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四句教

 白桦树2008 2023-03-02 发布于内蒙古
大雪节气,疫情彻底要放开了,留作纪念。写小文记录一下最近所思。

前文从孟子的善论讨论到荀子与法家的恶论,以及近代关于XY管理理论的假设。讨论近代管理体系的一些假说,以及方法论。

“人性是管理的基础”。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不同的人性假设决定了组织管理的思想和所采取的方式方法。

https://mp.weixin.qq.com/s/brCASVTuRh3gKCg7Z-YuqA

又读到王阳明的关于善和恶描述的四句教。老夫子对四句教定位很高,在心学算是提纲挈领。对于新入门弟子要作为入门基本读物。本人之前也有听过但并没领会其要领。没有在意,也不知道为何定位这么高。但近期结合了儒家对于善恶两千面的假设和探讨,突然感觉豁然开朗,但又感觉又无从下手。本人愚钝粗浅思考了一段时间,对近期的思考进行一些浅浅的总结。

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很多论述从心学体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进行展开。也可以用于实践。

一、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为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我与宇宙、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事事物物是客观存在的,而善恶的判断形成的,它是以人的知识和认知的产物。

同样的事物在我们不同的判断下会有不同的结论。我们不能简单以自己的标准去看待万事万物。是取消矛盾性(对立性)和独立性,是一种超越对立性,以全面判断进而产生客观判断。

比如:疫情马上结束了,核酸检测是好还是坏?需要我们取消一种对立性假说,以客观的视角来评价。假如以一概之就会走向极端。

二、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为人生观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生活的态度。而人生观就是解决我与我的关系,我与我达到了和谐。人生观是我与我的相处方式;

理解如下:

一、凡有人情事变,兼有判断,凡有判断皆有好坏善恶。所以,人只要心动,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现善或恶。意动是知也是行。从这里也可引申出,只要有知有行就必然会出现善恶,非善即恶,非恶即善。

二、心之本体无善无恶,是参照物,但好坏善恶判断是心动产生的,而意念和心动不是偏向善的一方面,就是恶的一方面。

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和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取决于对世界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世界观。

三、知善知恶是良知,是为价值观

价值观是知也是行,是我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也是是我们经过反复实践逐渐形成的一种与人的主观需要相连的判断好坏、是非、利弊、善恶的观念。也是我们基于价值判断做决策优先顺序判断的东西。在是非之中,在价值冲突中如何取舍,这种取舍就叫价值判断。价值观逐渐形成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社群的相处智慧。


而“知善知恶是良知”,实际就是经过一种价值判断后,在价值观指导下的人生智慧,当然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智慧。“致良知”放在这个价值观里的。

知善知恶的良知,这个善恶的标准来自哪里?一、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知行合一,来源于事上练,物来顺应。阳明心学是很推崇行动力和执行力的。在行动和执行里头,发现价值判断,发现自己良知之心。

二、来源与学习,学习各种基于价值假设的方法论。

价值观取决于实践,来自于事上练,知行合一。

四、为善去恶是格物,是为方法论

为善去恶是格物,也叫事上练。也有前提就是上面一节提到的价值观。事上练处处格物,处处反省。到这一个层面就和儒家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完全吻合起来了,开始叫修身,可以处处反省。

方法论取决于价值观,价值假设。如下内容见前文。

图片

五、题外话

如上的判断也可以对个人和他人进行研究判断,在家庭、社会或组织中我们要做事成事,就需要与人互动,与人互动就不免有价值判断。需要致良知做到知善知恶,并能做到为善去恶。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决定了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同的价值观又决定不同的方法论。源头还在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而对世界认知的深度和广度认知的范围又取决于我们的学习能力,听说读写。绕了一圈又回到自身了。人的一生都在和另一个自己打交道,修身齐家。

图片
留作纪念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