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④

 新用户38922816 2023-02-28 发布于海南

【原文】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1]。”

【注释】

[1]近者悦,远者来:这句话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一语而囊括。

宋·朱熹:“被其泽则悦,闻其风则来。然必近者悦,而后远者来也。”
明·张居正:“叶公,是楚大夫。叶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为政之道,在得民心。若能使民之近者被其泽而喜悦,远者闻其风而来归,则为政之道得矣。然人心至愚而神。苟非有实心实政足以感人,而欲以欢虞小术违道干誉,则四境之内且不能服,况其远者乎?’此盖夫子言外之意也。”

【译文】

叶公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使国内的人高兴,使国外的人来投奔。”

【解读】

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当时属于楚国的叶邑。叶公请教怎样治理好叶邑。对于这样一个政治问题,孔子回答:使境内的人民高兴而无怨恨,使境外的人民心向往之,愿意投奔。近悦远来,似乎是为政者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做官的人如果不能让自己辖区内的老百姓幸福地生活,那么他一定是个失败的领导者。今人也是如此,所以能够让远方的人迁移到自己辖区内生活的领导者,一定是清明廉洁而又一心为民的好官。

【原文】

子夏为莒父[1]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1]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宋·程颢、程颐:“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夏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子张常过高而未仁,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各以切己之事告之。”
宋·朱熹:“欲事之速成,则急遽无序,而反不达。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

【译文】

子夏做了莒父的邑长,向孔子问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图小利。求快,则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解读】

做什么事都要循序渐进,不能不顾客观条件限制,盲目地强求速度。成大事者,必定有一定的远见和耐心,能够客观地评估环境,从而制订出详细的计划和步骤,把握好节奏,一步一步地实施到底,这样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

【原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1]有直躬者[2],其父攘羊[3],而子证[4]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1]党:乡党,古代以五百户为一党。
[2]直躬者:正直的人。
[3]攘羊:偷羊。
[4]证:告发。

宋·朱熹:“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
明·张居正:“此可见道不远于人情,事必求夫当理。矫情以沽誉,立异以为高,流俗之所慕,而圣人之所不取也。”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家那里有一个坦率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那里坦率正直的人和你那里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解读】

孔子没有直接说这种行为不能算作正直,但他显然认为这种正直的层次不高。他提出了另一种看似不“直”而“直”却在其中的表现,那就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告发自己父亲偷羊的正直是一种偏激而又简单的正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做法看上去很不正直,但实际上确实有“直在其中”。因为“直”应该是追求最大程度的合理化结果。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1]。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注释】

[1]恭、敬、忠: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此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

宋·程颢、程颐:“此是彻上彻下语。圣人初无二语也,充之则睟面盎背;推而达之,则笃恭而天下平矣。”
宋·朱熹:“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之夷狄不可弃,勉其固守而勿失也。”

【译文】

樊迟问怎样可以称为仁。孔子说:“平日闲居时态度谦恭,做起事来认真谨慎,与人相处忠诚。即使到了夷狄之国,也不可丢弃这些。”

【解读】

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种美德为基本内涵的。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这是“仁德”的本色。不论做什么事情,面对什么样子的人,都要从做好自己开始,然后再去要求别人。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2]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3],何足算也?”

【注释】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底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硁硁: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3]斗筲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宋·程颢、程颐:“子贡之意,盖欲为皎皎之行,闻于人者。夫子告之,皆笃实自得之事。”
宋·朱熹:“其志有所不为,而其材足以有为者也。子贡能言,故以使事告之。盖为使之难,不独贵于能言而已。其本末皆无足观,然亦不害其为自守也,故圣人犹有取焉,下此则市井之人,不复可为士矣。子贡之问每下,故夫子以是警之。”

【译文】

子贡问道:“怎么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自己行为处事要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不侮辱君王交给的使命。这样就可以称士了。”子贡又问:“请问次一等的怎么样。”孔子说:“同宗族的人称他孝顺父母,乡里人称赞他尊敬长者。”子贡问:“请问再次一等的怎么样。”孔子答道:“说话要守信用,做事要果断。虽然是浅陋的小人呀!——也还可以称为次一等的士了。”子贡道:“现在从事治理国政的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咳,见识狭小的人,不值得一数。”

【解读】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他认为他那个时代的当政者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士之智者,能做到说话算数,做事认真负责,但是被孔子认为是士的最低等级。因为在孔子看来,言必信,行必果,只是个人的修养而已;相对于匡扶社稷,治理天下来说,还只是小成就。

:有关《论语》的内容文本均采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