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叶公问政(13-16)

 经义工坊 2021-11-15

孔子强调要以仁德治国。为政如果能让近处、本国的人感到高兴,使远方、他国的人不断归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注释】
叶(shé)公: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名沈诸梁,字子高,因封地在叶,故称叶公。
说:同“悦”,高兴。

【译文】
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归附。”

叶公即沈诸梁,楚国人,沈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楚国令尹、司马,约生于公元前550年。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其父沈尹戌为楚国左司马且在吴楚交战中屡立殊功。沈尹戌阵亡后,楚昭王封其子沈诸梁到叶地即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叶邑镇为尹。因楚国封君皆称公,故称叶公。叶公在叶地治水开田,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等政策,治绩卓著,国力大大增加,受到楚国朝野及各地诸侯敬重。叶公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

孔子此话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李炳南《雪公讲要》引用日本人竹添光鸿《论语会笺》观点,“是时楚国数度伐蔡,又与吴争陈,二国近楚苦兵,故夫子言,楚欲为政于天下,自近始。讽以恤小爱邻之仁也。”当时,楚国是大国,既多次攻打蔡国,又与吴国争夺陈国。陈国、蔡国都是小国,常年为此所累。孔子告诉叶公,楚国作为大国,应明白王道不是霸道,如果要以王道统一天下,就要从最近的地方即从身边做起,施行仁政,用仁德体恤弱小、感召邻国。孔子当年在陈蔡绝粮,险些丢掉性命,就是因为陈蔡两个小国害怕孔子到了楚国,会帮助楚国侵略自己,所以不让孔子前往楚国。
朱熹《论语集注》:“被其泽则悦,闻其风则来。然必近者悦,而后远者来也。”本国的百姓享受到国君的恩泽就会感到喜悦,他国的民众听闻到他的仁德就会前来归顺。但是,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其先后次序,必定是先使本国的百姓喜悦,而后远处的民众听闻到这种美德才会前来投奔。如果本国百姓都怨声载道,为政者要想同远方他国的民众处好关系而让其归顺,则是不可能的。 
“樊迟请学稼”时,孔子就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为政者遵守礼、重视义、讲求信,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敬畏、服从、真心实情来对待国君。只要做到这些,四面八方的百姓都会背负着儿女前来投奔归附。“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正是“远者来”的最好注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