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霍布斯鲍姆“极端年代”的历史学家

 置身于宁静 2023-03-03 发布于浙江

  导语:历史学家通常总是忙于书写别人的历史,却很少顾及自己。就像司马迁写了数百人的传记,却没有留下什么自传,以至于后人连他出生于哪一年都不知道。这在某种程度上大概也是因为在看惯了时代变迁之后,他们对于自己生平的历史意义会有一种职业性的怀疑。

《趣味横生的时光:我的20世纪人生》
《趣味横生的时光:我的20世纪人生》

    霍布斯鲍姆在他这本唯一自传的序言中就先声明,他不打算用“忏悔录”或“出庭辩护”的风格来写自传,甚至也不想多谈私生活,最终人们发现,这的确是历史学家写的自传———他关注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生,只不过是通过他本人亲身经历的视角,或者说,世界历史的发展如何形塑他的个人经验。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Honsbawm.E)

  霍布斯鲍姆出生于1917年。1936年加入共产党。从此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他终生奉行的价值观。他的研究以19世纪为主,延伸至十七八世纪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从英国、欧洲扩展至拉丁美洲。他在劳工运动、农民叛变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堪称当代史家的顶尖之作。他认为学术不应该只为少数人服务,因此写就了以一般大众读者为对象、跨越了三个世纪的“四部曲”巨著:《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

  1 亲历20世纪沧桑巨变

  说起来,霍布斯鲍姆也是著作被译介为中文最多的欧洲历史学家之一,连同这本自传,我已经读过他11本书。不过,中国读者对他的印象大抵也不外:犹太裔近现代史学者、自由主义大本营英国的共产党员、视角多着眼于大众和底层人民。

  关于霍布斯鲍姆的水准,不用多说,“年代四部曲”,早已被认为是可以和布罗代尔《地中海》不相上下的作品。不一样的是,其作风行于世,比布罗代尔更有亲民、通俗的一面。

  《趣味横生的时光》是霍布斯鲍姆最新出版的自传,有趣的是,这本自传看起来是他“年代四部曲”中《极端的年代》的个人史版:他生于1917年(《极端的年代》把十月革命爆发之年作为20世纪的起点),并目睹了随后至今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无论是谁,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其经历也足以令人感慨,霍布斯鲍姆的职业修养确保他更能赋予这一经历以历史意义。

  霍氏的一生,经历确实跌宕起伏:生于埃及、父母分别是英国和奥匈帝国的犹太人、在维也纳度过童年、父母双亡之后,辗转到柏林,经历了一战之后中欧最黯淡的岁月。随后前往父亲的故乡伦敦,进入剑桥大学,由于青年时的认知和感触,从此终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二战爆发后从军数年,战后却因为他的党员身份而在冷战期间遭遇各种困难,然而他仍坚持在学术研究中贯穿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在此期间,他的学术声望日隆,时常穿梭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作学术访问,后来更访问南北美洲,更深地了解不同文明和底层大众的处境和心声,这也拓展了他在看待一些问题时的全球性视野。

  霍布斯鲍姆应当感谢他的长寿,有史以来大概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一生中目睹那么多沧桑变幻:他出生时,欧洲还主要由几个帝国主宰,尤其英国,在那时还是一个被理想化的、在众人眼中稳定、强大、凡事沉着以对(虽然有时枯燥乏味)的国家;他30多岁壮年时,经历了两次大战的欧洲已成为一片废墟,英帝国也沦为一个二流国家;作为一个能操流利德语、且有中欧生活经历的犹太人,在这短暂而又极其漫长的一个世纪中他看到了德国和奥地利的兴衰起伏。

  从某种程度上说,恐怕也正是这种亲历世变的沧桑感,使他在下笔时平添了许多感触。毕竟,历史都是人写的,而一个对历史有着自己切身个人体验的人,无疑有着一种旁人难以企及的直觉和洞察力,而这也是历史学家必备的修养之一。

  2 非犹太化犹太人

  20世纪的欧洲,最尖锐的话题,始终与犹太人相关。霍布斯鲍姆的身份使他不得不沉思犹太人的命运。霍氏是典型的“非犹太化犹太人”:无宗教信仰、反民族主义、同情犹太人,但不满以色列政府。他的一生都坚守这条底线。

  对他来说,“非犹太化犹太人”不仅是一种个人选择,还是一种值得为之奋斗的价值观。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他追溯了欧洲民族主义的渊源和流变后,无情地揭示这一意识形态褊狭、暴力。

  埋藏在霍氏犹太人见解之后的,是他的共产主义信仰。二十世纪初叶,中欧经历了一战之后的灾难年代,疾病、贫穷、革命与大萧条接踵而至,在目睹了那么多艰辛和痛苦之后,霍氏选择了和穷人站在一边。我们可以看看出自他回忆录中的一个数据,1932年霍氏15岁,德国共产党85%的党员都成了失业者。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甚至绝望,马克思主义描绘的未来吸引了一代最优秀的年轻人,有人评说:那时在剑桥“所遇到的全部共产党员只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才智过人”。

  就这样,虽然他母亲梦想着让他在英国的殖民地印度谋得一官半职,但他的人生道路却基本沿着她所设想的相反方向发展。因为他有着完全不同的梦想;终结这个旧世界。最终,他却亲眼目睹了历史无情的退潮。

  冷战初期,霍布斯鲍姆在英国的事业受到自己政治立场的牵连,当时“没有任何身份曝光的共产党员在大学获得职务,已任教的党员则无法升迁”。那段日子对他而言确实是相当艰难的,但即便如此,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英国毕竟没有出现麦卡锡主义那样歇斯底里的意识形态。

  与此同时,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与东欧政治人物却又相去甚远,以至于他在两头都遭遇到怀疑的目光。他之所以继续坚守,主要是对自己的良心负责,而不是追随某个政治立场。到后来,则更没有必要脱党了,用他自嘲的话说,“反正没有人强迫我离开,而主动离开的动机还不够强烈”。

  由此,霍氏也就因此成了最老资格的共产党员之一了———就党龄而论,全世界大概没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从青年至老年,他仍然守护着自己年轻时代的梦想。

  3 批判的维度

  霍氏曾自嘲:“历史学家跟其他人一样,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事后有先见之明。”

  霍布斯鲍姆自传,留待我们的启示,最为最要的,不仅是其风云激荡的一生,更重要的,是他的世纪反思。上世纪60年代,西欧经历了文化革命,但不久之后,世界就改头换面。左翼退潮,这是上世纪60年代之后的普遍命题。至于上世纪90年代,欧东又发生了一连串的巨变。如今,霍布斯鲍姆以为,在他的学生里,只有来自南亚和中国的学生,才能让他回想起记忆中的那种政治意识,并感到亲切。历史,在20世纪,仿佛是一出跌宕起伏的历史剧,“我们自以为已经晓得,一旦旧世界终结之后,新的世界将会是何模样。就这方面而言,我们跟所有时代的人一样大错特错”,霍布斯鲍姆如是说。20世纪的历史反复证明:推翻恶劣的旧政权并非难事,但这未必表示已有办法创造出一个更好的政权。

  霍布斯鲍姆的政治立场,不仅影响他对20世纪的整体见解,同时也给他的治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霍氏始终强调写作语言的平实,像“年代四部曲”就全无学术论文晦涩和全篇注脚的做派,并终生对普通底层民众、甚至像匪徒这样的“原始反叛者”感兴趣,原因即在此。

  “可读性强”对严肃学者来说,似乎并非完全的褒义词,但确实可见他对历史的举重若轻。这在其自传中更是如此,叙述流畅,不时的幽默之余,时时可见对世事的洞察。

  霍布斯鲍姆在自传中并未评价自己的学术成就,不过在此值得补充的是:他的政治立场从未损害他著作的学术性,相反赋予了它们一种批判性维度。自始至终,他总是自觉地站在民众一边,以更宽广的脉络和更长远的历史视野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诠释和抵抗。时至今日他仍未改变这一基本立场,对他来说,历史不仅是一种对往事的记录,它也永远有待于人们的诠释:而如何获得更合乎人道的诠释,就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在他的一系列论著中,他仍一如既往地倡导人道主义、多元文化和宽容,反对帝国、霸权和有缺陷的民主制;在这一批判维度下,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学家,也是一个思想家。就此而言,这本自传已经不仅对人们了解霍布斯鲍姆是怎样一个人有意义,事实上也代表了一代西欧左派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霍布斯鲍姆其他作品

  《传统的发明》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04年版

  定价:21.20元

  《民族与民族主义》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定价:22.00元

  《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定价:23.00元

  《非凡的小人物》

  版本:新华出版社 2001年版

  定价:30.00元

  《匪徒:秩序化生活的异类》

  版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1年版

  定价:17.00元

  《霍布斯鲍姆:新千年访谈录》

  版本:2001年版 新华出版社

  定价:18.00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