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有快乐吗

 人也昔兮 2023-03-01 发布于宁夏

人的生命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解释:

1、天命;

2、生命;

3、性命;

4、心命。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周易 序卦》里这段话,前面四句说的是人和万物一样,其生命来自于天地,没有天地,就没有万物,更没有男女。这是人之天命;接下来的两句话,说的是个体的人,其生命来自于父母,男女结为夫妇,然后就有了父子。所以,一个人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生,这叫生命。

《中庸》一开始这样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句话说的是:人和万物来自于天地,这叫天命,天地赋予万物和人,各有其形,各有其象。比如,草木有草木之形象,鸟兽有鸟兽之形象;人也一样,每一个人都各有自己的形貌。天地赋予万物与人的各有其形和各有其象,就是万物和人之命的性,所以叫性命。性,表达的是天命之物(包括人)的存在形态。所以,孔子说,天命之谓性。

第二句话说的是,万物和人遵循各有的形和象,生存于天地间,这是合道。如果草木发了疯,想做鸟兽,或者,山水发了疯,想成为日月,就是说,万物不保持各自的形象,任性地改变自己的生存形态,这是不合道,道也决不允许万物如此任性。

在这一点上,万物是人的榜样,万物从来不会改变自己生存的形态,万物守常而尊道,万物的守常,保证了这个世界安静而生生不息的秩序。

所以,“修道之谓教”这句话是单指人而言的。人与万物不同的是,常常离道叛道,对人的形态不能守常。如何让人保持人的形象而不改变,只能是修道。

从古至今,人类修道修了数千年,可人守常了吗?一边修一边离,一边叛。人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有句话说得十分明白:性格决定命运。这个命运指的是人在世的世俗之命和机运。每一个时代,都是不同的机运,那些能够改变自己天性之格调的人,常常能多得这样的世俗机运。所以,人在自己成长过程里,不断地调整自己,或者说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特征,多得或早得世俗机运的青睐,从而让自己的世俗之命得以幸福或满足。

性命原来如此!

人之生命,具体的体现,可分为三大部分:身体,大脑,心。

身体:是人的行为的执行者和实施者;

大脑:是人对自己和外物,乃至整个世界认知的智灵;

心:是意志,身体的行为执行,大脑对一切的认知,都听由心的驱使。心的一个特点是,一念善,一念恶;或一念正,一念反;心的这个特点,变换得特别快,也特别慢。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命。因为心可恶可善,可正可反,所以,常怀善念之心,其命合于道,常有恶念之心,其命合于俗——这是恶人横行的原因。

然而,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因此,善人者,常善救人,常善救物。

由此看来,人的性命和心命之说,既有天命的成分,也有俗命的成分,率性之人,其命合于道,虽生存于世,但其命常常回归于天。离道叛道之人,其命适于俗,生存在世,命不归天。

心命亦不过如是。

看万物和人的天命与生命,原没有快乐或不快乐,自然而安静,无喜亦无忧。

所谓的快乐和不快乐,是由适俗的性命和心命生发的。因为适俗,满足了人之在世生命的欲望,所以,就有了喜怒哀乐之俗情。

无私无欲之人,不论在世之命如何,皆泰然处之,守常守静,不为俗情所动。

善人守的是天命,守的是生命;守天命,感恩天地,守生命,孝敬父母。

2023-3-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