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本奇特的书,第一次读几乎没读进去,重读又觉得前半部分字字珠玑,但后半部分依然不知所云。 阅读困难主要来自两点: 首先,这是托克维尔未竟的作品,结构并不完整。书中主要讨论“旧制度”,即大革命的起源,而对“大革命”本身鲜有涉及(因为托克维尔未完成第二卷就去世了),这一点令我初读时困惑不已; 其次,此书抽象程度较高,吝惜文字,很多地方并未列举足够详尽的事例。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很难理解作者的意图,或者即便理解了,也有意犹未尽之感。 下面总结书中几点印象较深的洞见,并对比初读和重读的不同感受。 洞见之一:反宗教只是大革命的偶然事件,并非革命本身的特征 第3章开篇,托克维尔说道:
初读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政治革命,而不是马丁·路德或加尔文那样的宗教革命,宗教当然不是主角。 这次重读感觉就不同了,因为了解过相关历史,发现宗教对大革命的进程产生了极大影响。 例如,大革命之初,革命政府首先取消了教会的什一税,即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不久又将教会地产收归国有,以缓解财政困难;后来又颁布《教士公民组织法》,将教会世俗化,并由此与罗马教会决裂。未按照《教士公民组织法》宣誓的教士,甚至遭到民众日益严重的迫害。 如果没有这些过于激进的宗教政策,那么法国的分裂就不至于那么严重,路易十六或许也不会出逃;如果没有路易十六的失败出逃,共和派也不会那么容易掌权,之后的历史进程可能大为不同,像旺代战争这样的内战很可能会避免。 总之,反宗教是大革命的一个显著特征,极大影响了其进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是这样?推翻旧制度与推翻宗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对于这个问题,托克维尔给出了明确回答:
换言之,托克维尔认为,人们对基督教的敌视并非出于宗教原因,而是出于世俗原因。反宗教与大革命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想法,令人赞叹。但和本书的许多其他论点一样,托克维尔直接下了断言,并未进行详细论述,有些遗憾。 洞见之二:中央集权不是大革命的成就,而是旧制度下已有的体制 第8章开篇,托克维尔说道:
并且之后花了很多篇幅论述这件事情。 初读时觉得这个问题无关紧要。大革命的主要成就难道不是《人权宣言》这些推动了自由和民主的事情吗,和中央集权有什么关系? 这次重读,由于了解过更多背景,感受截然不同。 首先,革命者的确以中央集权为荣。吉伦特派曾提出过一些倾向于“地方分权”的构想,由此被山岳派指责为“联邦主义者”、“破坏国家统一” ,最终被山岳派清剿。 其次,大革命时期的中央集权程度之深,可谓前所未有。以“特派员”制度为例,政府向外省派遣专员,作为中央权力的全权代表,负责法令的落实以及处理战时的紧急事务;巴黎通过颁布征兵令、设立革命法庭、颁布最高限价令等手段 ,牢牢掌控着整个法国。 托克维尔想说的是,所有这些都不是大革命的发明,而是旧制度下已经存在的东西。 大革命前的法国名义上是封建制,但各地的贵族和领主只保留了免税权之类的一些特权,并没有真正实行统治;各地实际上是由政府从巴黎派出的三十位总督统治的。 在这个问题上,托克维尔没有吝惜文字,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以说明旧制度下中央集权程度之深。例如,这一章结尾写到:
总之,托克维尔这一部分的论述相当有说服力。 洞见之三:一个坏政府最危险的时期,是它准备开始改革的时候 在临近结尾的第22章,托克维尔突然抛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
即著名的“托克维尔悖论”。初读时我并未听说过“托克维尔悖论”,以至于几乎没有注意到这一段。 这个观点非常有意思,但一方面它很难论证,托克维尔也的确没有试图进行严谨的论证;另一方面,如果以此为理由不进行改革,也不是长久之计。 总之,这个问题先不展开讨论了,留给以后再研究吧。 书中还有其他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和见解,也等下一次重读时继续发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