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治疗方案

 深圳维明生中医 2023-03-02 发布于广东

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特征为“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古之中医称之为“臌胀”、“单腹胀”、“水肿”等。肝硬化腹水的发生与患者脾气虚、脾阳虚所致的气不行水、水湿内生密切相关,治疗当从脾论治,在辨证的基础上,重视益脾气、健脾运、助脾阳,酌情注意脏腑的五行生化,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主要病机,病症合参,方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肝硬化腹水的发生是因肝、脾、肾亏损,气滞、血瘀、痰饮郁结于腹中所致,属于本虚标实证候,治疗上主要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为主。

肝硬化患者是因正气亏虚,邪气外感而引起气机不畅,血行不利,痰湿淤积化而为水,应从气、瘀、毒论治。《杂病源流犀烛》:“鼓胀病根在脾,由脾阴受伤,胃虽纳谷,脾不运化,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气虚、脾阳虚是肝硬化腹水的根本病机,脾气虚导致机体精微物质转输不利,清浊不分,脾阳虚致水饮不化,水液积聚于腹中,最终导致腹水发生。

通过分析肝硬化腹水的病因病机,治疗上主要当以益脾气、健脾运、助脾阳为主,使精微得以输布,清气上升,浊阴下降,水湿得化,腹水得以消除。《医镜》:“臌胀起于脾虚气损,治之当以大补之剂培其本,少加顺气以通其滞”。肝病日久,气机郁滞,肝病传脾致脾虚,脾虚则运化失司,肝木不荣,则肝病愈重,则脾愈虚,而形成恶性循环。肝主疏泄,肝硬化患者,首要为其疏泄功能受损,气机不畅,横逆乘脾,脾运失司,湿聚为水;另气行不畅,则血行不利,血不利则为水,水湿内停,臌胀乃生。可见,治疗上肝硬化腹水,在疏肝的同时,须以健脾为重,使脾之运化复常,水谷得化,水湿得运,则水液得散而能充分濡养周身。若脾运化功能失司,水液不得化,无法输布全身而内停三焦、肝、脾、肾,则终致腹水形成。

疾病早期

肝病早期,肝气郁滞,脾运尚健,此时当根据《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理论,在疏肝的同时配以健脾以防肝病传脾,重视脾运之调畅;若肝病日久,疏泄功能失司,横逆犯脾,脾失运化,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周身,水湿停聚不化,聚于中焦而发为水臌。本病早期症候以腹胀、纳差、胁下隐痛为主,随后逐渐出现乏力、面色黄,腹大胀满,食后加重,舌暗红,苔白腻,脉沉弦细,按中医理论乃肝脾同病,以脾为主,此时切勿囿于现代医学肝硬化腹水之病名,应以治脾为先,治当健脾益气利湿为主,使脾脏恢复升清降浊之能,精微得以输布。可见,肝硬化腹水早期应肝脾同治,疏肝行气同时培土制水。

进展期

脾属中焦,是气机升降,水液输布的中枢,脾虚则气机升降失常,水液不能运化,水湿内停于腹而成腹水。治疗当以益脾气、健脾运为法,使脾之运化畅达,水湿消去。若病人素体阳胜,水湿内停,致使气机受阻,郁而化热,而出现水液浑浊之湿热蕴结证候,临床以腹大坚满,脘腹胀急,胁肋灼痛,身目黄染,烦热口渴,尿黄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当以健脾行气,清热燥湿利水为法。若患者素体阳虚或湿从寒化、损伤脾阳,出现湿邪或寒湿困脾症,脾不能行其津液而导致湿浊内生,日久积聚则成水,症见腹部胀满,四肢不温,气短乏力,口淡不欲饮或伴面目浮肿,舌淡胖或齿痕,苔薄白或腻。当予健脾理气,温中祛湿为法。

末期

肝硬化腹水本属标实本虚之症,臌胀日久必致正气亏虚,脉络瘀阻,血不循经,而现“血不利则为水”之候,其症可见腹大坚满,腹壁青筋暴露,常兼胁肋刺痛,或有积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细涩。 此时患者正气亏虚之本,水液停留之标实均十分严重,治疗当标本兼治,在健脾扶正基础上,酌情化瘀利水,治疗过程中注意患者胃气之强弱。

病久及肾

肾为先天之本,脾乃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阳需肾阳温煦,而肾精肾阳又需水谷之精微来滋养化生,脾虚日久,肾精肾阳无以化生,必致真阳亏虚;肾主水,司开阖,调控着人体二便之排泄,肾阳亏虚、气化无权,而致肾主水功能失司,导致水液排泄障碍出现小便点滴不下;此阶段病症可见腹胀大如鼓,腰膝酸软,形寒肢冷,下肢肿甚,大便溏泄,小便量少或点滴不下,舌淡胖,脉沉细无力;治疗上应予兼补后天之脾胃与先天之肾阳,以散精四末与化气行水,宜组方以脾肾双补,健脾利湿、化气行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