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光化雨作梅人,古人咋赏梅

 林歌作品 2023-03-03 发布于河南

文/林歌


林歌,80后,文学爱好者,旅游规划师。行遍千山万水,写过四海八荒。新浪微博@林歌,公众号:握刀听雨堂

代表作:武侠系列《银月洗剑传奇》《刺世嫉邪赋》《凤凰东南飞》《光明皇帝》,青春系列《南塘》《一场游戏》《一个地方,两个姑娘》,两京系列《长安古意》《东京梦华》,诗集《江湖故诗》等,计2000万字。

春暖花开,最先开的是梅花,早春第一枝嘛。

作为花中“四君子”的头牌,梅在历史的长河中,出尽了风头,人们几乎将所有美好的寓意都给了它。

春天呢,它是四君子。

冬天呢,它是岁寒三友。

开花呢,它为亨,通达顺利。

结果呢,它为利,祥和有益。

果熟呢,它为贞,坚定贞洁。

所以,古人个个都是爱梅之人,陆凯拿它当明信片,寄予陇头人;寿阳公主那它当化妆品,林逋拿它当老婆……

个个奇葩,诸多极品。

拿梅花当成明信片的,是陆凯。

陆凯是南北朝时北魏的名将,是个妙人。

这位本身是个鲜卑族人,但喜欢汉文化,所以极力支持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

结果就把鲜卑族给改没了。

他以文步入仕途,当的却是武将的官,又跟敌对的南朝刘宋的大臣范晔交好。

两人经常以书信往来。

用武侠小说来形容他们的关系的话,有点儿类似于《笑傲江湖》里的曲洋和刘正风,虽然正邪不量力,但好得能穿一条裤子。

有一年春天,陆凯率兵过梅岭,回首北望,看见满岭梅花,便想起好友范晔。

他折了一枝梅花装在信袋里,让驿使交给范晔,并附诗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至于范晔有没有收到梅花,或者收到梅花之后什么反应,不得而知。

估计会被朝中的同僚大加指责勾结“魔教长老”吧,就像是刘正风被五岳剑派所不容那样。

而事实上,范晔最后的下场并不美好。

他因为参与彭城王刘义康的谋反,事败被杀,编写的《后汉书》差点儿没保存下来。

有一点争议的争议的地方是,这首诗虽然叫《赠范晔》,但到底是不是赠给南朝刘宋的范晔,值得怀疑。

陆凯出生年月不详,死于504年,范晔则死于445年,两人隔着好几辈儿,似乎没有交集的可能。

如果真的是忘年交,那这个“年”,忘得可够大的。

将梅花当成化妆品的,是范晔的主子,宋武帝刘裕的闺女,寿阳公主。

这位公主在历史上的唯一记载,便是因为自创了梅花妆。

《太平御览》里说她小憩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花树被微风一吹,落下来一朵梅花,正好粘在她的额上,留下五个花瓣的印记。

宫中女子见这梅花印非常美丽,纷纷效仿,于是就剪梅花贴于额头,称为“梅花妆”,从宫中传到民间,风行了几百年。

琼瑶有部小说叫做《梅花烙》,灵感应该来源于此。

不过,琼瑶的女主角梅花烙印不是在额头,而是在肩膀上。

这部电视剧还有个好听的主题曲,叫《梅花三弄》: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波起,云海深处水茫茫。

名字来自东晋大将桓伊为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的典故。

桓伊是东晋的右军将军,“善音乐,为江左第一”。

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子,行为怪诞,故作超脱,有才而放荡不羁,做官而不管事。

当时,王徽之路遇桓伊,直接大咧咧地他说,听说你擅长吹笛子,吹来听听。

按照职位来讲,桓伊是他的上司。

换成一般人,听到王徽之这话,肯定一个大嘴巴扇过去。

但桓伊居然真的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

一个真吹,一个真听,虽有惺惺相惜之意,却偏偏谁都没说什么,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但“梅花三弄”的笛曲,却因此流传下来,慢慢地变成了古筝之曲,借物抒怀,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而作此改变的,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世诗人洪皓。

洪浩作为时节,出使金国时,被扣留十五年,面对威胁利诱,不屈不降,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最终返回时,他写下了《忆江南》一词。

其中有“断回肠,思故里。漫谈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

《梅花三弄》,就此名扬天下。

而将梅花完成了行为艺术的,当属林逋。

他是宋代咏梅诗的奠基人,著有咏梅诗八首,人称“孤山八梅”,最著名的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

他早年负笈远游,晚年在杭州孤山结庐隐居,以种梅养鹤、酌酒吟诗为乐,终身不仕,终身未婚。

有那长嘴妇问他,为啥不结婚,为啥不要孩子,老了怎么办?

他就直接躺平,说梅树是自己的老婆,白鹤是自己的儿子。

“梅妻鹤子”之说便由此而来。

他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满了梅树。

春天,梅花盛开之际,他便终日盘桓在梅树之间,细察梅花品性,揣摩梅花风骨,长吟短咏,临风赋诗。

夏天,梅子丰收的季节,他便摘了梅子,置换生活必须品。

闲来无事的时候,说不定也会写个《梅花庵》什么的:

梅花坞里桃花庵,梅花庵里梅花仙。梅花仙人种梅树,又折梅花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多么潇洒,多么随性,多么行为艺术。

甚至连远在京城的宋真宗都听说了他的大名,赏赐他粮食和布帛,并派官员不时慰问。

将梅花完成了“文体两开花”的,是苏轼。

面对着这么鲜嫩可口的梅花,作为大吃货的苏轼,居然没有想着尝尝啥味儿,真是难得。

最大的原因,可能是他被“乌台诗案”给折磨惨了。

出狱之后,苏轼被贬黄州,途中见到荒野中的梅花,有感而发,写下《梅花》二首。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到达黄州以后,苏轼又将其中一首写成书法,便是《梅花诗帖》。

此诗帖的名声要比诗歌本身大多了,字形大小悬殊,有一种跌宕的韵律美。

写梅花诗最多的,是陆游。

在陆游的诗集中,咏梅的就有100多首。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这是写梅花的高洁清傲。

只有梅花知此恨,相逢月底却无言。这是写世间最懂自己壮志未酬的是梅花。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这是写梅香绵延不绝,香飘二十里。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这是写自己迷怔了,不知自己是梅花,还是梅花是自己。

虽然相对于他写出的9000多首诗,100首咏梅诗所占比例较小,但他对梅花的痴迷成都,却一窥见豹。

难怪他会喊,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幻想化为千亿之身,让每一树梅花前都有一个陆放翁。

将梅花变成媒人的,则是姜夔。

姜夔是南宋著名的词人,一生写词篇数不足九十,但与梅花有关的就有二十七首,可谓爱梅成痴。

他写梅最有名的词为“暗香”“疏影”,很对名臣,同样是诗人的范成大的胃口。

他读过之后,立刻让家中的歌姬小红谱曲试唱新词。

小红的歌声婉转动听,姜夔郎有情;小红对姜夔的才华极为仰慕,这叫妾有意。

郎情妾意之下,范成大索性成全了这对鸳鸯。

当然,范成大也是个爱梅之人。

他不仅亲自动手在自家石湖别墅周围种了几百株梅花,还收集了许多梅花品种,潜心研究,撰写了《范村梅谱》,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梅花科学专著”。

事实上,中国古代与梅花结缘的文人不胜枚举。

除陆凯、林逋、苏轼、姜夔、范成大之外,还有“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李清照,擅画墨梅的王冕,写下《病梅馆记》的龚自珍……

它以其独有的傲骨冰心,赢得了古今众多文人的钟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