和吵架的话一样,当代人的节奏和各种形式的分离纷至沓来。于是,诗句成了写作最急迫、最快速、最抑扬顿挫的形式。当抒情的主体同时被太多的认识和感觉困扰,当太多的东西在他身上和周围急速冲撞,当分裂战胜统一的时候,人们在散文失灵的地方(就像刹车失灵的汽车)遇到了诗。

  今天,诗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在与散文博弈。不是将散文诗化(像十八世纪的情况那样),而是与散文一决高低。半个世纪以来,在传统的、定义不清的“散文诗”以外,人们看到各种无法归类的文字蜂拥而至,诗有时被稀释在散文之中,有时平淡无奇,有时做自我批评……在弗朗西斯·蓬热18那里,散文成为“Proême19”。在伊夫·博纳富瓦20的作品中,诗意散文接近叙事。在菲利普·雅各泰21的作品中,她演变为一个孤独漫步者的沉思或“遐想”。新近,在埃马纽埃尔·奥卡尔22那里,她表现为一种字面上的和表格式的写作。

  在这个无法归类的散文选中又加入了大量零碎的或碎片化的文字。它们主要来自前苏格拉底派哲学家和俳句的读者,或勒内·夏尔和莫里斯·布朗肖23的继承人(如罗杰·穆涅24,米歇尔·加缪25,弗兰克-安德烈·詹姆26……)。他们是断裂和并列的诗人。他们通常用一种格言式的文字写作,但善于发表可疑的、暂时性的真理。这些真理不会专制地将自己封闭起来,像古老的格言那样。它们最小限度地,而不是最大限度地言说。它们是不确定的、摸索性的、甚至是灵活的、消失的话语。它们在强化短路、只言片语、论点、断言、重复的问题的话语中,肯定不稳定性的价值,好像在敲击未知之门。在埃德蒙·雅贝斯27看来,“一句话的价值不是它强加的确定性,而是它挣扎于其中的缺陷、深渊和不确定性”。

  最后,在这个诗歌泛滥、出走、互相怀疑、有时自我否定的运动的末端,还有大量坚定的边缘化和形式主义的实验,例如字母派,粘贴派,诗歌传单,有声诗歌,“复调”协会(association Polyphonix”)28, 超限诗……二十世纪下半叶,在诗歌和其他艺术领域,出现了大量出乎意料的形式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尝试。这些“尝试”构成了以形式探索为要素的实验室。这样或那样的诗歌“媒介”受到重视:视觉的,听觉的……

  三、分界线与交汇点

  第一条重要的分界线是根据诗人对诗语力量的信任度来区分他们。一方面,在老一代的诗人中,有像保罗·克洛岱尔,保罗·艾吕雅,路易·阿拉贡,勒内·夏尔,或者圣-琼·佩斯这些相信诗歌的力量,并通过诗歌赞美世界、人和言语(langage)的一致性的诗人:例如圣 -琼·佩斯在《颂歌集》中的欢呼,“啊,我有理由赞美!”另一方面,也有像安托南·阿尔托29,乔治·巴塔耶30,或者亨利·米肖31这些通过写作“反对”上述观念的诗人。这一极其相对和灵活的分界线自一九五〇年以来一直将诗坛分为拒绝的“阵营”和接受的“阵营”。人们可以在第一个家族的传承中区分在场和地点的谱系(伊夫·博纳富瓦,菲利普·雅各泰,安德烈·杜·布歇32);带宗教情感的唯灵论谱系(彼埃尔·埃马纽埃尔33,让-克洛德·雷纳尔34,让-彼埃尔·勒麦尔35);世俗抒情谱系(雅克·莱达,彼埃尔·奥斯特尔36),以及积极的唯物论者(弗朗西斯·蓬热,欧仁·吉尔维克37)。相反,在“拒绝”的诗人的阵营里聚集了那些最大胆的形式主义者和指责言语(langage)的严密性或诗歌的有效性的人(德尼·罗什,克里斯蒂安·普利让38)。

  但是,这个“是”与“否”、赞成与拒绝的诗人之间的对立既不能令人满意,理由也不够充分。在那些赞美世界(我坚持用这个词语表达与真实的正面关系,尽管它过于简单化)的诗人中,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怀疑话语(parole)的虚浮和幻象这一事实使这种对立变得复杂起来。对有些人来说,言语(langage)的演练构成了存在的重要经验,对另一些人,寻找话语(parole)的真实要极其谨慎。在目前的情景中,我想把伊夫·博纳富瓦与米歇尔·德吉加以区别,前者带着对无声的词语(mot)的向往以及在消失中寻找话语(parole)真实的印记,后者把语言(langue)看作人特有的财富,并要求语言(langue)表达一切、结合一切、思考一切、承担一切。在伊夫·博纳富瓦的谱系中是那些对抒情和隐喻的虚妄和幻象心存不安的人。在米歇尔·德吉的谱系中是那些虽知情但认同语言(langue)的人,他们深知语言(langue)的欺骗性、幻象和危险的诱惑,但仍然热衷于它的热情,尽管不能达到保罗·克洛岱尔或勒内·夏尔的诗歌那种神谕般的维度。

  上面提到的几个区别表现在与活跃的杂志和诗选紧密联系的出版集团上面。伽利玛(Gallimard)出版社的目录主要集合了“现代性传统”和建立在“典藏”上的创新,目前成为相当一部分“新抒情诗人”的地盘。相反,P.O.L出版社,或弗拉马利翁出版社Flammarion)的目录更多转向最低限度派、构成派和各种决裂的形式。

  但是这些区分和聚合不应该遮蔽相当多的共同点。第一点是对批评的关注。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法国诗歌的现代性包含对自身的批评。它思考自己的实践,关注何为诗性,即使在这个无人再写“诗艺”的时代亦如此。对批评的关注是对公正的话语(parole)的关注。人们思考批评的条件,不是盲目从事,而是以有灵感的方式进行。人们追求“抒情的简单化”,提防夸张和做作,剔除华而不实的残余。人们质疑这种无谓地将词语(mots)在纸上整齐排列的奇怪工作。于是,诗歌成为诗歌的诗,在最坏的情形下成为一种自闭,或伊夫·博纳富瓦说的“剥除肉质”:一种脱离躯体的话语(parole)。

  另一个共同点是日益增加的与真实的关系。对一些人,这意味着将现实作为诗歌写作的第一素材,在平凡、历史现在时和日常中汲取养料。另一些人追随兰波表达过的愿望:达到一种“客观诗”,或按照勒内·夏尔的表述,一种摆脱主观性支配的“绝对的真实”。还有一些人,如伊夫·博纳富瓦,这个与“真实”的关系意味着在词语(mots)中重新找到“在场的感觉”。

  对真实的这一关注首先是以否定的形式出现的:拒绝相对容易的超现实和不真实的诱惑,它们被看作诗语的自然坡度,总是倾向于“把事情摆平”,为了不存在的东西而打发存在的东西。诗人想说的是存在于言语(langage)之外的真实,或者说是挑战言语(langage)的真实。布勒东39曾说“我从来不知道说眼睛的颜色”,然而超现实主义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形象的魔术来回答这种不可能性,而许多当代诗人对“类比的戏法”表示怀疑。

  弗朗西斯·蓬热,欧仁·吉尔维克,让·弗兰40从战前开始,罗什福尔派41在战后都曾关注一种少用隐喻、更平淡、更接近物体和具体情境的写作。勒内-居伊·加都42说:这半个世纪法国诗歌的主要抱负之一首先是“重新站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

  为了概括这些共同点,我想借用埃马纽埃尔·奥卡尔“否定的现代性”这一说法,即一种通过拒绝,而不是新的肯定的方式进行的现代性:怀疑形象,拒绝诗歌主义43,拒绝感伤主义,拒绝教化和感人的言说……诗歌缩回她的属性,同时重新松开传统的枷锁。她不断追问她能做的和应做的,通过寻找自我而存在。没有什么比断言“诗是这样,不是别的”更违背诗歌。她首先是言语(langage)的焦虑。克洛德·罗耶-儒尔诺44将诗歌定义为“无知的职业”。作为证明,我引用让-玛丽·格莱兹45A黑色》的开头几行:

  “对我们来说还剩下诗。不知道她是什么。作诗,写诗,是'为了知道’。为了在无知中进步。为了知道无知。为了弄清楚。”

  既然诗歌是探求的空间,她首先构成一种经验。她的功能不是带来拯救和安慰,而是完整地再次穿过人类的境遇,不例数其缺陷。这就是雅克·图潘46的信念,他在《冰碛》中写道:

  “作为没有标准的、超限的、不能平息的实验,诗歌不能填补,反而总是加深产生她的缺憾和苦恼。”

  【注释】

  1 勒内·夏尔(René Char, 19071988),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代表作《伊普诺斯的书页》(1946)《愤怒与神秘》(1948)。本文的注释为译者所加。

  2 狄奧多·阿多諾(Theodor Adorno, 19031969),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作曲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

  3 阿多诺的原话是:“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句话被孤立地援引造成很多误解,阿尔诺的本义似乎是表达一种悖论:在从废墟中幸存下来的世界上,艺术的不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存在。

  4 德尼·罗什(Denis Roche, 19372015),法国作家,诗人,翻译家,摄影家。

  5 来自德尼·罗什诗全集的书名:La poésie est inadmissible, Seuil, 1995.

  6 18663月波德莱尔在比利时那慕尔参观圣-鲁教堂时昏迷倒地,遂失语,偏瘫,同年7月被送回巴黎,住进位于多姆街1号的杜瓦尔诊所,1867831日去世。

  7 189898日,马拉美喉咙痉挛,几乎窒息。当晚,他写信要求妻子和女儿将他的手稿和笔记销毁,说“那里没有文学遗产……”。翌日清晨,他的喉咙再次痉挛,遂死于医生的怀抱。

  8 米歇尔·德吉(Michel Deguy, 1930–),法国诗人,评论家,巴黎第八大学荣誉教授。

  9 路易斯·德·贡戈拉(Luis de Góngora, 15611627),西班牙巴洛克诗人。

  10 雅克·鲁博(Jacques Roubaud, 1932–),法国作家,诗人,数学家。

  11 约翰·阿什伯里(John Ashbery, 19272017),美国诗人,剧作家,文学批评家,活跃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纽约艺术流派的创始人之一。

  12 托马斯·德·昆西(Thomas de Quincey, 17851859),英国作家。

  13 品达(Πίνδαρος /Píndaros,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抒情诗人。

  14 贾科莫·莱奥帕尔迪(Giacomo Leopardi, 17981837),意大利抒情诗人,哲学家。

  15 瓦迪姆·科左沃伊(Vadim Kozovoï, 19371999),俄国诗人。

  16 雅克·莱达(Jacques Réda, 1929–),法国作家,诗人。

  17 “地带”(Zone)是阿波利奈尔发表于1913年的诗集《酒精集》卷首的散文诗。

  18 弗朗西斯·蓬热(Francis Ponge, 18991988),法国作家,诗人,代表作《采取事物的立场》。

  19 法文prose(散文)和poème(诗)合成的词。

  20 伊夫·博纳富瓦(Yves Bonnefoy, 19232016),法国诗人,艺术评论家,翻译家,法兰西公学讲座教授。

  21 菲利普·雅各泰(Philippe Jaccottet, 19252021, 瑞士法语诗人,作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1946年后移居法国。

  22 埃马纽埃尔·奥卡尔(Emmanuel Hocquard, 19402019),法国诗人,翻译家,提出“否定的现代性”理论。

  23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 19072003),法国作家,文学批评家,思想家,代表作《文学空间》和《未来之书》。

  24 罗杰·穆涅(Roger Munier, 19232010),法国作家,批评家,翻译家,海德格和帕斯的译者。

  25 米歇尔·加缪(Michel Camus, 19292003),法国作家,诗人,法国文化广播电台节目制作人。

  26 弗兰克-安德烈·詹姆(Franck-André Jamme, 19472020),法国诗人。

  27 埃德蒙·雅贝斯(Edmond Jabès, 19121991),法国作家,诗人。

  28 一个由诗人、艺术家、音乐家组成的文化团体,成立于1979年,创始人为造型艺术家、作家让-雅克·勒贝尔(Jean-Jacques Lebel)。

  29 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 18961948),法国诗人、演员和剧作家。

  30 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 18971962),法国作家,思想家,评论家,职业图书馆员。

  31 亨利·米肖(Henri Michaux, 18991984),法国诗人,画家,原籍比利时。

  32 安德烈·杜-布歇(André Du Bouchet, 19242001)法国诗人,文学批评家。

  33 彼埃尔·埃马纽埃尔(Pierre Emmanuel, 19161984),法国诗人,本名Noël Mathieu

  34 让-克洛德·雷纳尔(Jean-Claude Renard, 19222002),法国诗人,作家。

  35 让-彼埃尔·勒麦尔(Jean-Pierre Lemaire, 1948–),法国诗人。

  36 彼埃尔·奥斯特尔(Pierre Oster, 19332020),法国诗人,出版家,原籍卢森堡。

  37 欧仁·吉尔维克(Eugène Guillevic, 19071997),法国诗人。

  38 克里斯蒂安·普利让(Christian Prigent, 1945–),法国作家,诗人,文学批评家。

  39 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法国诗人,作家,超现实主义运动创始人。

  40 让·弗兰(Jean Follain, 19031971),法国作家,诗人。

  41 罗什福尔派(École de Rochefort),创立于1941年,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之后一个重要的法国诗歌运动。

  42 勒内-居伊·加都(René Guy Cadou, 19201951),法国诗人。

  43 诗歌主义(le poétisme)是1923年受达达主义启发在捷克诞生的一个文学和艺术运动。

  44 克洛德·罗耶-儒尔诺(Claude Royet-Journoud, 1941–),法国诗人。

  45 让-玛丽·格莱兹(Jean-Marie Gleize, 1946–),法国作家,诗人。

  46 雅克·图潘(Jacques Dupin, 19272012),法国诗人。

  作者:让-米歇尔·莫勒布瓦(Jean-Michel Maulpoix, 1952–),法国诗人,文学批评家,巴黎第三大学名誉教授,文学与批评季刊《新文集》(Nouveau Recueil)主编。

  翻译:陈力川,旅法学人,《今天》文学杂志通讯编辑。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和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出版中文《治理的忧思》《词语的诱惑与真实——博纳富瓦诗选》,法文《雪的六月》《鬼谷子——游说的艺术》等译作,选编《给孩子的演讲》,出版私人回忆录《冰城往事》。

  题图:Não há sim sem não - O Eremita,Antonio Dacost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